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體裁與風格
關燈
小
中
大
膽,後者是節制,把做人、作文分為二事。
然此可為天才說,難為俗人言;天才怎麼全可以,天縱之聖。
武松打虎真本事,李逵打虎是蠻戮,就算李逵是蠻戮,碰着了!但也隻許他碰着,吾人則不可。
所以“放蕩”很難說,我們還是小心點好。
《文賦》曰“禁邪制放”,而簡文帝說“放蕩”,二者孰是?皆是也。
《文賦》為初學言之,簡文為有根基者言之。
初學便放蕩,非失敗不可。
五 “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舉”,有揚之意,有出之意,辭達則理出。
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說文學起首是事不是字。
如《浮士德》《神曲》……是事。
《浮士德》寫的是神與魔之争,文學與肉體之争。
而我們中國文學隻剩字,沒事了。
此即使非中國文學堕落主因,也是最大原兇或最大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想學文學不能隻注意字,應注意到事。
魯迅先生也是從舊的陣營走出來的,字上太講究,受傳統因襲影響。
魯迅先生字斟句酌,所以好者,幸而裡面還有事。
而中國一般文人之作都是隻有字,沒有事。
如山谷[32]詩“有子才如不羁馬,知君心是後凋松”(《和高仲本喜相見》),這真是玩字,夠不上創作。
我們本國人使用本國文字,沒有這麼點兒手法也怪可憐的,可是隻會這個也就完了。
中國後來有的詩人就是隻剩玩字了。
托氏所謂“字”即是技術。
創作不能不講技術,但隻剩技術也就太可憐了。
如: 樹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幹。
這詩句乍一看,不“對”[33];但細看,沒一字不“對”。
但文學就是這個麼?又如: 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
這是中國字有這麼一大特色。
有創造力,再會這個,如虎生翅;若無創造力,隻有這個,就成玩物喪志了。
此與山谷詩是一條路子,有山谷詩就必流于此。
詩中之“西昆”[34]與“江西”,雖非罪不容誅,也是始作俑者。
餘受舊的傳統,對玩字也有愛好,但不能愛而不知其惡。
其實現在一般人連這也不會玩了。
如在“事變”[35]後,人出對子:“本莊欲滿清平,打出兩張一萬。
”[36]……既無韻緻,又無風趣,還配上紙篇子[37]!如同說相聲“人過新年二上八下,我度舊曲九外一中”,這是相聲玩藝兒,他自以為雅,其實真俗。
玩這個已不成,何況連這還不會玩?而不會玩還要玩。
晚唐詩,肺病一期;兩宋,二期;兩宋而後,肺病三期,就等擡埋了。
中國詩要複活是在技術外,要有事的創作,有事才能談到創作。
老杜比起歌德(Goethe)等人還有愧色,但在中國詩上不失其偉大者,便因其詩中有事。
魯迅先生文之所以可貴,便在他把許多中國曆來新舊文學寫不進去的事寫進去了。
但寫事便如曆史之記事嗎?不然,不然。
如秦有秦始皇,你不喜歡也不成,也得有,是曆史。
而在文學創作上,長短輕重剪裁由得你。
事從你心中生出來,而拿出來“普天下伏侍看官”(《水浒傳》第五十一回)。
人人心裡有此感,這是假;但讀者看了隻覺得可愛,這是創作。
自然,“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bull盡心上》)。
所謂豪傑,是說有心、有力、向上、向前的人。
我們中國民族向來不注意事,但若是豪傑,無文王猶興;反之,若不是豪傑之士,雖有文王也白。
英國唯美派詩人奧斯卡&bull王爾德(OscarWilde)[38],是英國怪物,是英國才子。
餘早年喜歡他的作品,現在不喜歡了。
他有TheDecayOfLying(decay,敗落、衰頹;lying,谲诳),他很歎息說謊之敗落,沒人會說謊了。
世上說謊的人非常多,但都不是文學藝術上的“谲诳”。
這種谲诳我們好久遇不到了。
我們若能用中國這樣美的字去叙事豈不很好?勢必有那樣的字去寫谲诳說謊的事。
蘇轍曰: 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緻。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子之意是說隻要氣養到家,學文自可有成就。
“氣可以養而緻”,不但于事,于文亦有幫助。
魯迅事的創作到家,字的考究也到家。
究竟用功以何者為先?餘以為仍當先有事的創作,從此下手,“雖無文王猶興”。
今天所講乃為做創作家作準備,不僅論文矣。
傅抱石《屈原》 餘受舊傳統影響甚深,而現在尚不緻成為一舊的文牆,第一感謝教育部,入大學時先送到北洋大學學英文;第二感謝xxx[39],使餘由想學法科轉入文科;第三感謝受魯迅先生影響所得。
