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唯”與“拈花微笑”

關燈
比我還強;辦不到,咱們一塊兒用功。

     禅家說離師太早不好,可是從師太久也不好。

    (餘之門下跟餘太久。

    )老有大師孔子在前,便從小心成小膽。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您客氣”,還是膽小。

    夫子這樣勉勵都不行。

    膽大,便妄為;膽小,便死的不敢動,活的不敢拿,結果不死不活。

    小心是細心,與窄狹不同。

     曾子是小心而且有毅力。

    因為小心,所以能深思;因為有毅力,故能持久實行。

    “吾日三省吾身”,“任重道遠”“死而後已”。

    而小心和毅力之間,還要加上一個意志堅強。

    所以孔門顔淵而下,所得以曾子為最多,此非偶然,因其知、仁、勇三種皆全。

    好在此,但病也在此。

    結果小心太多,成為不死不活之生活,壞事固然絕不做,可是好事也絕不敢做。

    這還是好的,再壞便成為好好先生,“鄉原,德之賊也”(《論語&bull陽貨》)。

     何以見出曾子小心? 《論語》刻本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論語&bull泰伯》)要想真觀察、認識一個人,要在最快樂時看他,最痛苦時看他,得失取與之際看他。

    一個也跑不了。

    生死是得失取與之最大關頭,小的得失取與還露出原形,何況生死?就算他還能裝,也值得佩服了。

     《論語&bull泰伯》曰: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 曾子一生永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bull小雅&bull小旻》)十二字之中,視、聽、言、動,一準乎禮,這不容易。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八個字沉甸甸的。

    臨死還如此說,可見他一世小心,不易。

     此尚非曾子全部,更有長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bull學而》) *** [1] 真淨克文禅師(1025—1102):号雲庵,北宋臨濟宗黃龍派高僧。

    死後賜号“真淨”,後人習稱“真淨克文”。

    《古尊宿語錄》卷四十二記載:“(真淨禅師)良久乃喝雲:‘昔日大覺世尊,起道樹詣鹿苑,為五比丘轉四谛法輪,惟憍陳如最初悟道。

    貧道今日向新豐洞裡,隻轉個拄杖子。

    ’遂拈拄杖向禅床左畔雲:‘還有最初悟道底麼?’良久雲:‘可謂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喝一喝下座。

    ” [2] 《顔氏家訓&bull序緻》:“魏晉以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敩,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 [3] 百丈懷海禅師(720—814):馬祖道一法嗣,時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并稱“三大士”,傳法于洪州新吳界大雄山,因見岩巒峻極,故号百丈,人稱百丈懷海。

    《景德傳燈錄》卷六:“一日師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昔再參馬祖被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暗。

    ’時黃檗聞舉不覺吐舌。

    師曰:‘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檗雲:‘不然。

    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

    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

    ’師雲:‘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子堪有超師之作。

    ’” [4] 《蓮華面經》卷上:“阿難,譬如師子命絕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陸所有衆生,不敢食彼師子身肉,惟師子身自生諸蟲,還自噉食師子之肉。

    阿難,我之佛法非餘能壞,是我法中諸惡比丘,猶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積行勤苦所積佛法。

    ” [5] 《孟子&bull離婁下》:“逄蒙學射于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羿。

    ” [6]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bull拈華品》:“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

    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衆,皆止默然。

    于時長老摩诃迦葉,見佛拈華示衆佛事,即今廓然,破顔微笑。

    佛即告言:‘是也。

    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谛。

    今方付屬摩诃迦葉。

    ’言已默然。

    ” [7] 彼得:耶稣最得力的門徒,晚年竭力廣傳福音。

     [8] 杜文瀾《古諺謠》卷五十:“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 [9] 子貢(公元前520—前456):端木氏,名賜,字子貢,春秋時期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以言語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