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

關燈
語》中孔子批評說:“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因此,“唐棣”之詩是不真實的,謂之“邪”也。

     孔子讀詩看其内容,并結合實際生活,是通過觀察而得出來的批評。

     (六)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子路》) 孔子談詩,會涉及政治。

    此一章即如此。

     這段話,若從正面而言則是說:最早的詩(即《詩三百》)是民衆之詩歌。

    讀之,首先可以了解、洞悉人情,如此則可以搞政治、治理百姓;其次,詩是最精煉的語言,出使外國一定要長于語言,學詩之後便能“專對”而“使于四方”。

     (七)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

    ” (《陽貨》) 孔夫子提出了詩的六項功能與作用。

     “興”,使人受感動,受啟發。

    詩若火種,感情若燃料,一觸即燃。

    如《離騷》之愛國情思即如火種,感情觸之即燃。

     “觀”,觀察,以此觀察人生、觀察社會。

    此牽涉思想内容,如《魏風&bull碩鼠》之貪官若鼠,可以此觀察社會,官吏均此。

     “群”,以類相從則“群”也,原為動詞。

    群,合群性,可使聯系,彼此了解、溝通。

    “可以群”,可以鍛煉合群性。

     “怨”,對不好的事物則怨。

    孔子不主張犯上作亂,主張階級調和。

    如楚辭《離騷》即有“怨而不怒”(朱熹《論語集注》)之意,《魏風&bull碩鼠》也有“怨而不怒”之意(沒有打倒、反抗之意)。

     “興”、“觀”相對,“群”、“怨”相對,“興”、“觀”、“群”、“怨”之次序表現出推理邏輯,有其内在聯系。

     “迩之事父,遠之事君。

    ”“迩”,近;“事”,效勞。

    這是他的局限性。

     “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

    ”這不是目的,而是結果。

    讀“詩”如隻為此,則是錯誤的。

    這點上孔子犯了邏輯推理的錯誤。

     這段文字修辭優美,寓骈于散: 開頭一個設問句(《論語》常用設問句,以引起注意),以下接連用四個排比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又用兩個偶句“迩之……,遠之……”,最後用一個單句“多識于……”收尾,此單句立柱頂千斤,為頂住以上諸句,故以較長之單句托尾。

     寓骈于散的寫作技巧,後世學的最好的要算韓愈,再往後則是歐陽修、蘇轼。

    韓愈文以氣勢取勝,逼迫于人,使人不得不讀。

    如《原道》批佛老、道教,形式雖也為骈文,然較六朝之骈文多變化,生動。

    《雜說》中之《馬說》散中有骈,變化多端。

    民間諺語也多對仗,如“屈死不告狀,餓死不做賊”;“人貧志短,馬瘦毛長”;“沒有鄉下泥腿,餓死城裡油嘴”。

    對仗、骈偶,文學傳統有之。

    毛主席《沁園春&bull長沙》“看”字領起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bull雪》“望”字領起的“長城内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與此章句法相似。

    魯迅文章如《在酒樓上》之“北方固不是我的故鄉,但南來又隻能算一個客子”,也有骈的意味。

     對于語言的運用,要“由低而高,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僞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