但究竟受舊影響太深,仍不免見獵心喜。
孫中山曰:“知難行易。
”又古語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bull說命》)天下道理是兩面的,從世谛、世法看來似乎是矛盾的。
有人能行而不能知,有人能知而不能行,看似矛盾其實是一物之兩面。
吾輩凡人的悲哀就是矛盾的悲哀,或知而不能行,或行而不能知。
又或曰:“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孟子&bull盡心上》)吾輩凡人把知行打不成一片。
陽明學派有“知行合一”之說,此必偉大之人方能做到。
吾輩凡人不能打成一片,乃打成兩截。
餘近來頗思改變作風,但一動筆,舊的便來了。
幾日不來春便老,開盡桃花。
(吳琚《浪淘沙》)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
(辛稼軒《鹧鸪天》) “幾日不來春便老,開盡桃花”,并無甚了不起,而一見便記住了,一來就想起來,其妙蓋即在沖口而出。
此非将文學降低,乃是将活的語言提高。
近代白話文即然。
古典文學講格律,而其高處在沖口而出,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bull小雅&bull采薇》),“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bull湘夫人》),亦在其接近口語。
凡古典文學而能深入人心、流傳衆口者,皆近于口語,絕無文字障。
此與政治同,要在得民心。
“宵寐匪祯,劄闼宏庥。
”[40]這種文字是自取滅亡,如何能存在?太炎先生主張古典,實等于自殺。
本身有文字障,等打破文字障已精疲力盡,何暇顧到内容矣?靜安[41]先生論詞不贊成用代字,其《人間詞話》曰: 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
若說“夜夢不祥,題門大吉”,意太俗,所以才想用代字“宵寐匪祯,劄闼宏庥”;若意足,想還想不過來,何暇代? 吳琚[42]“幾日不來春便老”、後主[43]“問君能有幾多愁”(《虞美人》)、大謝[44]“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樓》)與子建“明月照高樓”(《七哀》)等句,真好,多幼稚!叫我們也寫得出來,隻可惜我們生得太晚。
“幾日不來春便老,開盡桃花”二句,頗有點“意足不暇代,語妙不必代”之意。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二句,有點兒繞彎子。
此蓋稼軒《鹧鸪天》詞,好。
稼軒是英雄。
現在需要有新英雄。
英雄是不叫你們走在我前頭,你們走在我前頭,我便不走了。
什麼事都是前有車,後有轍,隻有文學不講這個。
文學是創造,就算是不得已非跟你走這條路不可,但我走的也不是你的走法了。
還是這路,走法不同了。
如從北京到天津,都要走這條路,但今人走法與古人不同。
稼軒便如此,不模仿别人。
春的象征就是花。
“漸覺棉裘生暖意,陽春原在風沙裡”(餘之《蝶戀花》),這不成,這不是普遍的,這是北地的春天。
古人沒這樣說的,古人一說春便是花。
這是不走古人的路子,但是失敗了。
姑不論其本不成為路,即使是路,也是羊腸小路。
稼軒則以荠菜花寫春,以荠菜花入詩詞蓋始自稼軒。
若謂餘之二句為羊腸小路,則辛之二句乃鑽牛角矣。
寫作頂好用口語,而可惜都被古人搶先了。
我們現在隻有用現代語言寫現代事物。
老杜之所以了不起,便在他能用唐代語言寫他當時的生活。
我們用現代語言并非把文學本質降低,乃是将語言提高。
凡一大作家用他當時的語言去創作,同時便把當時的語言提高了。
如《史記》引古書往往改古書,蓋因古書所用乃古代語言文字,司馬遷将之譯為漢代語言文字,此足以證明《史記》乃當時白話。
而漢朝作者不能都像司馬遷:其一,因其不能用漢代語言,如仿騷之作如惡劣假古董;其二,因其無司馬遷之天才,雖仍用漢當代語言,但寫不出有不朽精神的作品。
再如孟子“洚水者,洪水也”(《孟子&bull滕文公上》),此亦孟子以時言譯古文。
(而我們後來引用古書與古文,必不可差,這是後來規矩。
司馬遷連古代語言文字還改成現代語文,當然現在我們寫文章時更不能把現代語文改成古文了。
)如今日白話文寫成功者僅魯迅一人。
不是能用現代語言就好,是要把現代語言提高了才行。
屠格涅夫(Turgenev)[45]論普希金(Pushkin)[46]曰:他的修辭并不高于别人,而他有一天才,即是把俄國語言從傳統習慣中解放出來,另創一種新的語言。
普希金,俄國文學之父(fatherofRussianlanguage),一方面是解放,一方面是創造。
魯迅先生就是把中國舊的語言文字解放了,許多前人裝不進去的東西他裝進去了。
總之,我們可以用現代語言創造,而須把現代語言提高。
