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創作與文法
關燈
小
中
大
那是幽靈。
淡月偏宜白海棠,朝霞相稱紫丁香。
[14] 餘積習未去,一出便是這樣句子,自己非常讨厭。
這就是沒有實際東西,雖有許多名詞:月、霞、花,但這裡沒有人事。
我們要抓住人事這一點,當時創作便有可觀。
中國以前文學創作總是把人站在第二位,自然站第一位,我們現在要把它調過來,人第一,自然第二。
但此點又須注意,不可變為狹義的個人主義。
我們該走向客觀一方。
(中國文人一寫便是自己的傷感憤慨,魯迅初期作品也未能免此,幸尚有思想撐着,故還不覺空洞。
我們既無魯迅那樣深刻思想,不能學他。
)老杜的“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樂遊園歌》),盡管你寫得大,你是巨人,但不也就你自己麼?這一點太史公了不起,《左傳》亦然,不要看他寫個人時,他一寫群衆便寫得好,寫一場大戰,一點兒不亂,是整個東西。
客觀的但并非上賬式記載,裡面還要有詩味、有理想。
用客觀寫實,而要詩化了、理想化了。
《顔氏家訓&bull文章第九》雲: 凡為文章,猶人乘骐骥。
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
沈隐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
” 自子遊、子夏、荀況、孟轲、枚乘、賈誼、蘇武、張衡、左思之俦,有盛名而免過患者,時複聞之,但其損敗居多耳。
每嘗思之,原其所積,文章之體,标舉興會,發引性靈,使人矜伐。
故忽于持操,果于進取。
今世文士,此患彌切,一事惬當,一句清巧,神厲九霄,志淩千載,自吟自賞,不覺更有旁人。
加以砂礫所傷,慘于矛戟,諷刺之禍,速乎風塵。
深宜防慮,以保元吉(元吉:吉之首也)。
有人說若寫文章能給自己孩子看就成了。
給人家看的也不見得都是真的,若勉強去找,在字裡行間還可看出一點真來。
但若寫給孩子看,尤其在我們貴國,簡直一點真也沒有了。
不但寫文章,即說話也如此,總是拉長了臉。
顔氏[15]不是文人。
文人有兩種習氣:其一是寫得漂亮、美,如《文心雕龍》;其二是文人多是自我中心。
(沒有一個哲學家或文人不是自我中心的,但我們要看他隔緣到如何程度。
人說若叫李太白做皇帝,也是亡國之君;若叫李後主做學士,也是風流才子。
因為他們都太絕緣。
)而顔氏,(一)文字老實,(二)留心世事。
真給他起不上名來,他不是文人,也不是思想家,雖然每篇文章都代表人的思想,但不見得都是思想家。
《顔氏家訓》有他的思想。
我們從曆史上看,可以把思想分為兩派,一是六朝一派,老莊之學。
老莊實在有他的東西,而自魏晉以後,講老莊哲學者成為清談、廢物,此責任老莊不負。
又一種是道德仁義聖賢,正心修身,講的那個自己也幹不了。
這是儒家流弊,但儒家也不負此責任。
禮教、風雅,這兩種,人都沒有說。
一般在水平線上的人,想想該怎麼活法,現在我們說一些易知易行的。
文人總是毀敗居多,此有兩方面:一是把身體性命玩掉了,一是把品格喪失了——文人無行。
“忽于持操,果于進取”,此文人之所以多無行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經》五十六章) 中國後世文章,隻知往橫裡去,不知往豎裡去。
橫的是聯想,豎的是思想。
中國詩詞對句有聯想而無思想。
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調》)、“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将進酒》)。
甲―&rarr乙 綠裙 芳草 白發 秋霜 聯想是幹連,思想是發生。
聯想如兄之于弟,甲―&rarr乙;思想如子之于父,。
中國對句完全是聯想,不是思想;是幹連,不是發生。
中國詩最有詩味,也許就因為聯想多、對句多。
如《鏡花緣》中由“雲中雁”想到“水底魚”[16],是聯想,平行的。
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二首》其二)二句,是平行的,無論引多長,二者絕不相交,亦猶雲中雁之于水底魚。
“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李義山《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這兩句是豎的,是散文的,是發生的,是父子的。
