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
關燈
小
中
大
《論語》論詩
[1]
一 論“詩”章節簡說
孔門有四教:文、行、忠、信。
[2]孔門又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3]此處孔子所謂“文”或“文學”乃“學術”或“博學”之意,與今日之“文學”含義不同。
孔夫子真正論及今日“文學”含義的話語,見于《論語》中論“詩”章節。
(一)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 (《學而》) 《論語》所說之“詩”,多指《詩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為治骨,“磋”為治象牙,“琢”是治玉,“磨”是治石,骨、象牙、玉、石均可經“切”、“磋”、“琢”、“磨”而成為器具。
此一章中子貢所說是消極的人生哲學,而孔夫子則告訴他積極的人生哲學。
(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為政》) 漢人解詩尊孔子之說,然而對孔子之說或做曲佞之解。
“思無邪”,漢人好解為“忠孝”(舊日有“愚忠”、“愚孝”之說),實則“無邪”應為“不歪曲”、“正直”。
心裡是什麼就說什麼,即為“思無邪”,也即真實地暴露思想,心口如一。
《周南&bull關雎》《衛風&bull氓》《王風&bull君子于役》……均為“思無邪”。
(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 (《八佾》) “繪事後素”,言先有白紙才可以繪好畫,以此比喻先有“倩”,才能在此基礎上施以人工的“巧笑”;先有“盼”之目,才能在此基礎上施以“美目”。
子夏所言“禮後乎”,乃是又以此推喻禮樂之産生實在仁義之後。
于是孔子歎曰:“蔔商呀!你啟發了我,現在可以同你讨論《詩經》了。
” 這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
應鍛煉“聞一以知十”(《論語&bull公冶長》)的思考能力。
孔子與其弟子言多默契,故言簡意明,無需多說即能明了對方的意思。
(四)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八佾》) 所謂“禮節”:“節”就是有節制、節奏之意;“禮”含有“節”義,“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先進》)[4],皆為“禮”之義。
“淫”,過甚也,如“雨淫”、“酒淫”、“書淫”等,皆指過而無節制。
《關雎》快樂而不至毫無節制,悲哀而不至傷害身心。
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很像“中庸”(中,不偏;庸,平常)之說法,中庸之流弊是不死不活,所以大受近代人攻擊,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理解為感情之節制——情操,可謂正确矣。
(五)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子罕》)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室斯遠而。
”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
哪裡是不想你呀,是你住的房子太遠啦!《詩經》三百零五篇無此四句,古人謂之“逸詩”。
也許是孔子時代之民歌,為孔門弟子所熟悉。
《論
[2]孔門又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3]此處孔子所謂“文”或“文學”乃“學術”或“博學”之意,與今日之“文學”含義不同。
孔夫子真正論及今日“文學”含義的話語,見于《論語》中論“詩”章節。
(一)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 (《學而》) 《論語》所說之“詩”,多指《詩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為治骨,“磋”為治象牙,“琢”是治玉,“磨”是治石,骨、象牙、玉、石均可經“切”、“磋”、“琢”、“磨”而成為器具。
此一章中子貢所說是消極的人生哲學,而孔夫子則告訴他積極的人生哲學。
(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為政》) 漢人解詩尊孔子之說,然而對孔子之說或做曲佞之解。
“思無邪”,漢人好解為“忠孝”(舊日有“愚忠”、“愚孝”之說),實則“無邪”應為“不歪曲”、“正直”。
心裡是什麼就說什麼,即為“思無邪”,也即真實地暴露思想,心口如一。
《周南&bull關雎》《衛風&bull氓》《王風&bull君子于役》……均為“思無邪”。
(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 (《八佾》) “繪事後素”,言先有白紙才可以繪好畫,以此比喻先有“倩”,才能在此基礎上施以人工的“巧笑”;先有“盼”之目,才能在此基礎上施以“美目”。
子夏所言“禮後乎”,乃是又以此推喻禮樂之産生實在仁義之後。
于是孔子歎曰:“蔔商呀!你啟發了我,現在可以同你讨論《詩經》了。
” 這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
應鍛煉“聞一以知十”(《論語&bull公冶長》)的思考能力。
孔子與其弟子言多默契,故言簡意明,無需多說即能明了對方的意思。
(四)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八佾》) 所謂“禮節”:“節”就是有節制、節奏之意;“禮”含有“節”義,“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先進》)[4],皆為“禮”之義。
“淫”,過甚也,如“雨淫”、“酒淫”、“書淫”等,皆指過而無節制。
《關雎》快樂而不至毫無節制,悲哀而不至傷害身心。
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很像“中庸”(中,不偏;庸,平常)之說法,中庸之流弊是不死不活,所以大受近代人攻擊,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理解為感情之節制——情操,可謂正确矣。
(五)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子罕》)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室斯遠而。
”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
哪裡是不想你呀,是你住的房子太遠啦!《詩經》三百零五篇無此四句,古人謂之“逸詩”。
也許是孔子時代之民歌,為孔門弟子所熟悉。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