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體裁與風格
關燈
小
中
大
新形式就又成立了;成立一新形式,便有一新限制。
現在舊的東西實已滅了,誰的創作能出一種文的風格、人的人格來?“八家”[21]雖不成,而各有其風格,代表其人格。
“桐城”更不行,都是一樣,文無風格,且看不出其人格。
這便因既無開山祖師之風格,又無新的風格,乃成挂羊頭賣狗肉之形式。
餘以為“優遊”是自在,由自在便生出雍容(大雅)。
如演戲登台,經驗多便自在;但熟極而流,便成為縱逸,那便糟了。
自在絕非胡來,要守規矩,但規矩一點兒也不能限制他。
這是大作家的長處、優點。
近代文學如小說、戲曲、詩歌,各有其限制。
戲曲絕不可與小說相似,那不成。
新文學限制或不如舊古典文學之嚴,但不是沒限制。
寫的戲曲還得是戲曲,因為有它的限制。
有限制但還要自在才成,必自在才能“華盛”,因為必自在才能“玩兒花活”。
四 六朝有文、筆之分,“文筆分途自一時”(沈尹默先生句)。
詩與散文之區别,大概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有韻如詩、賦,無韻乃今之散文。
但實際有的詩雖有韻實是散文。
太炎[22]先生講演說有韻為詩,或問曰:“然則‘百家姓’亦可謂為詩耶?”——實在不能算詩。
反之,有的無韻散文未必不是詩,如《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有的地方頗有詩意。
《世說新語》上關于桓溫有幾條頗有詩意。
王、謝家子弟有詩意,因其為文人;至于桓溫則為推官,但有時确有詩味,其行為言語頗有詩味。
(再如《水浒傳》魯大哥是真的詩人。
)桓溫既有辭采且有詩味,比那些自命風雅的人還高一籌。
至于有的“詩人”失眠、吐血、神經衰弱,那是他的病。
中國詩人的确太弱了,一點兒強的東西也裝不進去。
尼采(Nietzsche)、契柯夫(Chekhov)[23]身體雖壞,但心是健康的。
身體雖渺小,但心是偉大的。
吾人可以病我們的身,不能病我們的心;可以衰弱我們的身體,不可狹小我們的心。
中國文人有種毛病,愛說自己病,其一以自己病要挾人同情,其二以病炫耀自己是文人。
固然我們對不幸的人同情是人類本能,但憐憫心已然不好。
人不該活在别人的同情之中。
活在别人同情之下,你就沒自由了。
現在文人應多讀老杜、魏武[24]之作。
人高興時做事也多、也快,便因心是寬的。
人心一窄就什麼也做不出來了。
餘生病悲觀時少、生氣時多,這不成。
有病之後還要自己高興,不但要沉得住氣,而且要提氣。
要自己懂,講沒用。
講是講給“會”家聽的。
一切道理皆然。
蠅子碰窗戶,不論其能否碰出去,不必笑它,總之它看出一點光亮。
我們看書不可模糊,碰的是窗戶,一破出去了;碰的不是,無論如何出不去。
講書講明白了,那是你自己根本能明白。
“論精微而朗暢”,“精微”即細密,其相反為粗疏;“朗暢”即明白。
細密而且明白,不易;粗了反容易明白。
現在文章用形容詞太多,反足以混亂讀者視聽,抓不到正确觀念。
其實用形容詞太多,就表示他自己沒有正确清楚的觀念。
比如寫粉筆的顔色,他不知道粉筆顔色,是知道許多寫顔色的形容詞。
不要以為用字少就減少文字力量,用字不在多少,在正确與否。
托洛斯基(Trotsky)[25]論文學曰:舊派以為文學起始是字,我們以為文學起始是事。
[26]常人寫文并沒把一件事觀察清楚,隻是在寫時把自己讀過的文辭又吐出來而已。
“奏平徹以閑雅”,五臣注: 奏事帝庭,所以陳叙情理,故和平其詞,通徹其意。
