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體裁與風格
關燈
小
中
大
一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至“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一段為全篇核心: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
紛纭揮霍,形難為狀。
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
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
雖離方而遯員,期窮形而盡相。
故夫誇目者尚奢,惬心者貴當。
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
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質,诔纏綿而凄怆。
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
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奏平徹以閑雅,說炜晔而谲诳。
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
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此一段所言最具體。
文體是具體的,有目共見,自較理論具體。
就文學而言,“體有萬殊”;就内容而言,“物無一量”。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
紛纭揮霍,形難為狀。
”這是我們作文最艱難的工作,也是最要緊的工作。
無論在研究或創作上皆然。
我們現在要用已有的“萬殊”之文體寫“無一量”之物象。
天地間形形色色,文人筆下沒放過去,而有放過者何?“三小”——才小、力小、膽小。
此若在才大、力大、膽大之作家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在一創作時選定文體是要緊的。
我們有了材料後,用什麼體裁寫?必要在此“萬殊”文體中選一文體最适合者寫之。
十八般武藝,我隻會使刀,那可以;若說創作,我隻會寫詩,什麼我都寫詩,那也行。
老杜筆下是“物無一量”,可惜他隻寫詩。
老杜若非才力不夠,便因文體使用不恰當。
同學讀書要“泛愛衆而親仁”(《論語&bull學而》)。
書,無所不讀,但要有三兩部得力的。
文體也要多試驗幾種,第一是哪一種于我最合适,第二是哪一種最方便。
此是試驗自己,發現自己,多試驗幾種文體以發現自己的天才。
天才必須自己發現,天才的礦隻有自己去開。
同時多會幾種文體,可選其最合适者去寫。
在“紛纭揮霍”中要運用自如,是最大成功,研究、欣賞、創作皆然。
“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
”“辭程才”,現于外者;“意司契”,支配者。
“意司契”,就讀者言是文章内容,就作者言是作者内心。
“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簡言之:沒文體,沒法寫;沒“意”,寫什麼? “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包前二句而言。
“有無”、“淺深”,指難易。
中國常有二字連用而一義者,如利害、是非,此處“有無”、“淺深”亦然。
“讓”,辭讓也。
此說作者不當避難就易、避重就輕,這樣在創作上也許省事,但創作絕無捷徑、取巧、僥幸。
作文與做人同。
《西廂記》中惠明和尚言: 我從來欺硬怕軟,吃苦不甘。
(第二本《崔莺莺夜聽琴》楔子) 惠明敢真也能真,這兩句話真說得坦白。
做人如此,作文亦然。
《西廂》惠明所雲可與《水浒》武松“專打天下硬漢”[1]互相發明。
我們要避輕就重,避易就難。
作文在辭、在意,皆當如此。
有志于文者可以惠明此四句為座右銘。
凡一篇作品流傳久遠,必有點“真格的”,你費了事,讀者絕不負你苦心。
《水浒傳》上說白秀英唱大鼓是“普天下伏侍看官”[2]的。
此語甚痛心,而是甘苦有得之言。
作文亦然。
“修辭立其誠”(《易傳&bull文言》),你不騙人,别人也不負你。
姜夔[3]《白石道人詩說》雲: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
簡,簡到不能再簡。
現在作文是人所易言,我多言之;人所難言,我不言之。
這如何能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bull告子下》)做人與作文同,學文與學道同。
餘近有作《寄蜀中友人》: 風雨同憐獨歸鶴,雪霜宜稱後凋松。
蜀中山水甲天下,更為荔支作寓公。
