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讬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
關燈
小
中
大
以曾子之小心謹慎,他所說“君子”如何?
曾子在孔子門下是能繼承道統的,隻是小心謹慎不成。
低處着手,是為高處着眼做準備,如登樓,為了要上最高層,不能不從一、二級開始。
我們既沒有天才那麼長腿,又不甘心在底下待着,非一步步向上走不可。
“士不可以不弘毅……”,高處着眼。
眼光多遠,多精神,多高!再想到他的“吾日三省吾身”,那是小學,這是研究院了。
從初小一年級到研究院相差甚遠,然也是一級級升上來的。
再舉一段更具體一點: 曾子曰:“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論語&bull泰伯》) 先不用說這點道理、這點精神,這點文章就這麼好,陸機《文賦》[1]所謂“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文章真好。
一般說不完全,說不透徹,是沒懂明白。
“君子人與”一句,可不要,但非要不可。
此所以為曾子,任重道遠,不隻是小心謹慎。
三代而後,誰能這樣?僅一諸葛亮。
顔淵從《論語》一書中看不出什麼來,縱不敢說幽靈,也是仙靈。
看不清楚。
佛家偈頌[2]曰: 海中三神山,缥缈在天際。
舟欲近之,風辄引之去。
[3] (《揞黑豆集》卷首《拈頌佛祖機用言句》) 寫得很美,神話中美的幻想。
此為美的象征,象征高的理想。
顔淵亦孔門一最高理想而已。
至于有點痕迹可尋的,還是曾子。
曾子有點基本功夫,“吾日三省吾身”;然而他有他遠大眼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真是讀之可以增意氣,開胸臆。
青年最怕意氣頹唐,胸襟窄小。
而增意氣不是嚣張,開胸襟而非狂妄。
增意氣是使人不萎靡,青年人該蓬蓬勃勃;開胸襟是使人不狹隘,如此便能容、能進。
曾子這幾句真叫人增意氣,開胸臆。
三省吾身,任重道遠,合起來是苦行。
然與禅宗佛門不同,他們是為己的,雖最早釋迦亦講“度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佛門及儒家到後來,路愈來愈窄,隻有上半截——自度、自利,沒有下半截——度他、利他。
苦行是為己,而曾子苦行不是為己,“仁以為己任”。
一己為人——仁,自己做一個人是仁,對己(己欲立,自度);施之于人——仁,施之于人是仁,對人(立人、度人)。
朱子講“仁,心之全德”(此如佛家《楞嚴》之“圓妙明心”),餘以為“心之全德”不如改為“人之全德”。
“仁”字太廣泛,“仁以為己任”,絕非為己。
要想活着,不免要常想到曾子這兩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至“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真偉大起來了。
“六尺之孤”——國君(幼);“百裡之命”——國政。
“寄”,猶讬也:“讬”與“托”很相近,自托曰托,讬人受讬曰讬。
“寄”,暫存。
“臨大節而不可奪”,梁朝皇侃[4]疏曰:“國有大難,臣能臣之,是臨大節不可奪也。
”(《論語義疏》)南朝北伐成功者:一桓溫[5],一劉裕[6]。
桓溫沒造起反來,然亦一世跋扈;劉裕成功,歸而篡位,是亦變節(自變)。
受外界壓迫、影響而變節曰“奪”。
此言國有大難臣能死之,隻說了一面。
文天祥、史可法[7]至今受人崇敬,便因臨大難能死之。
然家貧出孝子,國難顯忠臣,何如家不貧、國無難? 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
[8] 死何濟于事?依然輕如鴻毛,不是重于泰山。
不死而降不可,隻死也不成。
這點朱子感到了,他說: 其才可以輔幼君,攝國政,其節即至于死生之際而不可奪,可謂君子矣。
(《論語集注》) 單單注意“才”字,要有這本領。
程子[9]則不然,程子單注意節操。
程子曰: 節操如此,可謂君子矣。
(《論語集注》引程子語) 曾子的話原是兩面,前二句“讬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是積極的作為;後一句“臨大節而不可奪”是消極的操守。
真到國難,作為比操守還有用,可補救于萬一;操守無濟于事。
不是說不辦壞事,是說怎麼辦好事;不是給人辦事,是給自己辦事。
曹操求人才,便不問人品如何,隻問有才能沒有。
曹操所殺皆無用之人,亂世無需如孔融、楊修等秀才裝飾品。
遇到曹操因死一人而哭的時候,那必是真有才能的人。
由此可見曹操是英雄。
現在有操守固然好,而更要緊是有作為,“不患人之不己用,求為可用也”。
魯迅說四裡路能走麼?四兩擔能挑麼?自己沒能,發什麼牢騷?“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如哉?”(《論語&bull先進》,知——知用。