雍容閑雅,此焉可觀。
其實“和平其詞,通徹其意”,即今所謂平通正達。
“閑”,安閑,“雅”;雅正。
這樣的文章最老實。
因奏乃呈皇帝者,不須出奇。
其實現在公事,甭說作得不通徹閑雅,即使作得通徹閑雅,有誰看得出來? “說炜晔而谲诳”,論是批評是非,說是說明;論是發揮己意,說是使人相信,故取其“炜晔”。
“晔”,五臣本作“烨”,偏旁相似取其美觀。
但美須有閑,精神、氣力、學識、經驗,皆要來得及。
現在人連捉襟見肘都夠不上,簡直是不清楚;現在人連明白都夠不上,何論美觀?所謂“谲诳”,雖無此人、無此事,要使人聽了似有其人、似有其事,而且确有此情,确有此理。
如寓言中牛馬說話,即使牛馬不會說話,但隻要牛馬說話,它一定那樣說;即使牛馬不那樣說,但的确有人那樣說。
戰國策士好說譬喻、寓言,莊子之寓言蓋亦受其影響。
并無其人其事,而似有其人似有其事;而且雖無其人雖無其事,但絕有其情,絕有其理。
如近代《伊索寓言》之每一故事是一教訓。
人必須聽進去,始能明白、相信,故用比喻。
佛說《百喻經》,餘以為往古來今沒有比他再能誇大的了。
科學不許誇大,但在文學上允許。
其實《百喻經》何必一百?他天才太敷餘,我們太窘。
諸子寓言“炜晔而谲诳”。
現在有些人很會說謊話,但一到作文不行了。
說謊話蓋為人類本能(與舊說天性相近),所以剛會說話小孩就好說謊話,其意不在騙人,乃是以之為一種愉快的享受。
按心理學說,人類最大愉快在創造,創造即人為萬物之靈的理由。
其他動物不會創造,即使會,其創造也甚渺小。
“麻将”是中國最藝術的發明,其趣味亦在創造。
作牌成了固然好,不成也得幹。
成敗利鈍非所計也,因為這是創造。
說謊話也是創造。
小孩愛說謊話便可證明人有說謊的天性與本能。
然則教小孩說謊麼?這很難說。
勉強說可以這樣說:說謊話若意在騙人則不可說,絕不可說;然而說謊話豈有不騙人之理?乃是說不想以謊話騙人取利或卸責。
取利或卸責之謊話絕對禁出,而以謊話為一種創造、一種愉快或享受時,應該提倡。
(人不用說說謊,就是報告事情有時第一遍也與第二遍不同。
這是天性。
) 人是要求真,但求真之外還愛假。
真是不假,假是不真,好像絕不能渾為一事。
但以電影、戲劇、藝術、文學言之,則真假為一。
因為求真心愈切所以愛假,愛假即所以求真,假所以顯真也。
電影戲劇之劣者,我們讨厭它,不是因為它假得不好、假得不可愛,是因為叫你看不見真,而假的像真的似的。
人自有生無時不在求真愛假之中。
說謊可以,但有一條件,即不可以是取利或卸責。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bull子罕》)這是虛僞(或者虛僞與假不同)。
這二句雖非取利,而近于卸責。
人生的創造是一個偉大的說謊。
撒謊使人相信,不難;使人愛,難。
在文學上偉大作家都是偉大說謊者,不但說得使人信,而且說得使人愛,甚至因為愛的緣故,連信不信都不複想了。
如《紅樓夢》寫寶、黛,隻要我們愛這兩個人,就不必推求其有無了。
一個人不能說謊,就是創造力缺乏。
小孩愛說謊,我們若能因勢利導,可培養其說謊能力——創造性。
而中國民族是一個最老實的民族。
中國詩教溫柔敦厚,所以中國缺少叙事之作(narrate)。
如荷馬(Homer)[27]之作、希臘史詩、但丁(Dante)《神曲》[28]、歌德(Goethe)《浮士德》[29]、莎氏戲劇,中國便無此種作品。
其初餘以為乃中國民族幻想不發達,其實幻想不發達,就是沒有說謊本領,沒有創造性。
中國民族太老實,不會說謊,連佛教那樣誇大的說謊也沒有。
