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創作與文法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前面是分說十種文體,自“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以後乃合論: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
“其為物也多姿”,“其”,指文;“姿”,謂姿态。
“其為物也”,猶言文之所以為文也。
如“今夫雲之為物也”或“今夫雲之所以為雲也”,遊行自在,變化無端,若隻說“今夫雲遊行自在,變化無端”則不成了。
“其為物也”,白話沒法翻,而真好。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凡事貴巧。
但那不叫藝術,即便叫,乃工藝品,非藝術品。
但藝術也要巧。
古人一句說到精彩處,我們不行,我們笨,他巧。
“其會意也尚巧”,“會”,通也。
懂對了是會意,不懂是不會意,懂錯了是錯會意。
寫文要會意,與所寫之物會意。
如寫北平的花,無論寫得多麼精密,若不會意,隻是一篇報告記載。
主要要寫自己所懂的花的精神。
人有時連對自己都不懂,作文隻知道寫自己範圍已太小,但即此已便不高,他不了解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之意,甚至連自己也不知道。
不會意去寫文,也許很容易,粗枝大葉;等到其會意了,寫文就難了。
法國作家福樓拜(Flaubert)[1]曾對莫泊桑(Maupassant)[2]說,一物隻許有一形容詞。
如楊柳桃花,要加一形容詞,必須去會意,真懂得柳樹、桃花精神,“楊柳依依”(《詩經&bull小雅&bull采薇》),“桃之夭夭”(《詩經&bull周南&bull桃夭》)。
這要巧,但不是文字的巧。
中國的巧全在文字上,如“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為煙夕夕多”,這是巧,但文人若走此路便是自殺。
中國古典文學之堕落、滅亡,未必不是因走此路。
當然字也要巧,但首須意巧才行。
如“宵寐匪祯,劄闼宏庥”二句,隻是字面巧,内容浮淺,即不行。
在未寫前是“會意尚巧”,在寫時是“遣言貴妍”。
“鉛黛所以飾容,而倩盼生于淑姿”(劉勰《文心雕龍&bull情采》),言美人并非不需要鉛黛,但天然之美生于淑姿。
說到這一點,恐怕還是愈有天才的人,愈會修飾;沒有天才的人,修飾也罷,不修飾也罷,我看還是不修飾的好。
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轼《飲湖上初晴後雨》),若嫫母則淡抹固不成,濃妝恐怕更可怕。
文論講用功,吾人雖非上智,也非下愚。
當努力發現自己的天才。
文藝批評以作品為對象,至于文論,雖亦包有文藝批評,但也論及創作。
所謂創作論,包有:起——想,作——文辭,成——篇章。
現在一說文法隻指句之構造。
餘所謂法是廣義的,如佛法無不包。
法爾如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文法。
既說一切法是佛法,然則世法也是佛法,要在“二”不同中參出其“一”來。
而佛又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
一切法皆是文法,一切文法皆是非法。
佛家講戒、定、慧。
餘取其二:由戒生慧。
現在用功所求乃有法之法,如佛之戒:不是非法之法。
但若想以文學安身立命,作為終生事業,則要求無法之法,要得到慧(比天才還可寶貴),這才能得大自在。
如太史公之寫《史記》,屈原之寫《離騷》,看似橫沖直撞,其實是層次分明。
我們要從有法之法得到無法之法,由無法之法看出有法之法。
如此雖不能得大自在,而至少可得大受用。
是物就有形式,有形式就有系統,原是無法之法,而寫出來便成有法之法了。
元曲中言“千自由,百自在”(張國賓雜劇《薛仁貴衣錦還鄉》),有為是“千自由”,無為是“百自在”。
這二句很美。
人是要追求這個,但現在還沒得到。
我們要打破舊的束縛、舊的形式;但舊的才打破,新的便成立了。
我們要得到慧,但須先受戒。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這是無法之法。
而陸氏所要講的是有法之法。
司馬遷像 劉勰《文心雕龍&bull情采》篇曰: 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劉氏天才或不及陸,而功夫真淳。
此實即餘所謂形、音、義。
陸氏“其會意也尚巧”——義;“其遣言也貴妍”——形;“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音。
