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體裁與風格

關燈
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bull學而》),你沒用過功,如何知道?孔子話簡單,至莊子、墨子、孟子,便說多了,好舉例、好寓言,便是怕人不明白。

    戰國諸子皆說寓言,用簡單故事表現細微深邃之事理,那真是“言窮者無隘”。

    佛經也如此,《聖經》也如此。

     必須真知、真行。

    “知行合一”,其說似高深,其實即“說食不飽”之意。

     “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窮”,細微深邃;“達”,偉大崇高;“放曠”,擴大。

    我們作文章便怕這兩種:既不能細,又不能大。

    《史記》寫“巨鹿之戰”、《漢書》寫“昆陽之戰”,既細又大。

    “言窮者無隘”,是細無不舉;“論達者惟曠”,是大無不包。

     不但文論,一切哲學皆然。

    而其實,“窮”、“達”還是一個,沒有一個細微深邃的不是偉大崇高的;同樣,也沒有一個偉大崇高的不是細微深邃的。

    “于一粒沙中見世界”(威廉&bull勃雷克[WilliamBlake][12]《天真的預言》),佛言“納須彌于芥子”(須彌,今稱喜馬拉雅山)。

    如故宮建築藝術,偉大崇高必有細緻深邃功夫。

     此段是一層層下來的,“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二句出于“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

     “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後之“詩緣情而绮靡,賦體物而浏亮”以下,論文體。

     三 《文心雕龍&bull總術》雲: 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此乃自其分而言之。

    自其合而言之,則無論有韻與否,皆謂之文。

     人類先有詩,後有散文,任何國家民族皆然,故《文賦》先言詩。

    詩發達最早,而文學最早發達的是“緣情”。

    (陸機《歎逝賦》:“哀緣情而來宅。

    ”)樹生枝長葉甚久,而當初隻很小一粒種子。

     “詩緣情而绮靡”,“绮”,美也(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有“餘霞散成绮”句);“靡”,柔也。

    凡緣情之作,無不美、無不柔者。

    詩是軟性的,而在詩史上,詩是由軟性發展成為硬性,由緣情而變為理智。

    宋詩是理智,硬性。

    文由硬性變為軟性。

    六朝文是绮靡,軟性。

    所以有人說,明末小品文是文學新運動,複古,複六朝之古。

    (明末有幾部書盛行——《世說新語》《水經注》《三國志注》。

    ) “賦體物而浏亮”,詩感人,故須绮靡;賦體物,故須鮮明。

    詩不绮靡,不能使人發生同情;賦不浏亮,不能使人如見其物。

     賦在《漢志》分為若幹種,其中一種為辭賦,騁辭之賦,即所說漢賦也。

    如《長楊》《羽獵》《兩京》等賦,此漢賦正宗。

    至于司馬相如[13]《長門》《大人》等賦,似非漢賦正宗(相如好處不知何在,一篇《長門賦》寫得稀糟)。

    漢一班學者文人皆無情感,漢賦正宗是體物浏亮。

    六朝賦是抒情之賦,如江淹[14]《别賦》《恨賦》,乃漢人所不肯為。

     漢人以後賦分兩派:一北一南;一古典一革新;一體物一緣情。

    如木華[15](字玄虛)《海賦》、郭璞[16]《江賦》、左思[17]《三都賦》(《三都》全仿《兩京》),此為北派,古典、體物;南派是革新的、緣情的,用寫詩之法寫賦,如《别賦》《恨賦》。

     就文體言之,詩為柔,文為剛。

    (陽剛、陰柔,桐城派[18]之說,其實即理智與感情。

    )而有人以寫文之法寫詩;又有人以寫詩之法寫文(如《洛陽伽藍記》《水經注》)。

    同是紀事,《洛陽伽藍記》與《世說》便不能比;“史”、“漢”亦一柔一剛。

    此言詩為柔、文為剛,乃大較之言。

    亦如男女二性,在許多女人身上,帶有幾分男性;有的男人身上帶幾分女性。

    “賦體物而浏亮”,而六朝賦亦有緣情绮靡之作;“詩緣情而绮靡”,然老杜紀事詩與退之詩皆有體物浏亮之作。

     “碑披文以相質”,碑,始于漢,所以紀鬼神之功德。

    墓碑,人;廟碑,神,皆為叙德之作。

    既曰叙德,必有實在可叙,故曰“披文”、“相質”。

    “相”之為言助也。

    披文、相質并非文質相半,質是主,文以相之。

    “诔纏綿而凄怆”,诔,乃對死者之悼辭,故曰“纏綿”、“凄怆”。

    碑,理智,硬性;诔,緣情,軟性。

     “銘博約而溫潤”,李善注: 博約,謂事博而文約也。

    銘以題勒示後,故博約溫潤。

     此說不當。

    “博約”,須由博而返約也。

    “銘”,名物也。

    凡銘文刻于物上,如鏡銘、盤銘,故須博約:“博”,意義之廣;“約”,文字之簡。

    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bull大學》引《盤銘》),無論世變如何,這三句話永遠打不破、行不完。