《文賦》每字稱量而出。
文論每體給四個字,那是多少年工夫。
陸氏共舉十種文體,十之七為韻文,十之三為散文。
可見中國中古文學以韻文為主,散文在其次,此六朝風氣。
這就無怪乎六朝人寫什麼都成美文了,如《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水經注》《宋書》。
詩之美影響到散文,這就無怪乎陸氏寫《文賦》這麼美,劉氏寫《文心》也那麼美了。
寫文要表現詩的美。
今人要學六朝文不行了,因為已無那種詩的修養。
至“區别之在茲”,言各文體之所異;“禁邪而制放”,言各文體之所同。
餘以為“邪”即《論語》“思無邪”(《為政》)之邪,“放”即《孟子》“收其放心”(《告子上》)之放。
(但不要把“邪”講成邪思,“放”講成放心。
)“禁邪”,即有紀律(層次、條理、先後、長短);“制放”,即戒泛濫。
用兵忌烏合之衆。
文若如此隻是許多句,不是一篇文;兵若如此隻是許多人,而不是一個軍隊,故曰“節制之師”(《荀子&bull議兵》)。
寫文要大膽,大膽後要有小心;寫文要自由,而背後有訓練。
元曲有“千自由百自在”(張國賓雜劇《薛仁貴衣錦還鄉》)之語。
禅得大自在,遊行自在,無不如意,行所無事,他的自由是多少苦功夫訓練出來的,是“節制之師”,不是烏合之衆。
(武松打虎是本事,李逵殺虎蠻戮而已。
)吾輩凡人真是矛盾、悲哀,幾時能把節制與自由打成一片便好了。
非到這程度,寫不出你的風格來。
現在寫文學批評的人,動曰作品風格,“風格”二字很難講。
餘曾說作品風格表現作者人格。
(我們或者說不出來,但感覺得出來。
)而文論不成,文論要說出來。
一個人寫作品要想在作品中很鮮明地表現出自已的人格來,這需要長期訓練,達于“節制之師”。
梁簡文帝蕭綱[30]論文曰:作文與做人立身不同,作文要放蕩,立身(做人)要謹饬。
[31]前者是大
現在舊的東西實已滅了,誰的創作能出一種文的風格、人的人格來?“八家”[21]雖不成,而各有其風格,代表其人格。
“桐城”更不行,都是一樣,文無風格,且看不出其人格。
這便因既無開山祖師之風格,又無新的風格,乃成挂羊頭賣狗肉之形式。
餘以為“優遊”是自在,由自在便生出雍容(大雅)。
如演戲登台,經驗多便自在;但熟極而流,便成為縱逸,那便糟了。
自在絕非胡來,要守規矩,但規矩一點兒也不能限制他。
這是大作家的長處、優點。
近代文學如小說、戲曲、詩歌,各有其限制。
戲曲絕不可與小說相似,那不成。
新文學限制或不如舊古典文學之嚴,但不是沒限制。
寫的戲曲還得是戲曲,因為有它的限制。
有限制但還要自在才成,必自在才能“華盛”,因為必自在才能“玩兒花活”。
四 六朝有文、筆之分,“文筆分途自一時”(沈尹默先生句)。
詩與散文之區别,大概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有韻如詩、賦,無韻乃今之散文。
但實際有的詩雖有韻實是散文。
太炎[22]先生講演說有韻為詩,或問曰:“然則‘百家姓’亦可謂為詩耶?”——實在不能算詩。
反之,有的無韻散文未必不是詩,如《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有的地方頗有詩意。
《世說新語》上關于桓溫有幾條頗有詩意。
王、謝家子弟有詩意,因其為文人;至于桓溫則為推官,但有時确有詩味,其行為言語頗有詩味。
(再如《水浒傳》魯大哥是真的詩人。
)桓溫既有辭采且有詩味,比那些自命風雅的人還高一籌。
至于有的“詩人”失眠、吐血、神經衰弱,那是他的病。
