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以友輔仁”與“為政以德”
關燈
小
中
大
“民信之”上有“令”字,“令民信之”,“之”指為政之人,有“令”字好。
“民無信不立”,立:(一)立國,(二)存在。
總之,在上位的人要得民心。
得民衆擁護也有失敗,但民衆對失敗原諒,對錯事了解,因為民衆信得及他。
能信故能得人擁護,若不得人擁護,辦好也是不好。
莊子真是思想家,中國思想非玄不可。
别國“玄”是複雜,而中國玄妙在簡單中。
如佛學,雖是宗教家,實是思想家,能想象又極能分析。
佛學傳入中國,信佛,老成為淨土,簡單化了;解的人成為禅宗。
無論淨土、禅宗、釋家,皆不用佛之豐富想象、瑣碎分析。
孔子不玄。
最注重實際,日用平常,所以結果是平易近人。
好處,人人覺得他可親;壞處,使人易視他(雖不見得輕視)。
其實儒家之日用平常、平易近人,道理雖非懂不完、知不盡(一看、一會就懂),可是永遠是我們行不盡、用不盡的。
《子路》中第十三“子适衛,冉有仆”一章可與《顔淵》“子貢問政”章參看。
“冉有仆”一章,一庶(人衆多),二富,三教(乃教育哲學)。
“子貢問政”一章,按文章次序:一食,二兵,三信;按重要分,則:一信,二食,三兵。
精神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物質缺乏能造成人道德之堕落。
犯法罪人多為物質缺乏的結果,窮生奸邪,富長良心。
推而廣之,擴而充之:以個人為出發點―&rarr天下,以物質出發點―&rarr精神。
并非離開個人而能有天下,也不能離開物質而言精神。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 (《論語&bull為政》) 孔子之說法不行。
一因現在時代不同,一因若曰個人做起,“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左傳&bull襄公八年》,子驷引《周詩》)?所以孔老夫子顯得迂闊。
但若想根深蒂固,還非從個人精神修養下手不可,否則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我們做事太書呆子氣,不太世故。
世故使人不能成為書呆子,而書呆子往往不能去做事。
要成一種勢力,而領導此勢力的人必須有崇高人格修養才配做領袖。
“為政以德”,自己精神修養至完善境界便是德。
“為政”是天下事,而曰“以德”,還是以個人做基礎“而衆星共之”。
“居其所”是他的精神,“衆星共之”,做成一種勢力。
而要造成一種勢力,先要有純潔、高尚人格才能永久。
而往往有修養的人,無辦事能力;能辦事的人,無修養。
*** [1] 孔安國(生卒年不詳):字子國,曲阜(今山東曲阜)人,西漢經學家,與董仲舒齊名,著有《論語訓解》《尚書孔氏傳》《古文孝經傳》等。
[2] 楊朱(生卒年代不詳):字子居,又稱楊子、陽子居、陽韓生,戰國初期魏國思想家,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
[3] 《孟子&bull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4] 劉義慶《世說新語&bull賢媛》:“趙母嫁女,女臨去,敕之曰:‘慎勿為好!’女曰:‘不為好,可為惡邪?’母曰:‘好尚不可為,其況惡乎!’” [5] 鄧析子(?—公元前501):春秋時期鄭國思想家,反禮治而好刑名,長于名辯之學。
[6] 《呂氏春秋&bull審應覽&bull離謂》:“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
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有似于此也。
夫無功不得民,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有功得民,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
“民無信不立”,立:(一)立國,(二)存在。
總之,在上位的人要得民心。
得民衆擁護也有失敗,但民衆對失敗原諒,對錯事了解,因為民衆信得及他。
能信故能得人擁護,若不得人擁護,辦好也是不好。
莊子真是思想家,中國思想非玄不可。
别國“玄”是複雜,而中國玄妙在簡單中。
如佛學,雖是宗教家,實是思想家,能想象又極能分析。
佛學傳入中國,信佛,老成為淨土,簡單化了;解的人成為禅宗。
無論淨土、禅宗、釋家,皆不用佛之豐富想象、瑣碎分析。
孔子不玄。
最注重實際,日用平常,所以結果是平易近人。
好處,人人覺得他可親;壞處,使人易視他(雖不見得輕視)。
其實儒家之日用平常、平易近人,道理雖非懂不完、知不盡(一看、一會就懂),可是永遠是我們行不盡、用不盡的。
《子路》中第十三“子适衛,冉有仆”一章可與《顔淵》“子貢問政”章參看。
“冉有仆”一章,一庶(人衆多),二富,三教(乃教育哲學)。
“子貢問政”一章,按文章次序:一食,二兵,三信;按重要分,則:一信,二食,三兵。
精神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物質缺乏能造成人道德之堕落。
犯法罪人多為物質缺乏的結果,窮生奸邪,富長良心。
推而廣之,擴而充之:以個人為出發點―&rarr天下,以物質出發點―&rarr精神。
并非離開個人而能有天下,也不能離開物質而言精神。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 (《論語&bull為政》) 孔子之說法不行。
一因現在時代不同,一因若曰個人做起,“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左傳&bull襄公八年》,子驷引《周詩》)?所以孔老夫子顯得迂闊。
但若想根深蒂固,還非從個人精神修養下手不可,否則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我們做事太書呆子氣,不太世故。
世故使人不能成為書呆子,而書呆子往往不能去做事。
要成一種勢力,而領導此勢力的人必須有崇高人格修養才配做領袖。
“為政以德”,自己精神修養至完善境界便是德。
“為政”是天下事,而曰“以德”,還是以個人做基礎“而衆星共之”。
“居其所”是他的精神,“衆星共之”,做成一種勢力。
而要造成一種勢力,先要有純潔、高尚人格才能永久。
而往往有修養的人,無辦事能力;能辦事的人,無修養。
*** [1] 孔安國(生卒年不詳):字子國,曲阜(今山東曲阜)人,西漢經學家,與董仲舒齊名,著有《論語訓解》《尚書孔氏傳》《古文孝經傳》等。
[2] 楊朱(生卒年代不詳):字子居,又稱楊子、陽子居、陽韓生,戰國初期魏國思想家,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
[3] 《孟子&bull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4] 劉義慶《世說新語&bull賢媛》:“趙母嫁女,女臨去,敕之曰:‘慎勿為好!’女曰:‘不為好,可為惡邪?’母曰:‘好尚不可為,其況惡乎!’” [5] 鄧析子(?—公元前501):春秋時期鄭國思想家,反禮治而好刑名,長于名辯之學。
[6] 《呂氏春秋&bull審應覽&bull離謂》:“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
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有似于此也。
夫無功不得民,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有功得民,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