此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今自己檢舉,一一自首:“獨歸鶴”,老杜《野望》有“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句(老杜身上頗有貴族性,鶴立雞群已苦,老杜言鶴立鴉群);“後凋松”,《論語》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之語;俗言“桂林山水甲天下”;蘇東坡《食荔枝二首》其二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句(荔枝采下,一日變香,二日變味)。
古人給我們留下好的遺産固然好,但我們不能安于此,安于此便是宣告我們的創造生命滅亡了。
有人二十歲以後不複為詩,便是說他生命還有,而創作的生命完了,這是說根本不再創作的;還有的人雖仍寫作,但創作生命已完了,如風癱患者,雖生猶死。
《西廂》惠明“我從來欺硬怕軟,吃苦不甘”的話要記住,無論做人、作文,皆當如此。
小孩寫什麼都說“非常”,這是避難就易。
因為他思想貧弱,字彙簡單,人該避免用“非常”、“特别”、“十二萬分”等等。
若于難者、重者,不能做,知難而退尚不失為明哲保身之士。
社會上潮流真了不得,人處世是随波逐流,還是逆流而上,還是砥柱中流?都要有點力,否則即使順流,亦能為浪打倒——不能取巧。
俗語曰:作僞是“心勞日拙”[4]。
“日拙”,言眼下或可成功而久之必失敗。
其實“誠”最容易,而人都不肯作;作僞不易,而人愛作僞。
作僞的人永遠是刨坑埋自己,作僞愈久坑愈深。
做人誠,人亦不會辜負你。
佛品第一不打诳語,無論何種哲學、宗教皆然,猶之乎儒家之“白受采”[5]。
誠,不打诳話,便是“白”;一切“采”是一切美德,而必先有“白”。
而說來真怪,也許打诳語是人類本能,此為性惡說。
悲觀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6]說:人性惡,否則何用這麼多聖賢勸人學好?(小孩子才會說話便愛騙人,且愛受騙,這是另一方面。
)總之,還是要“誠”。
二 “雖離方而遯員,期窮形而盡相。
”成文具體,故有規矩方圓。
五臣[7]受傳統思想,故不敢說文背于規矩,故以“離”、“遯”為不見;餘以“離”、“遯”為破壞規矩。
退之文、工部詩,多不可以法繩之,尤其六朝詩文之法。
“離方”、“遯員”,乃“僶俛”、“不讓”之結果,“離”、“遯”,破壞規矩。
“惟陳言之務去”(韓愈《答李翊書》),“語不驚人死不休”(杜工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不驚人之語是常語,用陳言常話絕不違犯規矩,可是“惟陳言之務去”,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則不免不合規矩矣。
“離方”、“遯員”,也許叫人看着特别,在形式上成為過錯;而心是不錯的,心所期者在“窮形而盡相”,寫到人寫不到處,說到人說不出處。
陳少梅《韓愈像》 接下“故夫誇目者尚奢,惬心者貴當”二句,“故夫”二字用得好。
《文賦》凡文章辭意相生處皆好。
辭義相生,行文一樂,甲―&rarr乙―&rarr丙―&rarr……―&rarrn,辭生辭,義生義。
用功是要吃苦、就難,而無論作文、做人又須有樂處,因“離方”“遯員”而“窮形”“盡相”,“故夫誇目者尚奢,惬心者貴當”。
“誇目者尚奢”,如漢之辭賦。
中國文中,能當“誇目”者,蓋僅漢之辭賦。
“惬心”不在篇之長大、字之華麗,隻求達意。
“惬心”不是快心,是合心;“當”者,精當。
此六朝文可為代表。
如《世說新語》寫桓溫過王敦[8]墓,指曰:“可兒,可兒。
”(兒,人也。
)這沒法兒翻成白話,那麼說算把二人之氣概全寫出來了。
說食不飽。
有時費半天勁研究出一個道理,可是一想,怎麼那麼平常?科學家要有破竹之勢的功夫,文學、哲理似乎不必,可以用蠶食式辦法,隻要吃下去的真受用了,真變成絲,剩一塊幹了,有什麼關系?吃了桑葉要讓你吐絲,吐出來還是桑葉不成。
隻要吐絲,吃的是哪裡都沒關系。
《論語》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有人自以為知,實非真知,浮光掠影。
人要有真知灼見。
愈是身邊切近之事,愈易忽略。
《論語》不說高深的話,可是我們不能往浮淺裡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世上一般人都是自己不知而偏要說,每天上班說些連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也不相信的話。
看禅宗語錄也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取得能合式之法。
可是,“不知”不是就停頓于此,乃是就已知求未知,溫故而知新。
道理光說淨講不行,要知、要行。
知是行的準備,行是知的結果;要不行,便還不是真知。
說食不飽,說食隻是更使人饑餓,而不能飽。
凡是覺得知道而說不出來的,那還是不知,決不會懂到極深處而自己還說不出來。
“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五臣注: 言窮事者無隘狹,論通達者惟尚放曠,此作者之用思也。
十五年前,劉文典[9]先生對餘說,五臣注者看似浮淺,實高于李善[10]。
“窮事”者,言窮極事物之理。
一切學問都是細中之細。
馬鳴禅師[11]《大乘起信論》謂: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此是言窮事物之理。