三者比較,形、義尚易看出,最難是聲文。
(譯詩不好念,便因隻顧譯意而忽略其聲。
文章要易誦讀。
魯迅先生雖反對文章好念,但他的文章好的也是易誦讀。
隻是晚年硬譯,有點使人頭痛。
) 《文心雕龍&bull聲律》又曰: ……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内聽之難,聲與心紛。
可以數術,難以辭逐。
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
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
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揚不還,并辘轳交往,逆鱗相比。
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
夫吃文為患,生于好詭;逐新趣異,故喉唇糾紛。
将欲解結,務在剛斷。
左礙而尋右,末滞而讨前。
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
在一切文學史上,總是後來說得更較詳細。
陸在梁沈約前,無四聲之說[3],然非不知也。
唯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
黃侃(季剛)[4]《劄記》曰:“飛為平清,沉為仄濁。
”李賀《詠懷二首》“春風吹鬓影”(其一)之“春”、“吹”,此所謂“雙聲隔字而每舛”(在一句中);陸機“嘉樹生朝陽,凝霜封其條”(《拟蘭若生春陽》)之“陽”、“霜”,此所謂“疊韻雜句而必睽”(指在二句中)也。
“辘轳交往”,由上而下;“逆鱗相比”,由下而上。
“吃”,口吃;“往蹇”,指音;“剛斷”,不要姑息養奸。
“其會意也尚巧”——情文; “其遣言也貴妍”——形文; “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聲文。
前二者一種一句,獨聲文用二句:其一因骈文須偶,三條腿不成;其二則陸士衡特别注意聲文,故用二句,在字句多寡上分出輕重。
若隻為骈偶便多寫一句,那成什麼?固然古典派文學注重形式規矩,但絕非為形式規矩所束縛,還要“遊行自在”,如此方能講骈偶。
若不然者,都是削足适履。
如古代有一則笑話,說有人寫“百韻詩”,中有“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句,人或吊之,曰:原無此事。
曰:何以寫之?曰:不如此不夠百韻也。
[5]這真是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
“其為物也多姿”,“其”,指文;“姿”,謂姿态。
“其為物也”,猶言文之所以為文也。
如“今夫雲之為物也”或“今夫雲之所以為雲也”,遊行自在,變化無端,若隻說“今夫雲遊行自在,變化無端”則不成了。
“其為物也”,白話沒法翻,而真好。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凡事貴巧。
但那不叫藝術,即便叫,乃工藝品,非藝術品。
但藝術也要巧。
古人一句說到精彩處,我們不行,我們笨,他巧。
“其會意也尚巧”,“會”,通也。
懂對了是會意,不懂是不會意,懂錯了是錯會意。
寫文要會意,與所寫之物會意。
如寫北平的花,無論寫得多麼精密,若不會意,隻是一篇報告記載。
主要要寫自己所懂的花的精神。
人有時連對自己都不懂,作文隻知道寫自己範圍已太小,但即此已便不高,他不了解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之意,甚至連自己也不知道。
不會意去寫文,也許很容易,粗枝大葉;等到其會意了,寫文就難了。
法國作家福樓拜(Flaubert)[1]曾對莫泊桑(Maupassant)[2]說,一物隻許有一形容詞。
如楊柳桃花,要加一形容詞,必須去會意,真懂得柳樹、桃花精神,“楊柳依依”(《詩經&bull小雅&bull采薇》),“桃之夭夭”(《詩經&bull周南&bull桃夭》)。
這要巧,但不是文字的巧。
中國的巧全在文字上,如“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為煙夕夕多”,這是巧,但文人若走此路便是自殺。
中國古典文學之堕落、滅亡,未必不是因走此路。
當然字也要巧,但首須意巧才行。
如“宵寐匪祯,劄闼宏庥”二句,隻是字面巧,内容浮淺,即不行。
在未寫前是“會意尚巧”,在寫時是“遣言貴妍”。
“鉛黛所以飾容,而倩盼生于淑姿”(劉勰《文心雕龍&bull情采》),言美人并非不需要鉛黛,但天然之美生于淑姿。
說到這一點,恐怕還是愈有天才的人,愈會修飾;沒有天才的人,修飾也罷,不修飾也罷,我看還是不修飾的好。
