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君子”與“士”

關燈
了。

     曾子所謂“弘毅”。

    “弘”,大;“毅”,有毅力,不懈怠。

    “任重而道遠”,不弘毅行麼?此章中曾子語氣頗有點兒孔夫子味: ……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講犧牲,第一須破自私,人是要犧牲到破自私,而人最自私。

    想,容易;做,難。

    坐在菩提樹下去想高深道理,易;在冬天将自己衣服脫給人,難。

    而這是“仁”,故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而若隻此一回,還可偶爾辦到,如“慷慨捐生易”;而“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至死方休,故須“弘毅”。

    曾子對士之認識,修、行算到家了,身體力行。

     任&larr重—弘 道&larr遠—毅 合此二者為仁,道遠亦以行仁。

     仁(道),君子(人),以道論為仁,以人論為君子。

     朱注[9]:“仁者,人心之全德。

    ”這太玄妙,無從下手,從何了解?從何實行?朱子之“心之全德”恰如《楞嚴》之“圓妙明心”。

    ——弄文字學者結果弄到文字障裡去了,弄哲學者結果弄到理障裡去了也。

    本求明解,結果不解。

    故禅宗大師說“知解邊事”不成。

     知解乃對參悟而言。

    如雲桧樹為何門類,枝葉如何,此是知解;要看到桧之心性、靈魂,此是參悟,雖不見其枝葉無妨。

    禅之喝罵知解,正是找知求解,參悟正是真知真解。

    禅欲脫開理障,其實正落入理障裡了;不贊成知解,正是求知解。

     儒家此點與宗教精神同,知是第二步,行第一。

    《論語&bull雍也》雲: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即此意也。

    因好之、樂之,故肯去辦,肯去行。

    人總不肯行遠道、背重任,不肯去背木梢、擡十字架。

    “好”、“樂”是真幹,隻“知”不行。

    人不冤不樂,絕頂聰明的人才肯辦傻事,因為他看出其中的樂來了。

     先生講盡心盡力,學生聽聚精會神。

    這是知解,連參悟都不到,何況“行”?人若說,我不“好”、不“樂”,怎能“行”?其實行了就好,就樂,互為因果。

     *** [1] 《道德經》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 [2] 道家思想從戰國初期形成到戰國中期發展為黃老學派與老莊學派兩個分支。

    黃老學派尊黃帝和老子為創始者,以“黃老之言”為指導思想,故名;老莊學派則以老子與莊子為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是“道”。

     [3] 《官場現形記》:清代譴責小說,李寶嘉著。

    小說以19世紀中下葉中國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官場各個層面的種種腐敗、黑暗與醜惡情形。

     [4] 《閱微草堂筆記》:清代文言短篇筆記體志怪小說,紀昀著。

    小說多記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鄉野奇談,或親身聽聞之奇情逸事。

     [5] 《閱微草堂筆記》卷一《溧陽消夏錄一》:“北村鄭蘇仙,一日夢至冥府,見閻羅王方錄囚。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稱所至但飲一杯水,今無愧鬼神。

    王哂曰:‘設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閘官,皆有利弊之當理。

    但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又辯曰:‘某雖無功,亦無罪。

    ’王曰:‘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

    ’” [6]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曾氏,名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孝道著稱,後人尊為“宗聖”。

     [7] 顔淵(公元前521—前481):顔氏,名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首,以德行著稱。

     [8] 程硯秋(1904—1958):原名榮承麟,字禦霜,北京人,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創始人,代表劇目有《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鎖麟囊》等。

     [9] 朱注:朱熹所作《論語集注》。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理學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