    “溫潤”,是可親、可愛之意。

    因銘除名物外多含教訓之意,教訓易成為幹燥,故須溫潤。

     漢代辭賦拓片 “箴頓挫而清壯”,“箴”,以譏刺得失。

    銘,為物而作;箴,為事而作。

    箴往往比銘還硬,“頓挫”、“清壯”才有力,才可以動人。

    因為勸誡之言須有力始能動人。

    箴,所以規既往而戒将來。

    五臣注: 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須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壯也。

    頓挫,猶抑折也。

     後人作文用字太不假思索,什麼叫“文清理壯”?“抑”、制,“折”、伏?其實,“頓挫”是說文字之頓挫,“頓”之為言斷(停止之處亦曰頓,如天子遊幸所止曰駐頓),“挫”之為言折。

    但頓挫不能說“斷折”,說“曲折”庶近之矣。

    箴篇幅短,故要曲折有力。

     文章有最以頓挫見長者,當推“史”、“漢”,看似一氣,但無一字一語不曲折,絕不平直。

    吾人作文患不通順,一通順又太平直,也不行。

    白樂天詩其平如砥,其直如矢,其清如水,可惜清而不壯。

    老杜一字一轉,或者不清,可絕對壯。

    不怕不懂貨,就怕貨比貨。

    近代語體文沒勁,便因無頓挫,否則便因不通順。

    魯迅先生一字一轉、一句一轉,沒有一個轉處不是活蹦的。

     禅家有所謂“萬法唯心”,心生、神生、法生,心滅、神滅、法滅。

    尤其我們治文學的更是如此,一切創作皆然。

    如各小說所寫,根本無此事,就算有此事,也虧他小說家寫呀!否則《史記》“巨鹿之戰”隻須寫“項羽大破秦軍于巨鹿”一句,這不能說不是史,但不是文。

    一個題目寫出後,其間變化開合真是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自然主義、客觀寫實法是科學的,但何以此一派亦僅是此少數作家?即以純粹科學家如愛迪生(Edison),何以亦隻有一人?便也仍因他們是心生法生,我們是心滅法滅。

    否則文若有“法”,豈非成印闆文章?天下無印闆文章。

    故“萬法唯心”。

    我們說老杜、魯迅的詩文有頓挫,我們知道了,但何以我們寫時不能成為老杜的詩、魯迅的文?便因我們沒有他們那樣的心。

    開山祖師,成;至于其弟子,既非祖師之心,而還要仿其形,外表很是,而内容滿不是。

    祖師是心生法生,弟子是心滅法滅,挂羊頭賣狗肉。

     餘此所講自謂為“新唯心論”。

    以前唯心論講得太玄,知者無從知,行也無從行,結果成為渺茫、空洞。

    餘所講“有此心始有此文”,也快渺茫、空洞了,但餘所說有科學的、唯物的根基。

    人心是以生活做根基,過此生活便有此心。

    如男性旦角,在台上不僅形變為女性,且心亦變為女性之心,失掉固有本性,這便因其舞台上女性生活使然。

    生活這是唯物的、科學的,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一方面擴大。

    要有書齋生活、文學修養,這隻可養成技術;但生活一點兒沒有,拿“頓挫”表現什麼?拿“清壯”表現什麼?如“屠龍”[19],本事不錯,但是上什麼地方屠啊?宋之江西派[20]真是有屠龍術,技術在老杜之上,但是老杜有的宰,他們宰什麼?割雞焉用牛刀,屠龍技連雞也宰不了。

    少個東西,少個什麼?生活不硬。

    餘之“新唯心論”有點近于心理學之行為派。

    最早之心理學是反省派,其後演進為行為派。

    行為派由觀察統計而來,餘之論與之相似。

    老杜之詩、魯迅之文,他的思想與生活打成一片,他的思想上有了曲折頓挫,他的詩文自然曲折頓挫。

    有的文人原來思想就簡單空洞,你叫他頓挫什麼?曲折什麼?自然寫出來便一順邊了。

    如小孩子寫文章,怎麼頓挫的起來? 既如此說,便不用講《文賦》了?但還要講,不得不爾,一方面給同學定一理想标準(目标),一方面給一個印證。

    目标是知,印證是知行合一。

    創作經驗愈多,愈覺得魏文帝《論文》及陸機《文賦》的話對。

     “頌優遊以彬蔚”,五臣注: 頌以歌功頌德,故須優遊縱逸而華盛也。

    彬蔚,華盛貌。

     其言大體對。

     佛經上有一種“頌”是說理的,那是外來的,或稱“頌子”,與“偈”相似而又不同。

    偈語是斷定,頌子是闡明。

    中國之頌則為歌功頌德之作,自“三百篇”即然。

     五臣拿“華盛”講“彬蔚”可以,拿“縱逸”講“優遊”不可。

    文學不可縱逸。

     人類時時想自由,可是時時對自己加束縛。

    人生如此,文學亦然,縱逸不能有。

    創作要大膽,但大膽亦要有限制,絕非胡來。

    文明、文化在打破限制,但舊的方打破,新的就成立了,重重打破,重重成立。

    人生如此,文學表現人生,故亦如此。

    我們時常要打破舊形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