因為中國文字整齊,有平仄,有格律,且聯想發達,結果便把中國文字給毀了。
如: 木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幹。
再發展便成為“神仙對”,又叫“瞎子對”,如“春眠不覺曉”拆開成單字分别對,先出“曉”對“晨”,次出“春”對“夏”,又出“眠”對“覺”,再出“不”對“非”,最後出“覺”對“醒”,這都是橫着發展。
結果順過來“春眠不覺曉”對“夏覺非醒晨”,不是話了。
此種對仗隻是玩字,不能“動”。
“好玩”二字不好,凡好玩之物多巧,而其中無生命。
古器之可貴在于從其中可看出古人的精神:厚重、雍穆、和平。
真僞之差别如生死之間相隔一秒,一秒前後有何不同?一秒之前尚有生,一秒之後即無生命。
仿古作品雖似古而無生命,不成。
玩字、玩物或可不滅,而絕不能不“斷”。
玩字者如解缙[17],以“容易”對“色難”[18],太巧。
而弄文學的又不能不有這一手,唯不可以此為滿足。
如老杜“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對雪》),對得好,且其中有東西,有勁,即其“爐存火似紅”(同上),亦好,有力,亦有其精神。
詩中對仗,文中骈偶,皆是幹連,而非發生,所以中國多聯想而少思想。
後來骈文内容多空洞;四六[19]與骈體不同,四六簡直是魔道。
中國文字隻能表現聯想的情感,不能表現發生的思想,但如《文賦》《家訓》,不是用骈文也能表現思想嗎?(《顔氏家訓》是思想,雖也對句,但聯想中有思想在。
)隻是後來文人堕落了。
然雖非思想,但他們還能用聯想創造出一些美的事物,如杜詩“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到了後之低能遂成“無情對”,而中國文人遂幾至不會思想了,不是清談,就是禮教。
不但律詩,一切東西自唐以後便毀了,大概是叫唐人四六給害了。
又如唐之科舉試帖,亦害人不淺。
好的還有點兒聯想,不好的連聯想也沒有了。
魯迅先生的白話文有舊氣息,現在青年應用自己的話寫白話文,而還沒有一個寫好了的。
文字原
淡月偏宜白海棠,朝霞相稱紫丁香。
[14] 餘積習未去,一出便是這樣句子,自己非常讨厭。
這就是沒有實際東西,雖有許多名詞:月、霞、花,但這裡沒有人事。
我們要抓住人事這一點,當時創作便有可觀。
中國以前文學創作總是把人站在第二位,自然站第一位,我們現在要把它調過來,人第一,自然第二。
但此點又須注意,不可變為狹義的個人主義。
我們該走向客觀一方。
(中國文人一寫便是自己的傷感憤慨,魯迅初期作品也未能免此,幸尚有思想撐着,故還不覺空洞。
我們既無魯迅那樣深刻思想,不能學他。
)老杜的“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樂遊園歌》),盡管你寫得大,你是巨人,但不也就你自己麼?這一點太史公了不起,《左傳》亦然,不要看他寫個人時,他一寫群衆便寫得好,寫一場大戰,一點兒不亂,是整個東西。
客觀的但并非上賬式記載,裡面還要有詩味、有理想。
用客觀寫實,而要詩化了、理想化了。
《顔氏家訓&bull文章第九》雲: 凡為文章,猶人乘骐骥。
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
沈隐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
” 自子遊、子夏、荀況、孟轲、枚乘、賈誼、蘇武、張衡、左思之俦,有盛名而免過患者,時複聞之,但其損敗居多耳。
每嘗思之,原其所積,文章之體,标舉興會,發引性靈,使人矜伐。
故忽于持操,果于進取。
今世文士,此患彌切,一事惬當,一句清巧,神厲九霄,志淩千載,自吟自賞,不覺更有旁人。
加以砂礫所傷,慘于矛戟,諷刺之禍,速乎風塵。
深宜防慮,以保元吉(元吉:吉之首也)。
有人說若寫文章能給自己孩子看就成了。
給人家看的也不見得都是真的,若勉強去找,在字裡行間還可看出一點真來。
但若寫給孩子看,尤其在我們貴國,簡直一點真也沒有了。
不但寫文章,即說話也如此,總是拉長了臉。
顔氏[15]不是文人。
文人有兩種習氣:其一是寫得漂亮、美,如《文心雕龍》;其二是文人多是自我中心。
(沒有一個哲學家或文人不是自我中心的,但我們要看他隔緣到如何程度。
