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創作總說
關燈
小
中
大
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變,曲有微情。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
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
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
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
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曲有微情”,“曲”,委屈詳盡;“曲有”,無所不有。
“情”在寫之前,為創作的動機;寫出後,為作品的内容。
“或言拙而喻巧”,莊、孟二子,此等處最多,非真拙,蓋因其理過精深,故文字不免晦澀,故須喻巧。
深人無淺語,就好像笨,實非笨,是我們太浮淺。
“或理樸而辭輕”,可用胡适之先生論文深入淺出之言為注。
于此不願以宋儒語錄為代表,宋儒語錄模仿禅宗語錄。
禅宗有幾位大師語錄很好。
不讀,我們也能成很好文章;若讀之,欲能得為文之助,相當費勁。
如: 那樹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須自去作個轉變始得。
(《宛陵錄》黃檗希運語)[1] 又如: 問他自家屋裡事,十個倒有五雙不知。
(《大慧語錄》大慧宗杲禅師語)[2] ——隻會說長道短,對别人了如指掌,洞若觀火。
此語真是理樸辭輕,宋人語錄便沒這勁。
“或襲故而彌新”,這真難,隻有魯迅先生偶爾有之。
“或沿濁而更清”,難以舉例。
《紅樓夢》中頭等階級人不算,其二、三等使女言語中往往有之,如春燕說“我又沒燒胡了洗臉水”[3]。
“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二句是就讀者言。
“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
”“節”,舊戲裡所說家夥眼兒。
“赴節以投袂”,很難到此地步,而文學創作非到此不可,不做到如此,都是無罪扛枷,都不能如丘吉爾(Churchill)[4]所說使創作成為娛樂;如此地步,方能知法守法,神明于法。
即佛家所謂戒、定、慧,到慧才皆大歡喜、大自在,到此功行圓滿。
魯迅有時自己别扭自己,此亦他偉大處之一。
他自己說寫文章如擠牛奶,但有時真得大自在,如寫阿Q偷蘿蔔。
“八家”中韓、柳很少到此境界;反之,歐陽、大蘇倒往往有此境界。
歐浮淺,如《醉翁亭記》,有什麼可取?若有一點可取,便是“赴節以投袂”。
如此之文,不可無一,不可有二,隻是内容太空。
餘自謂讀文頗得力于歐陽修,歐文确有其好處,但不願同學讀,恐成守株待免、刻舟求劍。
東坡尺牍、筆記亦往往有此境界。
“是蓋輪扁所不得言”——陸氏此文此一節,蓋亦到此境界。
普辭條與文律,良餘膺之所服。
練世情之常尤,識前修之所淑。
雖濬發于巧心,或受于拙目。
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
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并育。
雖紛藹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
患挈瓶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
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恒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
懼蒙塵于叩缶,顧取笑乎鳴玉。
我們讀書、作文、做人,不可不知慚愧,但還得自信。
自信,不是自是(自是,不對也覺得對);知慚愧,不是氣餒。
“受于拙目”,難道因别人笑就不這麼做了?非有自信不可。
何以能自信?因我“識前修之所淑”。
[清]陶琛《歐陽修像》 “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瓊敷”、“玉藻”,好的材料。
愈用而愈出,舉手投足、耳聞目見,皆可入文章,都是好材料。
空泛地生活,自然不知其味,如豬八戒吞人參果。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惡木豈無陰,壯士多苦心。
(陸士衡《猛虎行》) 陸乃抒情詩人,而詩不甚佳,餘幼時即喜此四句,後讀過他的全集,但仍隻喜此四句。
陸氏不論寫什麼,總是抒情的情調,但怪的是他寫不到詩裡去,反能寫到文裡來。
他有抒情詩人的天才,但寫詩時總不能運轉自如,他的詩情都用到文裡去了。
如此可知他寫《文賦》中間一段是多麼苦痛,因中間一段寫文體修辭,都是客觀的,抒情詩人都是主觀的,寫客觀不易。
創作經驗是主觀的,所以使上本事了。
說時内容固然到家,而文章美也表現得好(這不論古今中外,白話文也如此)。
陸氏文甚至比詩還抒情詩味。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
來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滅,行猶響起。
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
紛葳蕤以遝,惟豪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攬營魂以探赜,頓精爽于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
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若夫應感之會”,“感”——内,感非偶然;刺激——外;“應感”——内外會。
