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創作與文法
關燈
小
中
大
過在死之前不得不活着。
“或奔放以諧合,務嘈而妖冶”,聲“嘈”,似好聽實刺耳;色“妖冶”,似好看實刺目。
“徒悅目而偶俗,固高聲而曲下”,“聲”、“曲”分舉,意義不同。
“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寤”,即悟字;“《防露》”,調名;“雅”,正。
平常說風雅、儒雅,但此地似該是“雅正”之雅,講“悲”為深,講“雅”為正(有點頭巾氣、宗教氣)。
“雖悲而不雅”,雖悲能動人,而不雅不正。
“阙大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清汜”,“大羹”,真正高湯;“清氾”,像不雅,其實是好的。
“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
”“豔”,美。
這麼平常的俗字,此處應賦予一新意義。
除非不成東西,既成作品,便有其美、豔(格或在美之上)。
美不是外表詞句、風花雪月的美,那美是修飾,是假的。
古人的美是從内心透出來的,後之雅人都是但在外表。
“既雅而不豔”,什麼是美呀?美,我一眼看見了,是我的,我永遠離不開它;不是我的,我永遠放不下。
這不是外表,是整個的,從肉體到精神,從内容到外表。
“大音希聲”(《道德經》四十一章),“大音”,名貴之樂;“希聲”,簡單。
西洋則貴在複雜。
西洋講複音,中國講遠韻,而遠韻之病常易流于空泛。
與其雅而空虛,還不如俗一點兒、真一點兒好。
*** [1] 福樓拜(1821—1880):19世紀法國中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2] 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法國後半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代表作品有《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鍊》等。
其師為福樓拜。
[3] 《南史&bull沈約傳》:“(約)撰《四聲譜》……自謂入神之作。
武帝雅不好焉。
嘗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
’然帝竟不甚遵用約也。
” [4] 黃侃(1886—1935):字季剛,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語言文字學家,著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等。
曾任教于北京大學。
[5]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十五引《遯齋閑覽》雲:“李廷彥獻《百韻詩》于一達官,其間有句雲:‘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達官恻然傷之曰:‘不意君家兇禍重并至此!’廷彥遽起自解曰:‘實無此事,但圖對屬親切!’” [6]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所著除《漢書》外,尚有《兩都賦》《幽通賦》《白虎通義》等。
[7] 剛學語之小兒往往将“小狗”說作“小鬥”,故此以“小狗、小鬥”謂語言表述之幼稚。
[8] 此語錄已佚。
[9] 鶴見祐輔:今譯為鶴見祐輔(1885—1973),日本作家、評論家、自由主義者,著有随筆集《思想&bull山水&bull人物》。
[10] 歐陽修《六一詩話》:“聖俞嘗雲:詩句義理雖通,語渉淺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
如有《贈漁父》一聯雲‘眼前不見市朝事,耳畔唯聞風水聲’,說者雲:‘患肝腎風。
’又有《詠詩者》雲‘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本謂詩之好句難得爾,而說者雲:‘此是人家失卻貓兒詩。
’人皆以為笑也。
” [11] 許廣平《欣慰的紀念》記魯迅語:“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 [12] 金,指金聖歎。
金聖歎(1608—1661),名采,字若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評點古人作品甚多。
[13] 魯迅《阿Q正傳》第五章《生計問題》“偷蘿蔔”:“他便趕緊拔起四個蘿蔔,擰下青葉,兜在大襟裡。
然而老尼姑已經出來了。
‘阿彌陀佛,阿Q,你怎麼跳進園裡來偷蘿蔔!……阿呀,罪過呵,阿唷,阿彌陀佛!’ ‘我什麼時候跳進你的園裡來偷蘿蔔?’阿Q且看且走的說。
‘現在……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你……’ 阿Q沒有說完話,拔步便跑;追來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
這本來在前門的,不知怎的到後園來了。
黑狗哼而且追,已經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從衣兜裡落下一個蘿蔔來,那狗給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經爬上桑樹,跨到土牆,連人和蘿蔔都滾出牆外面了。
隻剩着黑狗還在對着桑樹嗥,老尼姑念着佛。
” [14] 顧随先生此二句,或為佚詩中句,或僅為斷句而未成詩。
[15] 顔氏:顔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朝宋文學家,與謝靈運并稱“顔謝”。
[16] 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寫毫無點墨的林之洋“見有兩個小學生在那裡對對子:先生出的是‘雲中雁’,一個對‘水上鷗’,一個對‘水底魚’”。
[17] 解缙(1369—1415):字大紳,又字缙紳,号春雨,吉水(今屬江西)人,明代學者。
明永樂年間,主持編修《永樂大典》。
[18] 清代王之春《椒生随筆》卷五記載:“成祖召解缙,以‘色難’二字命對。
缙曰:‘容易。
’久之,成祖曰:‘汝奚不對?’缙曰:‘臣已對矣。
’成祖大笑。
” [19] 四六:四六文,原為骈文之一種,因句式上嚴格遵循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對偶,故名。
[20] 幹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晉紀》《搜神記》。
[21] 談言微中:形容微妙而又恰中要害。
語出《史記&bull滑稽列傳》:“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 [22] 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戰争與和平》《安娜&bull卡列尼娜》《複活》等。
[23] 安特列夫:今譯為安德列耶夫(1871—1919),俄國白銀時代的重要作家,其作品風格獨特,代表作《紅笑》《七個被絞死的人》等。