“言窮者”,說極細、極深道理。
此難說,而有真知的人能說;聽者或難懂,因聽者無此經驗。
一句話,在說的人是多少年功夫。
“學
紛纭揮霍,形難為狀。
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
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
雖離方而遯員,期窮形而盡相。
故夫誇目者尚奢,惬心者貴當。
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
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質,诔纏綿而凄怆。
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
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奏平徹以閑雅,說炜晔而谲诳。
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
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此一段所言最具體。
文體是具體的,有目共見,自較理論具體。
就文學而言,“體有萬殊”;就内容而言,“物無一量”。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
紛纭揮霍,形難為狀。
”這是我們作文最艱難的工作,也是最要緊的工作。
無論在研究或創作上皆然。
我們現在要用已有的“萬殊”之文體寫“無一量”之物象。
天地間形形色色,文人筆下沒放過去,而有放過者何?“三小”——才小、力小、膽小。
此若在才大、力大、膽大之作家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在一創作時選定文體是要緊的。
我們有了材料後,用什麼體裁寫?必要在此“萬殊”文體中選一文體最适合者寫之。
十八般武藝,我隻會使刀,那可以;若說創作,我隻會寫詩,什麼我都寫詩,那也行。
老杜筆下是“物無一量”,可惜他隻寫詩。
老杜若非才力不夠,便因文體使用不恰當。
同學讀書要“泛愛衆而親仁”(《論語&bull學而》)。
書,無所不讀,但要有三兩部得力的。
文體也要多試驗幾種,第一是哪一種于我最合适,第二是哪一種最方便。
此是試驗自己,發現自己,多試驗幾種文體以發現自己的天才。
天才必須自己發現,天才的礦隻有自己去開。
同時多會幾種文體,可選其最合适者去寫。
在“紛纭揮霍”中要運用自如,是最大成功,研究、欣賞、創作皆然。
“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
”“辭程才”,現于外者;“意司契”,支配者。
“意司契”,就讀者言是文章内容,就作者言是作者内心。
“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簡言之:沒文體,沒法寫;沒“意”,寫什麼? “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包前二句而言。
“有無”、“淺深”,指難易。
中國常有二字連用而一義者,如利害、是非,此處“有無”、“淺深”亦然。
“讓”,辭讓也。
此說作者不當避難就易、避重就輕,這樣在創作上也許省事,但創作絕無捷徑、取巧、僥幸。
作文與做人同。
《西廂記》中惠明和尚言: 我從來欺硬怕軟,吃苦不甘。
(第二本《崔莺莺夜聽琴》楔子) 惠明敢真也能真,這兩句話真說得坦白。
做人如此,作文亦然。
《西廂》惠明所雲可與《水浒》武松“專打天下硬漢”[1]互相發明。
我們要避輕就重,避易就難。
作文在辭、在意,皆當如此。
有志于文者可以惠明此四句為座右銘。
凡一篇作品流傳久遠,必有點“真格的”,你費了事,讀者絕不負你苦心。
《水浒傳》上說白秀英唱大鼓是“普天下伏侍看官”[2]的。
此語甚痛心,而是甘苦有得之言。
作文亦然。
“修辭立其誠”(《易傳&bull文言》),你不騙人,别人也不負你。
姜夔[3]《白石道人詩說》雲: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
簡,簡到不能再簡。
現在作文是人所易言,我多言之;人所難言,我不言之。
這如何能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bull告子下》)做人與作文同,學文與學道同。
餘近有作《寄蜀中友人》: 風雨同憐獨歸鶴,雪霜宜稱後凋松。
蜀中山水甲天下,更為荔支作寓公。
此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今自己檢舉,一一自首:“獨歸鶴”,老杜《野望》有“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句(老杜身上頗有貴族性,鶴立雞群已苦,老杜言鶴立鴉群);“後凋松”,《論語》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之語;俗言“桂林山水甲天下”;蘇東坡《食荔枝二首》其二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句(荔枝采下,一日變香,二日變味)。