吾人之語言即從舊語言解放後又
然此可為天才說,難為俗人言;天才怎麼全可以,天縱之聖。
武松打虎真本事,李逵打虎是蠻戮,就算李逵是蠻戮,碰着了!但也隻許他碰着,吾人則不可。
所以“放蕩”很難說,我們還是小心點好。
《文賦》曰“禁邪制放”,而簡文帝說“放蕩”,二者孰是?皆是也。
《文賦》為初學言之,簡文為有根基者言之。
初學便放蕩,非失敗不可。
五 “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舉”,有揚之意,有出之意,辭達則理出。
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說文學起首是事不是字。
如《浮士德》《神曲》……是事。
《浮士德》寫的是神與魔之争,文學與肉體之争。
而我們中國文學隻剩字,沒事了。
此即使非中國文學堕落主因,也是最大原兇或最大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想學文學不能隻注意字,應注意到事。
魯迅先生也是從舊的陣營走出來的,字上太講究,受傳統因襲影響。
魯迅先生字斟句酌,所以好者,幸而裡面還有事。
而中國一般文人之作都是隻有字,沒有事。
如山谷[32]詩“有子才如不羁馬,知君心是後凋松”(《和高仲本喜相見》),這真是玩字,夠不上創作。
我們本國人使用本國文字,沒有這麼點兒手法也怪可憐的,可是隻會這個也就完了。
中國後來有的詩人就是隻剩玩字了。
托氏所謂“字”即是技術。
創作不能不講技術,但隻剩技術也就太可憐了。
如: 樹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幹。
這詩句乍一看,不“對”[33];但細看,沒一字不“對”。
但文學就是這個麼?又如: 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
這是中國字有這麼一大特色。
有創造力,再會這個,如虎生翅;若無創造力,隻有這個,就成玩物喪志了。
此與山谷詩是一條路子,有山谷詩就必流于此。
詩中之“西昆”[34]與“江西”,雖非罪不容誅,也是始作俑者。
餘受舊的傳統,對玩字也有愛好,但不能愛而不知其惡。
其實現在一般人連這也不會玩了。
如在“事變”[35]後,人出對子:“本莊欲滿清平,打出兩張一萬。
”[36]……既無韻緻,又無風趣,還配上紙篇子[37]!如同說相聲“人過新年二上八下,我度舊曲九外一中”,這是相聲玩藝兒,他自以為雅,其實真俗。
玩這個已不成,何況連這還不會玩?而不會玩還要玩。
晚唐詩,肺病一期;兩宋,二期;兩宋而後,肺病三期,就等擡埋了。
中國詩要複活是在技術外,要有事的創作,有事才能談到創作。
老杜比起歌德(Goethe)等人還有愧色,但在中國詩上不失其偉大者,便因其詩中有事。
魯迅先生文之所以可貴,便在他把許多中國曆來新舊文學寫不進去的事寫進去了。
但寫事便如曆史之記事嗎?不然,不然。
如秦有秦始皇,你不喜歡也不成,也得有,是曆史。
而在文學創作上,長短輕重剪裁由得你。
事從你心中生出來,而拿出來“普天下伏侍看官”(《水浒傳》第五十一回)。
人人心裡有此感,這是假;但讀者看了隻覺得可愛,這是創作。
自然,“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bull盡心上》)。
所謂豪傑,是說有心、有力、向上、向前的人。
我們中國民族向來不注意事,但若是豪傑,無文王猶興;反之,若不是豪傑之士,雖有文王也白。
英國唯美派詩人奧斯卡&bull王爾德(OscarWilde)[38],是英國怪物,是英國才子。
餘早年喜歡他的作品,現在不喜歡了。
他有TheDecayOfLying(decay,敗落、衰頹;lying,谲诳),他很歎息說謊之敗落,沒人會說謊了。
世上說謊的人非常多,但都不是文學藝術上的“谲诳”。
這種谲诳我們好久遇不到了。
我們若能用中國這樣美的字去叙事豈不很好?勢必有那樣的字去寫谲诳說謊的事。
蘇轍曰: 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緻。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子之意是說隻要氣養到家,學文自可有成就。
“氣可以養而緻”,不但于事,于文亦有幫助。
魯迅事的創作到家,字的考究也到家。
究竟用功以何者為先?餘以為仍當先有事的創作,從此下手,“雖無文王猶興”。
今天所講乃為做創作家作準備,不僅論文矣。
傅抱石《屈原》 餘受舊傳統影響甚深,而現在尚不緻成為一舊的文牆,第一感謝教育部,入大學時先送到北洋大學學英文;第二感謝xxx[39],使餘由想學法科轉入文科;第三感謝受魯迅先生影響所得。
但究竟受舊影響太深,仍不免見獵心喜。
孫中山曰:“知難行易。