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轼《飲湖上初晴後雨》),若嫫母則淡抹固不成,濃妝恐怕更可怕。
文論講用功,吾人雖非上智,也非下愚。
當努力發現自己的天才。
文藝批評以作品為對象,至于文論,雖亦包有文藝批評,但也論及創作。
所謂創作論,包有:起——想,作——文辭,成——篇章。
現在一說文法隻指句之構造。
餘所謂法是廣義的,如佛法無不包。
法爾如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文法。
既說一切法是佛法,然則世法也是佛法,要在“二”不同中參出其“一”來。
而佛又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
一切法皆是文法,一切文法皆是非法。
佛家講戒、定、慧。
餘取其二:由戒生慧。
現在用功所求乃有法之法,如佛之戒:不是非法之法。
但若想以文學安身立命,作為終生事業,則要求無法之法,要得到慧(比天才還可寶貴),這才能得大自在。
如太史公之寫《史記》,屈原之寫《離騷》,看似橫沖直撞,其實是層次分明。
我們要從有法之法得到無法之法,由無法之法看出有法之法。
如此雖不能得大自在,而至少可得大受用。
是物就有形式,有形式就有系統,原是無法之法,而寫出來便成有法之法了。
元曲中言“千自由,百自在”(張國賓雜劇《薛仁貴衣錦還鄉》),有為是“千自由”,無為是“百自在”。
這二句很美。
人是要追求這個,但現在還沒得到。
我們要打破舊的束縛、舊的形式;但舊的才打破,新的便成立了。
我們要得到慧,但須先受戒。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這是無法之法。
而陸氏所要講的是有法之法。
司馬遷像 劉勰《文心雕龍&bull情采》篇曰: 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劉氏天才或不及陸,而功夫真淳。
此實即餘所謂形、音、義。
陸氏“其會意也尚巧”——義;“其遣言也貴妍”——形;“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音。
三者比較,形、義尚易看出,最難是聲文。
(譯詩不好念,便因隻顧譯意而忽略其聲。
文章要易誦讀。
魯迅先生雖反對文章好念,但他的文章好的也是易誦讀。
隻是晚年硬譯,有點使人頭痛。
) 《文心雕龍&bull聲律》又曰: ……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内聽之難,聲與心紛。
可以數術,難以辭逐。
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
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
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揚不還,并辘轳交往,逆鱗相比。
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
夫吃文為患,生于好詭;逐新趣異,故喉唇糾紛。
将欲解結,務在剛斷。
左礙而尋右,末滞而讨前。
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
在一切文學史上,總是後來說得更較詳細。
陸在梁沈約前,無四聲之說[3],然非不知也。
唯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
黃侃(季剛)[4]《劄記》曰:“飛為平清,沉為仄濁。
”李賀《詠懷二首》“春風吹鬓影”(其一)之“春”、“吹”,此所謂“雙聲隔字而每舛”(在一句中);陸機“嘉樹生朝陽,凝霜封其條”(《拟蘭若生春陽》)之“陽”、“霜”,此所謂“疊韻雜句而必睽”(指在二句中)也。
“辘轳交往”,由上而下;“逆鱗相比”,由下而上。
“吃”,口吃;“往蹇”,指音;“剛斷”,不要姑息養奸。
“其會意也尚巧”——情文; “其遣言也貴妍”——形文; “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聲文。
前二者一種一句,獨聲文用二句:其一因骈文須偶,三條腿不成;其二則陸士衡特别注意聲文,故用二句,在字句多寡上分出輕重。
若隻為骈偶便多寫一句,那成什麼?固然古典派文學注重形式規矩,但絕非為形式規矩所束縛,還要“遊行自在”,如此方能講骈偶。
若不然者,都是削足适履。
如古代有一則笑話,說有人寫“百韻詩”,中有“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句,人或吊之,曰:原無此事。
曰:何以寫之?曰:不如此不夠百韻也。
[5]這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