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創作與欣賞
關燈
小
中
大
創作、批評、欣賞。
今講《文賦》意在此三者,而所重在創作與欣賞。
此較之批評更玄。
玄并不一定是高深、玄秘(佛家名詞,“玄”下不要“妙”,“秘”上不要“神”)。
今單講這個創作與欣賞。
對文學作品,人若能欣賞,是跳出來了;文學若真能把人抓住,人隻剩下跟它跑,便無暇批評了。
創作的路是從何走上去的?絕不會是從批評,而是從欣賞引起創作的興趣,從欣賞走上創作的路子。
“醜極”、“使人不可暫注目”(金聖歎批本《西廂記》),壞的東西刺耳、刺目、刺心。
金聖歎嘴損。
不是他嘴損,是我們嘴太笨,是我們觀察不到。
所以既曰欣賞,必是“愛好”。
創作&larr欣賞&larr愛好 “愛好”二字,真美,真是幸福。
“愛好”是一件最美的“東西”(太具體),一件最美的“事情”(愛好非動作),愛好是最美的觀念。
每人都該有其愛好,一個人活着必有所愛好,始不緻上吊、跳井、自殺;假如一旦在世上失掉愛好,就失掉生活的勇氣、興趣了。
“未知生之可樂,焉知死之可悲”,在不高明的書中有此兩句高明的話。
生之所以可樂,便因有所愛好,其對象不外人、事、物。
外國有個故事:一個活不下去的人居然因了一條狗而活下去了。
狗值不得愛,而她居然愛了,難道她就為這狗而活着麼?不然,不然。
她活着,是因為她心中有活着的動機(源泉)。
既有愛好的源泉,便要有對象、有寄托;愛好的源泉尚未枯竭,而又苦于不得對象,于是寄之于狗。
一個瞎女孩,一生未結婚,老年好養貓,此亦因她愛的源泉未枯竭,須有所寄托。
生命隻有一個,人到死回腸百轉。
“慷慨捐生易,從容就義難”,此指死節。
自殺亦然。
日人有島武郎[1],當他與愛人去自殺時,走在路上仍從容談笑。
此非不可能,但很難。
人多所留戀,不是怕死。
假如生命和錢财一樣,花完還可再來還好,但生命隻有一個。
人到東西隻剩一個時,沒有一人不是吝啬的。
浪子一擲百萬,但到隻剩一錢時反而吝惜。
生命就是一個人一去而不返,人對死不是怕,是對生愛之至。
人對生命的愛成為本能了,這不好。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便因在本能之外還有他的理智。
動植物愛惜生命隻是本能,現在人也如此了。
我們對生命吝惜(好意),不僅是出于本能,還要想到保留此生命要做點什麼,這需要理智。
對生命的留戀生于愛好,故愛好對人生增加不少的勇氣和興趣,給我們的生活增加不少幸福。
一個沒有愛好的人,是人世間最沒福的人。
但我們既有愛好,必有所求。
苦求而不得,豈非痛苦?但餘以為“愛―&rarr求―&rarr不得”之苦,比那“無愛——無求——無失”之苦還小,前者較後者幸福,後者痛苦更大。
一個人能做到無愛、無求、無失,叫他聖人、仙人、佛,但總之不是人。
而今天所要講的是怎樣做一個人。
人甯可愛而不得,也要有所愛、有所求,絕不可無愛、無求。
既要做一個人,到了無愛、無求、無失,這樣怎麼活呀!人有所愛好,不但增加人勇氣,而且是福氣。
人在有所愛、有所求時,是最向上、最向前的,其中一方面是專一。
在有所愛、有所求時,心最專一(精誠),由精誠生出偉大。
人有所愛、有所求,是自然如此。
别的都可不要,都可犧牲,什麼都忘了,一忘便是最大舒服,而其來源皆生于進取之心。
還有,人在有所愛時,他的生命力最旺盛,精神最活潑,而且這時人是最美的一個人。
對别的人、事、物是愛好,對文學便成為欣賞。
小時候看東西并不懂而記住了,現在一熟悉,好像有意義。
龔自珍詩句有“但開風氣不為師”(《已亥雜詩》)。
龔自珍詩江湖氣,但此句尚好。
假如因餘所講的幾句話,能對文學發生興趣,不厭惡而愛好,此便為餘最大滿足。
因為要“開風氣”,所以用種種方法,雖有時跑到文學外邊去,但身在曹營、心存漢意,跑到外邊去,得的經驗多、觀察細,對作