”又古語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bull說命》)天下道理是兩面的,從世谛、世法看來似乎是矛盾的。
有人能行而不能知,有人能知而不能行,看似矛盾其實是一物之兩面。
吾輩凡人的悲哀就是矛盾的悲哀,或知而不能行,或行而不能知。
又或曰:“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孟子&bull盡心上》)吾輩凡人把知行打不成一片。
陽明學派有“知行合一”之說,此必偉大之人方能做到。
吾輩凡人不能打成一片,乃打成兩截。
餘近來頗思改變作風,但一動筆,舊的便來了。
幾日不來春便老,開盡桃花。
(吳琚《浪淘沙》)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
(辛稼軒《鹧鸪天》) “幾日不來春便老,開盡桃花”,并無甚了不起,而一見便記住了,一來就想起來,其妙蓋即在沖口而出。
此非将文學降低,乃是将活的語言提高。
近代白話文即然。
古典文學講格律,而其高處在沖口而出,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bull小雅&bull采薇》),“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bull湘夫人》),亦在其接近口語。
凡古典文學而能深入人心、流傳衆口者,皆近于口語,絕無文字障。
此與政治同,要在得民心。
“宵寐匪祯,劄闼宏庥。
”[40]這種文字是自取滅亡,如何能存在?太炎先生主張古典,實等于自殺。
本身有文字障,等打破文字障已精疲力盡,何暇顧到内容矣?靜安[41]先生論詞不贊成用代字,其《人間詞話》曰: 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
若說“夜夢不祥,題門大吉”,意太俗,所以才想用代字“宵寐匪祯,劄闼宏庥”;若意足,想還想不過來,何暇代? 吳琚[42]“幾日不來春便老”、後主[43]“問君能有幾多愁”(《虞美人》)、大謝[44]“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樓》)與子建“明月照高樓”(《七哀》)等句,真好,多幼稚!叫我們也寫得出來,隻可惜我們生得太晚。
“幾日不來春便老,開盡桃花”二句,頗有點“意足不暇代,語妙不必代”之意。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二句,有點兒繞彎子。
此蓋稼軒《鹧鸪天》詞,好。
稼軒是英雄。
現在需要有新英雄。
英雄是不叫你們走在我前頭,你們走在我前頭,我便不走了。
什麼事都是前有車,後有轍,隻有文學不講這個。
文學是創造,就算是不得已非跟你走這條路不可,但我走的也不是你的走法了。
還是這路,走法不同了。
如從北京到天津,都要走這條路,但今人走法與古人不同。
稼軒便如此,不模仿别人。
春的象征就是花。
“漸覺棉裘生暖意,陽春原在風沙裡”(餘之《蝶戀花》),這不成,這不是普遍的,這是北地的春天。
古人沒這樣說的,古人一說春便是花。
這是不走古人的路子,但是失敗了。
姑不論其本不成為路,即使是路,也是羊腸小路。
稼軒則以荠菜花寫春,以荠菜花入詩詞蓋始自稼軒。
若謂餘之二句為羊腸小路,則辛之二句乃鑽牛角矣。
寫作頂好用口語,而可惜都被古人搶先了。
我們現在隻有用現代語言寫現代事物。
老杜之所以了不起,便在他能用唐代語言寫他當時的生活。
我們用現代語言并非把文學本質降低,乃是将語言提高。
凡一大作家用他當時的語言去創作,同時便把當時的語言提高了。
如《史記》引古書往往改古書,蓋因古書所用乃古代語言文字,司馬遷将之譯為漢代語言文字,此足以證明《史記》乃當時白話。
而漢朝作者不能都像司馬遷:其一,因其不能用漢代語言,如仿騷之作如惡劣假古董;其二,因其無司馬遷之天才,雖仍用漢當代語言,但寫不出有不朽精神的作品。
再如孟子“洚水者,洪水也”(《孟子&bull滕文公上》),此亦孟子以時言譯古文。
(而我們後來引用古書與古文,必不可差,這是後來規矩。
司馬遷連古代語言文字還改成現代語文,當然現在我們寫文章時更不能把現代語文改成古文了。
)如今日白話文寫成功者僅魯迅一人。
不是能用現代語言就好,是要把現代語言提高了才行。
屠格涅夫(Turgenev)[45]論普希金(Pushkin)[46]曰:他的修辭并不高于别人,而他有一天才,即是把俄國語言從傳統習慣中解放出來,另創一種新的語言。
普希金,俄國文學之父(fatherofRussianlanguage),一方面是解放,一方面是創造。
魯迅先生就是把中國舊的語言文字解放了,許多前人裝不進去的東西他裝進去了。
總之,我們可以用現代語言創造,而須把現代語言提高。
吾人之語言即從舊語言解放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