附一
關燈
小
中
大
《文賦》補說[1]
陸機《文賦》與其說是文學批評,毋甯說是一篇創作方法論。
學習本篇應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注意篇中所使用的“代字”。
代字是修辭學上的術語,即替代之字也。
如“典墳”,本義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之書,五典、三墳,《文賦》中用“典墳”替代一切好的、古代的經典著作。
《文賦》中“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之“清芬”、“林府”,亦代字也。
理解此類字眼兒,需衍義之後來看。
“衍義”者,推而遠、擴而廣也,即由此及彼,或謂引申之義也,似乎類若文學中的“象征”。
第二,注意古典作品中的曆史、階級局限性,批判接受古代文學遺産,而對其中正确的、不正确的地方,都要了解透徹。
所謂了解透徹,即是應該了解到宋人黃山谷兩句詩所描寫的那種境界——“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閣》),明白,幹淨。
《文賦》是一篇說理之賦,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看起來是畫,讀起來是音樂。
先看其序: 餘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
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謂曲盡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随手之變,良難以辭逮。
蓋所能言者,具于此雲爾。
《文賦》之序是寫作此賦之動機、目的以及此賦之内容。
“餘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
”“才士”指大作家;“竊”,第一人稱謙詞,自己;“有以得其用心”,知道他們是怎麼寫的。
“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
”“其”指才士之作;“放言遣辭”即用字造句;“良”,誠;“變”,變化。
“妍蚩好惡”即美醜好壞,“妍蚩”是外表、行;“好惡”是内容、質。
“妍蚩好惡”正是“變”的原則。
“每自屬文”,每當自己創作時;“尤見其情”,“見”是感覺到,“其”指才士之作。
“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是說在創作時常怕構思不合乎對象,文辭不能恰當表達情意。
這種情況,“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雖知道了怎樣做,但結合實踐做起來不易。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謂曲盡其妙”,此數語言明作《文賦》之目的:(一)“述先士……”,(二)“論作文……”,(三)指導他日寫作。
“作文”,指古人所作之文;“由”,由來;“曲盡”,完完全全地,“曲盡其妙”,把所有好的東西都表現出來。
“至于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随手之變,良難以辭逮”,是說雖有标準在前,但随手而起的變化,真難以用文辭來表達。
末尾一句“蓋所能言者,具于此雲爾”,是說能說的這裡都說出來了。
以下是正文。
第一段: 伫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
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伫中區以玄覽”,“伫”,立;“中區”,世間;“玄覽”,深刻觀察。
此句是說向生活學習。
對于生活,我們是做生活的旁觀者呢,還是深入生活?當然陸機不可能是深入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
這是他的局限,我們卻也不能苛求兩千多年前的作家。
“頤情志于典墳”,“頤”,培養。
此句是說向古代作家學習。
“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逝”指運動、變化、過去的;“思紛”,言心緒多起來。
此四句皆是說作家與大自然的關系。
這是對的,但陸機忘掉了人事。
“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是說大自然培養得你品質高潔。
“懔懔”,本義是恐懼,此二字應為“凜凜”,解作高寒、高潔;“臨雲”,亦是形容高。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承上文“頤情志于典墳”,就文章内容而言;“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就文章形式而言。
此四句是說所讀文章的内容與形式皆好。
“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扔下書,拿起筆,開始寫我的文章。
以上所說是寫作前之學習過程以及如何學習,從觀察到讀書。
接下第二段寫構思過程。
如此分段從形式上說,是一段一韻,下段換韻;若按内容來說,每段自成一個“起”、“結”。
以内容分段的特點是:上文第一段的“結”——學習之結束,即“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作為第二段的“起”,引出下文構思指開頭。
這樣的段與段的“起”、“結”,謂之“鍊索”。
盡管它們成為“鍊索”,但仍要看出其間的“環節”,段與段之間是有“環節”、有主次的。
第
學習本篇應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注意篇中所使用的“代字”。
代字是修辭學上的術語,即替代之字也。
如“典墳”,本義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之書,五典、三墳,《文賦》中用“典墳”替代一切好的、古代的經典著作。
《文賦》中“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之“清芬”、“林府”,亦代字也。
理解此類字眼兒,需衍義之後來看。
“衍義”者,推而遠、擴而廣也,即由此及彼,或謂引申之義也,似乎類若文學中的“象征”。
第二,注意古典作品中的曆史、階級局限性,批判接受古代文學遺産,而對其中正确的、不正确的地方,都要了解透徹。
所謂了解透徹,即是應該了解到宋人黃山谷兩句詩所描寫的那種境界——“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閣》),明白,幹淨。
《文賦》是一篇說理之賦,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看起來是畫,讀起來是音樂。
先看其序: 餘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
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謂曲盡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随手之變,良難以辭逮。
蓋所能言者,具于此雲爾。
《文賦》之序是寫作此賦之動機、目的以及此賦之内容。
“餘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
”“才士”指大作家;“竊”,第一人稱謙詞,自己;“有以得其用心”,知道他們是怎麼寫的。
“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
”“其”指才士之作;“放言遣辭”即用字造句;“良”,誠;“變”,變化。
“妍蚩好惡”即美醜好壞,“妍蚩”是外表、行;“好惡”是内容、質。
“妍蚩好惡”正是“變”的原則。
“每自屬文”,每當自己創作時;“尤見其情”,“見”是感覺到,“其”指才士之作。
“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是說在創作時常怕構思不合乎對象,文辭不能恰當表達情意。
這種情況,“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雖知道了怎樣做,但結合實踐做起來不易。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謂曲盡其妙”,此數語言明作《文賦》之目的:(一)“述先士……”,(二)“論作文……”,(三)指導他日寫作。
“作文”,指古人所作之文;“由”,由來;“曲盡”,完完全全地,“曲盡其妙”,把所有好的東西都表現出來。
“至于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随手之變,良難以辭逮”,是說雖有标準在前,但随手而起的變化,真難以用文辭來表達。
末尾一句“蓋所能言者,具于此雲爾”,是說能說的這裡都說出來了。
以下是正文。
第一段: 伫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
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伫中區以玄覽”,“伫”,立;“中區”,世間;“玄覽”,深刻觀察。
此句是說向生活學習。
對于生活,我們是做生活的旁觀者呢,還是深入生活?當然陸機不可能是深入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
這是他的局限,我們卻也不能苛求兩千多年前的作家。
“頤情志于典墳”,“頤”,培養。
此句是說向古代作家學習。
“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逝”指運動、變化、過去的;“思紛”,言心緒多起來。
此四句皆是說作家與大自然的關系。
這是對的,但陸機忘掉了人事。
“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是說大自然培養得你品質高潔。
“懔懔”,本義是恐懼,此二字應為“凜凜”,解作高寒、高潔;“臨雲”,亦是形容高。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承上文“頤情志于典墳”,就文章内容而言;“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就文章形式而言。
此四句是說所讀文章的内容與形式皆好。
“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扔下書,拿起筆,開始寫我的文章。
以上所說是寫作前之學習過程以及如何學習,從觀察到讀書。
接下第二段寫構思過程。
如此分段從形式上說,是一段一韻,下段換韻;若按内容來說,每段自成一個“起”、“結”。
以内容分段的特點是:上文第一段的“結”——學習之結束,即“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作為第二段的“起”,引出下文構思指開頭。
這樣的段與段的“起”、“結”,謂之“鍊索”。
盡管它們成為“鍊索”,但仍要看出其間的“環節”,段與段之間是有“環節”、有主次的。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