今講《文賦》意在此三者,而所重在創作與欣賞。
此較之批評更玄。
玄并不一定是高深、玄秘(佛家名詞,“玄”下不要“妙”,“秘”上不要“神”)。
今單講這個創作與欣賞。
對文學作品,人若能欣賞,是跳出來了;文學若真能把人抓住,人隻剩下跟它跑,便無暇批評了。
創作的路是從何走上去的?絕不會是從批評,而是從欣賞引起創作的興趣,從欣賞走上創作的路子。
“醜極”、“使人不可暫注目”(金聖歎批本《西廂記》),壞的東西刺耳、刺目、刺心。
金聖歎嘴損。
不是他嘴損,是我們嘴太笨,是我們觀察不到。
所以既曰欣賞,必是“愛好”。
創作&larr欣賞&larr愛好 “愛好”二字,真美,真是幸福。
“愛好”是一件最美的“東西”(太具體),一件最美的“事情”(愛好非動作),愛好是最美的觀念。
每人都該有其愛好,一個人活着必有所愛好,始不緻上吊、跳井、自殺;假如一旦在世上失掉愛好,就失掉生活的勇氣、興趣了。
“未知生之可樂,焉知死之可悲”,在不高明的書中有此兩句高明的話。
生之所以可樂,便因有所愛好,其對象不外人、事、物。
外國有個故事:一個活不下去的人居然因了一條狗而活下去了。
狗值不得愛,而她居然愛了,難道她就為這狗而活着麼?不然,不然。
她活着,是因為她心中有活着的動機(源泉)。
既有愛好的源泉,便要有對象、有寄托;愛好的源泉尚未枯竭,而又苦于不得對象,于是寄之于狗。
一個瞎女孩,一生未結婚,老年好養貓,此亦因她愛的源泉未枯竭,須有所寄托。
生命隻有一個,人到死回腸百轉。
“慷慨捐生易,從容就義難”,此指死節。
自殺亦然。
日人有島武郎[1],當他與愛人去自殺時,走在路上仍從容談笑。
此非不可能,但很難。
人多所留戀,不是怕死。
假如生命和錢财一樣,花完還可再來還好,但生命隻有一個。
人到東西隻剩一個時,沒有一人不是吝啬的。
浪子一擲百萬,但到隻剩一錢時反而吝惜。
生命就是一個人一去而不返,人對死不是怕,是對生愛之至。
人對生命的愛成為本能了,這不好。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便因在本能之外還有他的理智。
動植物愛惜生命隻是本能,現在人也如此了。
我們對生命吝惜(好意),不僅是出于本能,還要想到保留此生命要做點什麼,這需要理智。
對生命的留戀生于愛好,故愛好對人生增加不少的勇氣和興趣,給我們的生活增加不少幸福。
一個沒有愛好的人,是人世間最沒福的人。
但我們既有愛好,必有所求。
苦求而不得,豈非痛苦?但餘以為“愛―&rarr求―&rarr不得”之苦,比那“無愛——無求——無失”之苦還小,前者較後者幸福,後者痛苦更大。
一個人能做到無愛、無求、無失,叫他聖人、仙人、佛,但總之不是人。
而今天所要講的是怎樣做一個人。
人甯可愛而不得,也要有所愛、有所求,絕不可無愛、無求。
既要做一個人,到了無愛、無求、無失,這樣怎麼活呀!人有所愛好,不但增加人勇氣,而且是福氣。
人在有所愛、有所求時,是最向上、最向前的,其中一方面是專一。
在有所愛、有所求時,心最專一(精誠),由精誠生出偉大。
人有所愛、有所求,是自然如此。
别的都可不要,都可犧牲,什麼都忘了,一忘便是最大舒服,而其來源皆生于進取之心。
還有,人在有所愛時,他的生命力最旺盛,精神最活潑,而且這時人是最美的一個人。
對别的人、事、物是愛好,對文學便成為欣賞。
小時候看東西并不懂而記住了,現在一熟悉,好像有意義。
龔自珍詩句有“但開風氣不為師”(《已亥雜詩》)。
龔自珍詩江湖氣,但此句尚好。
假如因餘所講的幾句話,能對文學發生興趣,不厭惡而愛好,此便為餘最大滿足。
因為要“開風氣”,所以用種種方法,雖有時跑到文學外邊去,但身在曹營、心存漢意,跑到外邊去,得的經驗多、觀察細,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