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

關燈
《論語》斷說

    一 釋“孟敬子問病”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論語&bull泰伯》)

    “曾子言曰”,與《論語》體例不合,多一“言”字。

    “孟敬子問之”,“問”,疑問、問訊、問候。小孩子遊山水,問山如何、水如何,也不知道他所看是水裡有條魚、還是路上有乞丐。

    人家孟敬子來問病,曾子何必說這個?這麼多事!不像曾子幹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道”者,漢儒鄭康成[1]曰:“道,禮也。”存于心者為“道”,現于外者為“禮”,“道”與“禮”壓根兒兩回事。

    “動容貌”、“出辭氣”,“動”與“出”是兩面的,“正顔色”是一面的,這與文法修辭不合。“遠暴慢”、“遠鄙倍”——“斯遠”,故用“動”、“出”,兩面;“近信”——“斯近”,故用“正”,一面。勉強講過去了。但何以“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二 謙與驕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bull泰伯》)

    驕傲、自負,可使人有勇氣;而過分的驕傲是狂妄。隻有驕氣、沒有實力,是說大話、使小錢。過分的謙虛(虛僞的謙虛)與過分的驕傲同樣要不得。“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然後知不足”(《禮記&bull學記》),這是真的謙虛。

    三 “吾與點也”

    《論語&bull先進》篇中“子路[2]、曾皙[3]、冉有[4]、公西華[5]侍坐”章,以每個人說的話表現此人物的性格,正如《阿Q正傳》中阿Q的話、《水浒傳》中李逵的話。阿Q偷了靜修庵的蘿蔔,被老尼姑抓住,阿Q說:“我什麼時候跳進你的園裡來偷蘿蔔了?”還指着兜在大襟裡的蘿蔔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李逵從梁山上下來接老娘,在山裡老娘卻被老虎吃了,李逵說:“我千辛萬苦背到這裡,卻把來與你吃了!”活畫出阿Q、李逵的性格。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語言婉轉、跳動。孔子主張兼善天下,如抓不到政權就獨善其身。曾皙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正中孔子不能兼善之時之下懷,故“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贊同曾皙之言,實是無奈之語。

    四 “丘不與易也”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bull微子》)

    孔子是熱心事業的,要改良社會,然而孔子又非僅一政治家,同時乃哲學家,如孔子在川上,見逝者如斯,而感歎到世事之無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bull子罕》)不但意味無窮(具有深刻哲理),而且韻味無窮(富有深厚詩情)。

    ***

    [1]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東漢經學家,著有《毛詩箋》《三禮注》《論語注》等。

    [2] 子路(公元前542—前480):仲氏,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著稱。

    [3] 曾皙(生卒年不詳):曾氏,名點,字子皙,曾參之父,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4] 冉有(公元前522—前489):冉氏,名有,字子有,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著稱。

    [5] 公西華(公元前509—?):名赤,字子華,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長于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