古人給我們留下好的遺産固然好,但我們不能安于此,安于此便是宣告我們的創造生命滅亡了。
有人二十歲以後不複為詩,便是說他生命還有,而創作的生命完了,這是說根本不再創作的;還有的人雖仍寫作,但創作生命已完了,如風癱患者,雖生猶死。
《西廂》惠明“我從來欺硬怕軟,吃苦不甘”的話要記住,無論做人、作文,皆當如此。
小孩寫什麼都說“非常”,這是避難就易。
因為他思想貧弱,字彙簡單,人該避免用“非常”、“特别”、“十二萬分”等等。
若于難者、重者,不能做,知難而退尚不失為明哲保身之士。
社會上潮流真了不得,人處世是随波逐流,還是逆流而上,還是砥柱中流?都要有點力,否則即使順流,亦能為浪打倒——不能取巧。
俗語曰:作僞是“心勞日拙”[4]。
“日拙”,言眼下或可成功而久之必失敗。
其實“誠”最容易,而人都不肯作;作僞不易,而人愛作僞。
作僞的人永遠是刨坑埋自己,作僞愈久坑愈深。
做人誠,人亦不會辜負你。
佛品第一不打诳語,無論何種哲學、宗教皆然,猶之乎儒家之“白受采”[5]。
誠,不打诳話,便是“白”;一切“采”是一切美德,而必先有“白”。
而說來真怪,也許打诳語是人類本能,此為性惡說。
悲觀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6]說:人性惡,否則何用這麼多聖賢勸人學好?(小孩子才會說話便愛騙人,且愛受騙,這是另一方面。
)總之,還是要“誠”。
二 “雖離方而遯員,期窮形而盡相。
”成文具體,故有規矩方圓。
五臣[7]受傳統思想,故不敢說文背于規矩,故以“離”、“遯”為不見;餘以“離”、“遯”為破壞規矩。
退之文、工部詩,多不可以法繩之,尤其六朝詩文之法。
“離方”、“遯員”,乃“僶俛”、“不讓”之結果,“離”、“遯”,破壞規矩。
“惟陳言之務去”(韓愈《答李翊書》),“語不驚人死不休”(杜工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不驚人之語是常語,用陳言常話絕不違犯規矩,可是“惟陳言之務去”,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則不免不合規矩矣。
“離方”、“遯員”,也許叫人看着特别,在形式上成為過錯;而心是不錯的,心所期者在“窮形而盡相”,寫到人寫不到處,說到人說不出處。
陳少梅《韓愈像》 接下“故夫誇目者尚奢,惬心者貴當”二句,“故夫”二字用得好。
《文賦》凡文章辭意相生處皆好。
辭義相生,行文一樂,甲―&rarr乙―&rarr丙―&rarr……―&rarrn,辭生辭,義生義。
用功是要吃苦、就難,而無論作文、做人又須有樂處,因“離方”“遯員”而“窮形”“盡相”,“故夫誇目者尚奢,惬心者貴當”。
“誇目者尚奢”,如漢之辭賦。
中國文中,能當“誇目”者,蓋僅漢之辭賦。
“惬心”不在篇之長大、字之華麗,隻求達意。
“惬心”不是快心,是合心;“當”者,精當。
此六朝文可為代表。
如《世說新語》寫桓溫過王敦[8]墓,指曰:“可兒,可兒。
”(兒,人也。
)這沒法兒翻成白話,那麼說算把二人之氣概全寫出來了。
說食不飽。
有時費半天勁研究出一個道理,可是一想,怎麼那麼平常?科學家要有破竹之勢的功夫,文學、哲理似乎不必,可以用蠶食式辦法,隻要吃下去的真受用了,真變成絲,剩一塊幹了,有什麼關系?吃了桑葉要讓你吐絲,吐出來還是桑葉不成。
隻要吐絲,吃的是哪裡都沒關系。
《論語》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有人自以為知,實非真知,浮光掠影。
人要有真知灼見。
愈是身邊切近之事,愈易忽略。
《論語》不說高深的話,可是我們不能往浮淺裡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世上一般人都是自己不知而偏要說,每天上班說些連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也不相信的話。
看禅宗語錄也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取得能合式之法。
可是,“不知”不是就停頓于此,乃是就已知求未知,溫故而知新。
道理光說淨講不行,要知、要行。
知是行的準備,行是知的結果;要不行,便還不是真知。
說食不飽,說食隻是更使人饑餓,而不能飽。
凡是覺得知道而說不出來的,那還是不知,決不會懂到極深處而自己還說不出來。
“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五臣注: 言窮事者無隘狹,論通達者惟尚放曠,此作者之用思也。
十五年前,劉文典[9]先生對餘說,五臣注者看似浮淺,實高于李善[10]。
“窮事”者,言窮極事物之理。
一切學問都是細中之細。
馬鳴禅師[11]《大乘起信論》謂: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此是言窮事物之理。
“言窮者”,說極細、極深道理。
此難說,而有真知的人能說;聽者或難懂,因聽者無此經驗。
一句話,在說的人是多少年功夫。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