)所以朱子講得好。
朱子生于亂世,北宋之仇不能報,而現在局面又不能持久,故先言“才”。
程子生于北宋,不理會此點
低處着手,是為高處着眼做準備,如登樓,為了要上最高層,不能不從一、二級開始。
我們既沒有天才那麼長腿,又不甘心在底下待着,非一步步向上走不可。
“士不可以不弘毅……”,高處着眼。
眼光多遠,多精神,多高!再想到他的“吾日三省吾身”,那是小學,這是研究院了。
從初小一年級到研究院相差甚遠,然也是一級級升上來的。
再舉一段更具體一點: 曾子曰:“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論語&bull泰伯》) 先不用說這點道理、這點精神,這點文章就這麼好,陸機《文賦》[1]所謂“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文章真好。
一般說不完全,說不透徹,是沒懂明白。
“君子人與”一句,可不要,但非要不可。
此所以為曾子,任重道遠,不隻是小心謹慎。
三代而後,誰能這樣?僅一諸葛亮。
顔淵從《論語》一書中看不出什麼來,縱不敢說幽靈,也是仙靈。
看不清楚。
佛家偈頌[2]曰: 海中三神山,缥缈在天際。
舟欲近之,風辄引之去。
[3] (《揞黑豆集》卷首《拈頌佛祖機用言句》) 寫得很美,神話中美的幻想。
此為美的象征,象征高的理想。
顔淵亦孔門一最高理想而已。
至于有點痕迹可尋的,還是曾子。
曾子有點基本功夫,“吾日三省吾身”;然而他有他遠大眼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真是讀之可以增意氣,開胸臆。
青年最怕意氣頹唐,胸襟窄小。
而增意氣不是嚣張,開胸襟而非狂妄。
增意氣是使人不萎靡,青年人該蓬蓬勃勃;開胸襟是使人不狹隘,如此便能容、能進。
曾子這幾句真叫人增意氣,開胸臆。
三省吾身,任重道遠,合起來是苦行。
然與禅宗佛門不同,他們是為己的,雖最早釋迦亦講“度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佛門及儒家到後來,路愈來愈窄,隻有上半截——自度、自利,沒有下半截——度他、利他。
苦行是為己,而曾子苦行不是為己,“仁以為己任”。
一己為人——仁,自己做一個人是仁,對己(己欲立,自度);施之于人——仁,施之于人是仁,對人(立人、度人)。
朱子講“仁,心之全德”(此如佛家《楞嚴》之“圓妙明心”),餘以為“心之全德”不如改為“人之全德”。
“仁”字太廣泛,“仁以為己任”,絕非為己。
要想活着,不免要常想到曾子這兩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至“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真偉大起來了。
“六尺之孤”——國君(幼);“百裡之命”——國政。
“寄”,猶讬也:“讬”與“托”很相近,自托曰托,讬人受讬曰讬。
“寄”,暫存。
“臨大節而不可奪”,梁朝皇侃[4]疏曰:“國有大難,臣能臣之,是臨大節不可奪也。
”(《論語義疏》)南朝北伐成功者:一桓溫[5],一劉裕[6]。
桓溫沒造起反來,然亦一世跋扈;劉裕成功,歸而篡位,是亦變節(自變)。
受外界壓迫、影響而變節曰“奪”。
此言國有大難臣能死之,隻說了一面。
文天祥、史可法[7]至今受人崇敬,便因臨大難能死之。
然家貧出孝子,國難顯忠臣,何如家不貧、國無難? 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
[8] 死何濟于事?依然輕如鴻毛,不是重于泰山。
不死而降不可,隻死也不成。
這點朱子感到了,他說: 其才可以輔幼君,攝國政,其節即至于死生之際而不可奪,可謂君子矣。
(《論語集注》) 單單注意“才”字,要有這本領。
程子[9]則不然,程子單注意節操。
程子曰: 節操如此,可謂君子矣。
(《論語集注》引程子語) 曾子的話原是兩面,前二句“讬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是積極的作為;後一句“臨大節而不可奪”是消極的操守。
真到國難,作為比操守還有用,可補救于萬一;操守無濟于事。
不是說不辦壞事,是說怎麼辦好事;不是給人辦事,是給自己辦事。
曹操求人才,便不問人品如何,隻問有才能沒有。
曹操所殺皆無用之人,亂世無需如孔融、楊修等秀才裝飾品。
遇到曹操因死一人而哭的時候,那必是真有才能的人。
由此可見曹操是英雄。
現在有操守固然好,而更要緊是有作為,“不患人之不己用,求為可用也”。
魯迅說四裡路能走麼?四兩擔能挑麼?自己沒能,發什麼牢騷?“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如哉?”(《論語&bull先進》,知——知用。
)所以朱子講得好。
朱子生于亂世,北宋之仇不能報,而現在局面又不能持久,故先言“才”。
程子生于北宋,不理會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