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以友輔仁”與“為政以德”
關燈
小
中
大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論語&bull顔淵》) 孔安國[1]曰:“友以文德合也。
”又曰:“友有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也。
”(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 朱注:“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益近。
”(《論語集注》) 佛是神秘,禅是玄妙,但禅宗中有“平實”一派。
唯孔門不曰“平實”,而曰“中庸”。
儒家未嘗不玄妙,但他們避諱這個。
治學在思想方面不要因他寫得玄妙就相信,許多道理講來都很平實,在文學方面不要以為艱深便好;簡明文字,力量更大,但不是浮淺。
文章繞彎子是自文其陋。
然越平常的字越難講。
文&rarr友&rarr仁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友”為上下二句連索。
凡“文”是表現于外的,文章禮儀。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論語&bull先進》),孔門重視行為(表現),咱們現在是知識。
《論語&bull顔淵》: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文”與“禮”為二,此“文”與今所謂學問相似。
人與人之相聯系,蓋都因表現于外(表現于外者如禮儀、學問……)這一點,故曰“以文會友”。
但并沒做到此為止,因文而結合,而結合不為此,乃欲以“輔仁”。
(現在是以利會友,以友取利。
)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bull顔淵》)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 (《論語&bull顔淵》)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論語&bull顔淵》) 此即為政治上個人主義。
然此與西洋不同,西洋隻是竭力發展自己,不管好壞善惡;孔門個人主義乃自我中心,并非抹殺旁人、抹殺萬物,不過以自己為中心就是了。
修、齊、治、平的道理也由此而出。
也可以說這是政治上的唯心主義。
若唯物是内旋,,自外向内,自遠而近,自物而心。
唯物史觀特别注意曆史,同時非常注意環境背景,前者(曆史)是縱的,後者(環境背景)是橫的。
他研究曆史注重在演變,以古推今。
而唯心無論在政治上、哲學上皆并非唯心就完了,涅槃是唯心的頂點。
儒家唯心是外旋的,修、齊、治、平,并非自己成一“自了漢”便拉倒。
“子帥以正”,“帥”,跑在頭裡!這是儒家、道家不同之處。
老子三原則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六十七章)。
“不敢為天下先”,是儒、道不同之一點,由此而成為楊朱[2]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3]。
“不為天下先”,是不為福首,不為禍始。
而老子“不為天下先”有意思,他以為這樣倒可替天下幹點事;若“為天下先”,結果連我也掉在火裡。
“欲取故與”,“欲擒先縱”,老子“不敢為天下先”,正所以為天下先。
大家圍着他轉、跟着他跑,但不能露出痕迹;後來一轉為消極,無作、無為,此非老子本意。
如某婦遣女曰:慎勿為善。
某女曰:然則為惡乎?母曰:善尚不可,欲惡乎?[4]此即老子“不敢為天下先”之一轉為“無為”;至楊朱之“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乃老子三轉。
現在多是這種人,無為之人已很少,至于老子原意沒人做到。
“子帥以正”,孔子心裡想什麼,口裡說什麼,這一點以勇氣論,儒家超過道家;以聰明論,儒家不如道家。
文學不容
” (《論語&bull顔淵》) 孔安國[1]曰:“友以文德合也。
”又曰:“友有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也。
”(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 朱注:“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益近。
”(《論語集注》) 佛是神秘,禅是玄妙,但禅宗中有“平實”一派。
唯孔門不曰“平實”,而曰“中庸”。
儒家未嘗不玄妙,但他們避諱這個。
治學在思想方面不要因他寫得玄妙就相信,許多道理講來都很平實,在文學方面不要以為艱深便好;簡明文字,力量更大,但不是浮淺。
文章繞彎子是自文其陋。
然越平常的字越難講。
文&rarr友&rarr仁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友”為上下二句連索。
凡“文”是表現于外的,文章禮儀。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論語&bull先進》),孔門重視行為(表現),咱們現在是知識。
《論語&bull顔淵》: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文”與“禮”為二,此“文”與今所謂學問相似。
人與人之相聯系,蓋都因表現于外(表現于外者如禮儀、學問……)這一點,故曰“以文會友”。
但并沒做到此為止,因文而結合,而結合不為此,乃欲以“輔仁”。
(現在是以利會友,以友取利。
)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bull顔淵》)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 (《論語&bull顔淵》)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論語&bull顔淵》) 此即為政治上個人主義。
然此與西洋不同,西洋隻是竭力發展自己,不管好壞善惡;孔門個人主義乃自我中心,并非抹殺旁人、抹殺萬物,不過以自己為中心就是了。
修、齊、治、平的道理也由此而出。
也可以說這是政治上的唯心主義。
若唯物是内旋,,自外向内,自遠而近,自物而心。
唯物史觀特别注意曆史,同時非常注意環境背景,前者(曆史)是縱的,後者(環境背景)是橫的。
他研究曆史注重在演變,以古推今。
而唯心無論在政治上、哲學上皆并非唯心就完了,涅槃是唯心的頂點。
儒家唯心是外旋的,修、齊、治、平,并非自己成一“自了漢”便拉倒。
“子帥以正”,“帥”,跑在頭裡!這是儒家、道家不同之處。
老子三原則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六十七章)。
“不敢為天下先”,是儒、道不同之一點,由此而成為楊朱[2]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3]。
“不為天下先”,是不為福首,不為禍始。
而老子“不為天下先”有意思,他以為這樣倒可替天下幹點事;若“為天下先”,結果連我也掉在火裡。
“欲取故與”,“欲擒先縱”,老子“不敢為天下先”,正所以為天下先。
大家圍着他轉、跟着他跑,但不能露出痕迹;後來一轉為消極,無作、無為,此非老子本意。
如某婦遣女曰:慎勿為善。
某女曰:然則為惡乎?母曰:善尚不可,欲惡乎?[4]此即老子“不敢為天下先”之一轉為“無為”;至楊朱之“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乃老子三轉。
現在多是這種人,無為之人已很少,至于老子原意沒人做到。
“子帥以正”,孔子心裡想什麼,口裡說什麼,這一點以勇氣論,儒家超過道家;以聰明論,儒家不如道家。
文學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