“或奔放以諧合,務嘈而妖冶”,聲“嘈”,似好聽實刺耳;色“妖冶”,似好看實刺目。
“徒悅目而偶俗,固高聲而曲下”,“聲”、“曲”分舉,意義不同。
“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寤”,即悟字;“《防露》”,調名;“雅”,正。
平常說風雅、儒雅,但此地似該是“雅正”之雅,講“悲”為深,講“雅”為正(有點頭巾氣、宗教氣)。
“雖悲而不雅”,雖悲能動人,而不雅不正。
“阙大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清汜”,“大羹”,真正高湯;“清氾”,像不雅,其實是好的。
“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
”“豔”,美。
這麼平常的俗字,此處應賦予一新意義。
除非不成東西,既成作品,便有其美、豔(格或在美之上)。
美不是外表詞句、風花雪月的美,那美是修飾,是假的。
古人的美是從内心透出來的,後之雅人都是但在外表。
“既雅而不豔”,什麼是美呀?美,我一眼看見了,是我的,我永遠離不開它;不是我的,我永遠放不下。
這不是外表,是整個的,從肉體到精神,從内容到外表。
“大音希聲”(《道德經》四十一章),“大音”,名貴之樂;“希聲”,簡單。
西洋則貴在複雜。
西洋講複音,中國講遠韻,而遠韻之病常易流于空泛。
與其雅而空虛,還不如俗一點兒、真一點兒好。
*** [1] 福樓拜(1821—1880):19世紀法國中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2] 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法國後半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代表作品有《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鍊》等。
其師為福樓拜。
[3] 《南史&bull沈約傳》:“(約)撰《四聲譜》……自謂入神之作。
武帝雅不好焉。
嘗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
’然帝竟不甚遵用約也。
” [4] 黃侃(1886—1935):字季剛,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語言文字學家,著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等。
曾任教于北京大學。
[5]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十五引《遯齋閑覽》雲:“李廷彥獻《百韻詩》于一達官,其間有句雲:‘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達官恻然傷之曰:‘不意君家兇禍重并至此!’廷彥遽起自解曰:‘實無此事,但圖對屬親切!’” [6]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所著除《漢書》外,尚有《兩都賦》《幽通賦》《白虎通義》等。
[7] 剛學語之小兒往往将“小狗”說作“小鬥”,故此以“小狗、小鬥”謂語言表述之幼稚。
[8] 此語錄已佚。
[9] 鶴見祐輔:今譯為鶴見祐輔(1885—1973),日本作家、評論家、自由主義者,著有随筆集《思想&bull山水&bull人物》。
[10] 歐陽修《六一詩話》:“聖俞嘗雲:詩句義理雖通,語渉淺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
如有《贈漁父》一聯雲‘眼前不見市朝事,耳畔唯聞風水聲’,說者雲:‘患肝腎風。
’又有《詠詩者》雲‘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本謂詩之好句難得爾,而說者雲:‘此是人家失卻貓兒詩。
’人皆以為笑也。
” [11] 許廣平《欣慰的紀念》記魯迅語:“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 [12] 金,指金聖歎。
金聖歎(1608—1661),名采,字若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評點古人作品甚多。
[13] 魯迅《阿Q正傳》第五章《生計問題》“偷蘿蔔”:“他便趕緊拔起四個蘿蔔,擰下青葉,兜在大襟裡。
然而老尼姑已經出來了。
‘阿彌陀佛,阿Q,你怎麼跳進園裡來偷蘿蔔!……阿呀,罪過呵,阿唷,阿彌陀佛!’ ‘我什麼時候跳進你的園裡來偷蘿蔔?’阿Q且看且走的說。
‘現在……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你……’ 阿Q沒有說完話,拔步便跑;追來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
這本來在前門的,不知怎的到後園來了。
黑狗哼而且追,已經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從衣兜裡落下一個蘿蔔來,那狗給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經爬上桑樹,跨到土牆,連人和蘿蔔都滾出牆外面了。
隻剩着黑狗還在對着桑樹嗥,老尼姑念着佛。
” [14] 顧随先生此二句,或為佚詩中句,或僅為斷句而未成詩。
[15] 顔氏:顔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朝宋文學家,與謝靈運并稱“顔謝”。
[16] 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寫毫無點墨的林之洋“見有兩個小學生在那裡對對子:先生出的是‘雲中雁’,一個對‘水上鷗’,一個對‘水底魚’”。
[17] 解缙(1369—1415):字大紳,又字缙紳,号春雨,吉水(今屬江西)人,明代學者。
明永樂年間,主持編修《永樂大典》。
[18] 清代王之春《椒生随筆》卷五記載:“成祖召解缙,以‘色難’二字命對。
缙曰:‘容易。
’久之,成祖曰:‘汝奚不對?’缙曰:‘臣已對矣。
’成祖大笑。
” [19] 四六:四六文,原為骈文之一種,因句式上嚴格遵循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對偶,故名。
[20] 幹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晉紀》《搜神記》。
[21] 談言微中:形容微妙而又恰中要害。
語出《史記&bull滑稽列傳》:“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 [22] 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戰争與和平》《安娜&bull卡列尼娜》《複活》等。
[23] 安特列夫:今譯為安德列耶夫(1871—1919),俄國白銀時代的重要作家,其作品風格獨特,代表作《紅笑》《七個被絞死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