中國詩人的确太弱了,一點兒強的東西也裝不進去。
尼采(Nietzsche)、契柯夫(Chekhov)[23]身體雖壞,但心是健康的。
身體雖渺小,但心是偉大的。
吾人可以病我們的身,不能病我們的心;可以衰弱我們的身體,不可狹小我們的心。
中國文人有種毛病,愛說自己病,其一以自己病要挾人同情,其二以病炫耀自己是文人。
固然我們對不幸的人同情是人類本能,但憐憫心已然不好。
人不該活在别人的同情之中。
活在别人同情之下,你就沒自由了。
現在文人應多讀老杜、魏武[24]之作。
人高興時做事也多、也快,便因心是寬的。
人心一窄就什麼也做不出來了。
餘生病悲觀時少、生氣時多,這不成。
有病之後還要自己高興,不但要沉得住氣,而且要提氣。
要自己懂,講沒用。
講是講給“會”家聽的。
一切道理皆然。
蠅子碰窗戶,不論其能否碰出去,不必笑它,總之它看出一點光亮。
我們看書不可模糊,碰的是窗戶,一破出去了;碰的不是,無論如何出不去。
講書講明白了,那是你自己根本能明白。
“論精微而朗暢”,“精微”即細密,其相反為粗疏;“朗暢”即明白。
細密而且明白,不易;粗了反容易明白。
現在文章用形容詞太多,反足以混亂讀者視聽,抓不到正确觀念。
其實用形容詞太多,就表示他自己沒有正确清楚的觀念。
比如寫粉筆的顔色,他不知道粉筆顔色,是知道許多寫顔色的形容詞。
不要以為用字少就減少文字力量,用字不在多少,在正确與否。
托洛斯基(Trotsky)[25]論文學曰:舊派以為文學起始是字,我們以為文學起始是事。
[26]常人寫文并沒把一件事觀察清楚,隻是在寫時把自己讀過的文辭又吐出來而已。
“奏平徹以閑雅”,五臣注: 奏事帝庭,所以陳叙情理,故和平其詞,通徹其意。
雍容閑雅,此焉可觀。
其實“和平其詞,通徹其意”,即今所謂平通正達。
“閑”,安閑,“雅”;雅正。
這樣的文章最老實。
因奏乃呈皇帝者,不須出奇。
其實現在公事,甭說作得不通徹閑雅,即使作得通徹閑雅,有誰看得出來? “說炜晔而谲诳”,論是批評是非,說是說明;論是發揮己意,說是使人相信,故取其“炜晔”。
“晔”,五臣本作“烨”,偏旁相似取其美觀。
但美須有閑,精神、氣力、學識、經驗,皆要來得及。
現在人連捉襟見肘都夠不上,簡直是不清楚;現在人連明白都夠不上,何論美觀?所謂“谲诳”,雖無此人、無此事,要使人聽了似有其人、似有其事,而且确有此情,确有此理。
如寓言中牛馬說話,即使牛馬不會說話,但隻要牛馬說話,它一定那樣說;即使牛馬不那樣說,但的确有人那樣說。
戰國策士好說譬喻、寓言,莊子之寓言蓋亦受其影響。
并無其人其事,而似有其人似有其事;而且雖無其人雖無其事,但絕有其情,絕有其理。
如近代《伊索寓言》之每一故事是一教訓。
人必須聽進去,始能明白、相信,故用比喻。
佛說《百喻經》,餘以為往古來今沒有比他再能誇大的了。
科學不許誇大,但在文學上允許。
其實《百喻經》何必一百?他天才太敷餘,我們太窘。
諸子寓言“炜晔而谲诳”。
現在有些人很會說謊話,但一到作文不行了。
說謊話蓋為人類本能(與舊說天性相近),所以剛會說話小孩就好說謊話,其意不在騙人,乃是以之為一種愉快的享受。
按心理學說,人類最大愉快在創造,創造即人為萬物之靈的理由。
其他動物不會創造,即使會,其創造也甚渺小。
“麻将”是中國最藝術的發明,其趣味亦在創造。
作牌成了固然好,不成也得幹。
成敗利鈍非所計也,因為這是創造。
說謊話也是創造。
小孩愛說謊話便可證明人有說謊的天性與本能。
然則教小孩說謊麼?這很難說。
勉強說可以這樣說:說謊話若意在騙人則不可說,絕不可說;然而說謊話豈有不騙人之理?乃是說不想以謊話騙人取利或卸責。