“通塞之紀”,“通”,靈感來;“塞”,靈感不來。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思”如“風發”,“言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
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
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
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
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曲有微情”,“曲”,委屈詳盡;“曲有”,無所不有。
“情”在寫之前,為創作的動機;寫出後,為作品的内容。
“或言拙而喻巧”,莊、孟二子,此等處最多,非真拙,蓋因其理過精深,故文字不免晦澀,故須喻巧。
深人無淺語,就好像笨,實非笨,是我們太浮淺。
“或理樸而辭輕”,可用胡适之先生論文深入淺出之言為注。
于此不願以宋儒語錄為代表,宋儒語錄模仿禅宗語錄。
禅宗有幾位大師語錄很好。
不讀,我們也能成很好文章;若讀之,欲能得為文之助,相當費勁。
如: 那樹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須自去作個轉變始得。
(《宛陵錄》黃檗希運語)[1] 又如: 問他自家屋裡事,十個倒有五雙不知。
(《大慧語錄》大慧宗杲禅師語)[2] ——隻會說長道短,對别人了如指掌,洞若觀火。
此語真是理樸辭輕,宋人語錄便沒這勁。
“或襲故而彌新”,這真難,隻有魯迅先生偶爾有之。
“或沿濁而更清”,難以舉例。
《紅樓夢》中頭等階級人不算,其二、三等使女言語中往往有之,如春燕說“我又沒燒胡了洗臉水”[3]。
“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二句是就讀者言。
“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
”“節”,舊戲裡所說家夥眼兒。
“赴節以投袂”,很難到此地步,而文學創作非到此不可,不做到如此,都是無罪扛枷,都不能如丘吉爾(Churchill)[4]所說使創作成為娛樂;如此地步,方能知法守法,神明于法。
即佛家所謂戒、定、慧,到慧才皆大歡喜、大自在,到此功行圓滿。
魯迅有時自己别扭自己,此亦他偉大處之一。
他自己說寫文章如擠牛奶,但有時真得大自在,如寫阿Q偷蘿蔔。
“八家”中韓、柳很少到此境界;反之,歐陽、大蘇倒往往有此境界。
歐浮淺,如《醉翁亭記》,有什麼可取?若有一點可取,便是“赴節以投袂”。
如此之文,不可無一,不可有二,隻是内容太空。
餘自謂讀文頗得力于歐陽修,歐文确有其好處,但不願同學讀,恐成守株待免、刻舟求劍。
東坡尺牍、筆記亦往往有此境界。
“是蓋輪扁所不得言”——陸氏此文此一節,蓋亦到此境界。
普辭條與文律,良餘膺之所服。
練世情之常尤,識前修之所淑。
雖濬發于巧心,或受于拙目。
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
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并育。
雖紛藹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
患挈瓶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
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恒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
懼蒙塵于叩缶,顧取笑乎鳴玉。
我們讀書、作文、做人,不可不知慚愧,但還得自信。
自信,不是自是(自是,不對也覺得對);知慚愧,不是氣餒。
“受于拙目”,難道因别人笑就不這麼做了?非有自信不可。
何以能自信?因我“識前修之所淑”。
[清]陶琛《歐陽修像》 “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瓊敷”、“玉藻”,好的材料。
愈用而愈出,舉手投足、耳聞目見,皆可入文章,都是好材料。
空泛地生活,自然不知其味,如豬八戒吞人參果。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惡木豈無陰,壯士多苦心。
(陸士衡《猛虎行》) 陸乃抒情詩人,而詩不甚佳,餘幼時即喜此四句,後讀過他的全集,但仍隻喜此四句。
陸氏不論寫什麼,總是抒情的情調,但怪的是他寫不到詩裡去,反能寫到文裡來。
他有抒情詩人的天才,但寫詩時總不能運轉自如,他的詩情都用到文裡去了。
如此可知他寫《文賦》中間一段是多麼苦痛,因中間一段寫文體修辭,都是客觀的,抒情詩人都是主觀的,寫客觀不易。
創作經驗是主觀的,所以使上本事了。
說時内容固然到家,而文章美也表現得好(這不論古今中外,白話文也如此)。
陸氏文甚至比詩還抒情詩味。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
來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滅,行猶響起。
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
紛葳蕤以遝,惟豪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攬營魂以探赜,頓精爽于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
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若夫應感之會”,“感”——内,感非偶然;刺激——外;“應感”——内外會。
“通塞之紀”,“通”,靈感來;“塞”,靈感不來。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思”如“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