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讬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
關燈
小
中
大
,而且程子人太古闆。
伊川先生為侍講[10],陪哲宗遊園,哲宗折柳一支,伊川責之。
[11]其實不折固然好,折也沒關系,何傷乎?書呆子,不通人情,不可接近。
北宋末洛蜀之争,即程與東坡之争。
東坡通點人情,看不起伊川。
朱子乃洛派嫡系,而此點較程子強,即因所生時代不同。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後世儒家隻做到前三步。
前三者是空言,無補;後幾句是大言不慚。
前三者不失為“自了漢”,後者則成為妄人。
《宗門武庫》[12]雲: 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入佛門中來。
[13] 就算我們想做一儒家信徒,試問從何處下手?在何處立腳?隻剩一空架子,而真靈魂、真精神早已沒有了。
《論語&bull陽貨》有言: 詩可以興。
豈但詩,現在一切事皆有待于興。
興,是喚醒;興,起來了。
一種是心中有思想了,一種是在形體上有了作為、行為。
譬如作詩,不是該不該的問題,是興不興的問題。
書怕念得不熟,也怕念得太爛。
亦如和尚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自己懂麼?厭故喜新不是壞事,是一件好事;否則,到現在我們還是椎輪大辂、茹毛飲血、巢居穴處。
而現在,我們進步了,這都是厭故喜新的好處。
有這一點心情,推動一切。
新的是新;在舊的裡面發現出新來,也是新。
儒家教義沒有新鮮的了,所以淡泊沒味,都成為臭文,當然陳舊了。
所以現在需要“興”。
死人若不活在活人心裡,是真死了;書若不在人心裡活起來,也是死書,那就是陳舊了,成為臭文了,一點效力也沒有了。
我們讀書不是想記住幾句話,為談話時裝自己門面。
君子“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如此則君子并非“自了漢”,還可以興,可以活。
讀《論語》上述曾子“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一段話,真可以喚起我們一股勁兒來,想挺起腰闆幹點什麼。
*** [1]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晉太康文學代表人物,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
因曾任平原内史,世稱陸平原。
其所作《文賦》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闡述創作論的文章。
[2] 偈頌:又稱“偈子”、“頌語”,即佛經中的唱頌詞,為宣揚佛理的短句,通常為四句聯結而成的韻文,用于教說的段落或經文的末尾。
[3] 司馬遷《史記&bull封禅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 [4] 皇侃(488—545):其字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南朝梁儒家學者、經學家,著有《論語義疏》十卷。
[5] 桓溫(312—373):字元子,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軍事家,曾剿滅成漢,收複蜀地,後三次出兵北伐,晚年欲廢帝自立,未果而死。
[6] 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祖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建立劉宋王朝,史稱宋武帝。
[7] 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代政治家,抗清名将。
1645年清兵圍困揚州,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犧牲。
[8]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十《甲申殉難》記載:“左副都禦史施邦曜聞變恸哭,題辭于幾曰:‘愧無半策匡時難,但有微軀報主恩。
’遂自缢。
仆解之複蘇,邦曜叱曰:‘若知大義,毋久留我死。
’乃更飲藥而卒。
”清初顔元《性理評》一文提及明亡慘禍有言:“吾讀《甲申殉難錄》,至‘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未嘗不凄然泣下也!至覽和靖祭伊川‘不背其師有之,有益于世則未’二語,又不覺廢卷浩歎,為生民怆惶久之。
” [9] 程子:“二程”中的程頤。
程頤(1033—1107),字正叔,洛陽伊川(今屬河南)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
[10] 侍講:官職名,其職為講論文史以備君王顧問。
[11] 《宋史紀事本末》卷十:“帝嘗憑檻偶折柳枝,頤正色曰:‘方春時和,萬物發生,不當輕有所折,以傷天地之和。
’帝颔之。
” [12] 《宗門武庫》系由宋代禅宗臨濟宗著名禅師大慧宗杲言說、弟子道謙纂輯的禅宗古德言行錄。
[13] 《宗門武庫》:“王荊公一日問張文定公(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亞聖,後絕無人,何也?’文定公曰:‘豈無人?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誰?’文定曰:“江西馬大師、坦然禅師、汾陽無業禅師、雪峰、岩頭、丹霞、雲門。