取利或卸責之謊話絕對禁出,而以謊話為一種創造、一種愉快或享受時,應該提倡。
(人不用說說謊,就是報告事情有時第一遍也與第二遍不同。
這是天性。
) 人是要求真,但求真之外還愛假。
真是不假,假是不真,好像絕不能渾為一事。
但以電影、戲劇、藝術、文學言之,則真假為一。
因為求真心愈切所以愛假,愛假即所以求真,假所以顯真也。
電影戲劇之劣者,我們讨厭它,不是因為它假得不好、假得不可愛,是因為叫你看不見真,而假的像真的似的。
人自有生無時不在求真愛假之中。
說謊可以,但有一條件,即不可以是取利或卸責。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bull子罕》)這是虛僞(或者虛僞與假不同)。
這二句雖非取利,而近于卸責。
人生的創造是一個偉大的說謊。
撒謊使人相信,不難;使人愛,難。
在文學上偉大作家都是偉大說謊者,不但說得使人信,而且說得使人愛,甚至因為愛的緣故,連信不信都不複想了。
如《紅樓夢》寫寶、黛,隻要我們愛這兩個人,就不必推求其有無了。
一個人不能說謊,就是創造力缺乏。
小孩愛說謊,我們若能因勢利導,可培養其說謊能力——創造性。
而中國民族是一個最老實的民族。
中國詩教溫柔敦厚,所以中國缺少叙事之作(narrate)。
如荷馬(Homer)[27]之作、希臘史詩、但丁(Dante)《神曲》[28]、歌德(Goethe)《浮士德》[29]、莎氏戲劇,中國便無此種作品。
其初餘以為乃中國民族幻想不發達,其實幻想不發達,就是沒有說謊本領,沒有創造性。
中國民族太老實,不會說謊,連佛教那樣誇大的說謊也沒有。
《文賦》每字稱量而出。
文論每體給四個字,那是多少年工夫。
陸氏共舉十種文體,十之七為韻文,十之三為散文。
可見中國中古文學以韻文為主,散文在其次,此六朝風氣。
這就無怪乎六朝人寫什麼都成美文了,如《洛陽伽藍記》《世說新語》《水經注》《宋書》。
詩之美影響到散文,這就無怪乎陸氏寫《文賦》這麼美,劉氏寫《文心》也那麼美了。
寫文要表現詩的美。
今人要學六朝文不行了,因為已無那種詩的修養。
至“區别之在茲”,言各文體之所異;“禁邪而制放”,言各文體之所同。
餘以為“邪”即《論語》“思無邪”(《為政》)之邪,“放”即《孟子》“收其放心”(《告子上》)之放。
(但不要把“邪”講成邪思,“放”講成放心。
)“禁邪”,即有紀律(層次、條理、先後、長短);“制放”,即戒泛濫。
用兵忌烏合之衆。
文若如此隻是許多句,不是一篇文;兵若如此隻是許多人,而不是一個軍隊,故曰“節制之師”(《荀子&bull議兵》)。
寫文要大膽,大膽後要有小心;寫文要自由,而背後有訓練。
元曲有“千自由百自在”(張國賓雜劇《薛仁貴衣錦還鄉》)之語。
禅得大自在,遊行自在,無不如意,行所無事,他的自由是多少苦功夫訓練出來的,是“節制之師”,不是烏合之衆。
(武松打虎是本事,李逵殺虎蠻戮而已。
)吾輩凡人真是矛盾、悲哀,幾時能把節制與自由打成一片便好了。
非到這程度,寫不出你的風格來。
現在寫文學批評的人,動曰作品風格,“風格”二字很難講。
餘曾說作品風格表現作者人格。
(我們或者說不出來,但感覺得出來。
)而文論不成,文論要說出來。
一個人寫作品要想在作品中很鮮明地表現出自已的人格來,這需要長期訓練,達于“節制之師”。
梁簡文帝蕭綱[30]論文曰:作文與做人立身不同,作文要放蕩,立身(做人)要謹饬。
[31]前者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