人說若叫李太白做皇帝,也是亡國之君;若叫李後主做學士,也是風流才子。
因為他們都太絕緣。
)而顔氏,(一)文字老實,(二)留心世事。
真給他起不上名來,他不是文人,也不是思想家,雖然每篇文章都代表人的思想,但不見得都是思想家。
《顔氏家訓》有他的思想。
我們從曆史上看,可以把思想分為兩派,一是六朝一派,老莊之學。
老莊實在有他的東西,而自魏晉以後,講老莊哲學者成為清談、廢物,此責任老莊不負。
又一種是道德仁義聖賢,正心修身,講的那個自己也幹不了。
這是儒家流弊,但儒家也不負此責任。
禮教、風雅,這兩種,人都沒有說。
一般在水平線上的人,想想該怎麼活法,現在我們說一些易知易行的。
文人總是毀敗居多,此有兩方面:一是把身體性命玩掉了,一是把品格喪失了——文人無行。
“忽于持操,果于進取”,此文人之所以多無行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經》五十六章) 中國後世文章,隻知往橫裡去,不知往豎裡去。
橫的是聯想,豎的是思想。
中國詩詞對句有聯想而無思想。
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調》)、“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将進酒》)。
甲―&rarr乙 綠裙 芳草 白發 秋霜 聯想是幹連,思想是發生。
聯想如兄之于弟,甲―&rarr乙;思想如子之于父,。
中國對句完全是聯想,不是思想;是幹連,不是發生。
中國詩最有詩味,也許就因為聯想多、對句多。
如《鏡花緣》中由“雲中雁”想到“水底魚”[16],是聯想,平行的。
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二首》其二)二句,是平行的,無論引多長,二者絕不相交,亦猶雲中雁之于水底魚。
“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李義山《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這兩句是豎的,是散文的,是發生的,是父子的。
因為中國文字整齊,有平仄,有格律,且聯想發達,結果便把中國文字給毀了。
如: 木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幹。
再發展便成為“神仙對”,又叫“瞎子對”,如“春眠不覺曉”拆開成單字分别對,先出“曉”對“晨”,次出“春”對“夏”,又出“眠”對“覺”,再出“不”對“非”,最後出“覺”對“醒”,這都是橫着發展。
結果順過來“春眠不覺曉”對“夏覺非醒晨”,不是話了。
此種對仗隻是玩字,不能“動”。
“好玩”二字不好,凡好玩之物多巧,而其中無生命。
古器之可貴在于從其中可看出古人的精神:厚重、雍穆、和平。
真僞之差别如生死之間相隔一秒,一秒前後有何不同?一秒之前尚有生,一秒之後即無生命。
仿古作品雖似古而無生命,不成。
玩字、玩物或可不滅,而絕不能不“斷”。
玩字者如解缙[17],以“容易”對“色難”[18],太巧。
而弄文學的又不能不有這一手,唯不可以此為滿足。
如老杜“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對雪》),對得好,且其中有東西,有勁,即其“爐存火似紅”(同上),亦好,有力,亦有其精神。
詩中對仗,文中骈偶,皆是幹連,而非發生,所以中國多聯想而少思想。
後來骈文内容多空洞;四六[19]與骈體不同,四六簡直是魔道。
中國文字隻能表現聯想的情感,不能表現發生的思想,但如《文賦》《家訓》,不是用骈文也能表現思想嗎?(《顔氏家訓》是思想,雖也對句,但聯想中有思想在。
)隻是後來文人堕落了。
然雖非思想,但他們還能用聯想創造出一些美的事物,如杜詩“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到了後之低能遂成“無情對”,而中國文人遂幾至不會思想了,不是清談,就是禮教。
不但律詩,一切東西自唐以後便毀了,大概是叫唐人四六給害了。
又如唐之科舉試帖,亦害人不淺。
好的還有點兒聯想,不好的連聯想也沒有了。
魯迅先生的白話文有舊氣息,現在青年應用自己的話寫白話文,而還沒有一個寫好了的。
文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