’荊公聞舉意,不甚解,乃問曰:‘何謂也?’文定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焉。
’”
伊川先生為侍講[10],陪哲宗遊園,哲宗折柳一支,伊川責之。
[11]其實不折固然好,折也沒關系,何傷乎?書呆子,不通人情,不可接近。
北宋末洛蜀之争,即程與東坡之争。
東坡通點人情,看不起伊川。
朱子乃洛派嫡系,而此點較程子強,即因所生時代不同。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後世儒家隻做到前三步。
前三者是空言,無補;後幾句是大言不慚。
前三者不失為“自了漢”,後者則成為妄人。
《宗門武庫》[12]雲: 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入佛門中來。
[13] 就算我們想做一儒家信徒,試問從何處下手?在何處立腳?隻剩一空架子,而真靈魂、真精神早已沒有了。
《論語&bull陽貨》有言: 詩可以興。
豈但詩,現在一切事皆有待于興。
興,是喚醒;興,起來了。
一種是心中有思想了,一種是在形體上有了作為、行為。
譬如作詩,不是該不該的問題,是興不興的問題。
書怕念得不熟,也怕念得太爛。
亦如和尚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自己懂麼?厭故喜新不是壞事,是一件好事;否則,到現在我們還是椎輪大辂、茹毛飲血、巢居穴處。
而現在,我們進步了,這都是厭故喜新的好處。
有這一點心情,推動一切。
新的是新;在舊的裡面發現出新來,也是新。
儒家教義沒有新鮮的了,所以淡泊沒味,都成為臭文,當然陳舊了。
所以現在需要“興”。
死人若不活在活人心裡,是真死了;書若不在人心裡活起來,也是死書,那就是陳舊了,成為臭文了,一點效力也沒有了。
我們讀書不是想記住幾句話,為談話時裝自己門面。
君子“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如此則君子并非“自了漢”,還可以興,可以活。
讀《論語》上述曾子“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一段話,真可以喚起我們一股勁兒來,想挺起腰闆幹點什麼。
*** [1]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晉太康文學代表人物,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
因曾任平原内史,世稱陸平原。
其所作《文賦》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闡述創作論的文章。
[2] 偈頌:又稱“偈子”、“頌語”,即佛經中的唱頌詞,為宣揚佛理的短句,通常為四句聯結而成的韻文,用于教說的段落或經文的末尾。
[3] 司馬遷《史記&bull封禅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 [4] 皇侃(488—545):其字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南朝梁儒家學者、經學家,著有《論語義疏》十卷。
[5] 桓溫(312—373):字元子,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軍事家,曾剿滅成漢,收複蜀地,後三次出兵北伐,晚年欲廢帝自立,未果而死。
[6] 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祖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建立劉宋王朝,史稱宋武帝。
[7] 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代政治家,抗清名将。
1645年清兵圍困揚州,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犧牲。
[8]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十《甲申殉難》記載:“左副都禦史施邦曜聞變恸哭,題辭于幾曰:‘愧無半策匡時難,但有微軀報主恩。
’遂自缢。
仆解之複蘇,邦曜叱曰:‘若知大義,毋久留我死。
’乃更飲藥而卒。
”清初顔元《性理評》一文提及明亡慘禍有言:“吾讀《甲申殉難錄》,至‘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未嘗不凄然泣下也!至覽和靖祭伊川‘不背其師有之,有益于世則未’二語,又不覺廢卷浩歎,為生民怆惶久之。
” [9] 程子:“二程”中的程頤。
程頤(1033—1107),字正叔,洛陽伊川(今屬河南)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
[10] 侍講:官職名,其職為講論文史以備君王顧問。
[11] 《宋史紀事本末》卷十:“帝嘗憑檻偶折柳枝,頤正色曰:‘方春時和,萬物發生,不當輕有所折,以傷天地之和。
’帝颔之。
” [12] 《宗門武庫》系由宋代禅宗臨濟宗著名禅師大慧宗杲言說、弟子道謙纂輯的禅宗古德言行錄。
[13] 《宗門武庫》:“王荊公一日問張文定公(張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亞聖,後絕無人,何也?’文定公曰:‘豈無人?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誰?’文定曰:“江西馬大師、坦然禅師、汾陽無業禅師、雪峰、岩頭、丹霞、雲門。
’荊公聞舉意,不甚解,乃問曰:‘何謂也?’文定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