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宋詩簡說
關燈
小
中
大
宋初有“西昆體”,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晏殊[1]、楊億[2]、錢惟演[3]、宋祁[4]、宋庠[5],皆宋初詩壇著名人物。
彼等所繼承晚唐的是什麼? 晚唐詩人特點是感官發達,感覺銳敏,易生疲倦的情調。
就生理說易感受刺激,結果是疲倦;就社會背景說,國家衰亂,生活困難,前途無望,亦使人疲倦。
晚唐詩帶了疲倦的情調,可以說是唯美派,近似西洋的頹廢派(decadent)。
詩有“覺”、“情”、“思”,晚唐“覺”特别發達。
“覺”應是個人的,同時又得是共同的,不能太特别,又不能太通俗。
西昆體,他們的感覺不像是他們自己的,而像是晚唐的,這就失掉了詩人創作的資格。
一個作家要有他自己的“思”、“覺”、“情”,傳統的勢力極大,但大詩人能打破傳統的束縛範圍。
唐之詩人一人有一人的面目,韓退之學老杜,而仍是退之不是老杜;義山學長吉,緻堯學義山,亦然。
西昆體落在傳統的範圍裡未能跳出,但卻又作成一範圍——即修辭上的功夫。
北宋而後,幾無人能跳出這一範圍。
西昆體的思想感情無非傳統,而其未始不像詩。
看看篇篇像詩,估一估筆法有詩,就在其修辭上的功夫。
西昆文字修辭上最顯著的是使事用典。
晚唐雖用典,用的是譬喻,以故實作譬喻,而所寫詩是他自己的感覺。
西昆體則不然,他們用典隻可說是一種巧合(勉強也可以說是譬喻,但絕非象征),也可以說是玩字,沒有意義。
(現身說法,餘自己作詩也不能不用典,仍跳不出傳統的圈子,其故是才短、偷懶。
)除了修辭功夫,西昆體并沒有什麼新建設,不讀西昆詩無損。
宋詩建設,始自何時? 經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至仁宗初年,宋詩才萌芽。
時有二作家:蘇舜欽子美、梅堯臣聖俞。
歐陽修甚推崇之,雖歐與二人識也隻因感情,彼蓋感覺到西昆體的腐爛,蘇、梅等至少不欲再作西昆那樣的詩,而作出“生”的詩——惜非生氣(朝氣),而是生硬。
生硬究竟也是病,如同西昆之使事成了風氣,生硬也成了宋詩的特色,沒人能跳出去,這恐怕還是矯枉過正之故。
蘇、梅二人确是宋詩開路的先驅,在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然其作品亦可不讀)。
此北宋詩萌芽時期。
其後宋詩發育期,有歐陽修——宋文學史上之重鎮。
歐陽修是古文家(複古的革新)。
宋初文還是承晚唐之風,好四六骈文,歐氏要改骈為散。
其寫文學退之,但絕非退之,桐城派[6]說退之是陽剛,永叔是陰柔[7],是也。
他是成功的,其古文以及《五代史》甚而至于《歸田錄》等小筆記也有其作風。
歐氏影響後世較退之在唐朝更大,蓋其政治地位高也。
永叔寫文學退之,不像但成功了;寫詩倒有些像,但沒寫出他自己來,失敗了,壞在“以文為詩”。
(宋人的律詩、絕句還有好的,古詩沒有好的。
)西洋有散文詩,中國乃有韻的散文,而這也成為了風氣。
歐氏曾作《廬山高》,且說自己之《廬山高》非太白不能為也,這樣自負。
自負還好,自負才能有生活的勇氣,但也要有自己的反省。
歐陽修的詩雖不好,但其詞則真高。
此後是王安石。
蘇東坡看了他的詞,說其為“野狐精”。
[8]餘以為王荊公無論政治、哲學、文學……無一非此,皆寫出他自己了,但缺乏共同性。
元遺山論詩絕句雲: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随。
隻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論詩三十首》其廿二) 若說唐詩到晚唐是成熟,宋詩到蘇、黃則隻是完成了,并未成熟。
在文學史上看來,凡革新創始者,是功之首亦罪之魁。
人總是人,難免有缺陷,自己盡有長處、優點可遮蓋其短處。
蘇、黃想在唐詩之外辟一通路,而後生弊。
後來人隻學了他的短處,長處是學不來的。
古語雲:“法久弊生。
”故“滄海橫流”,蘇、黃可不負責。
東坡書畫,人評之:“每事俱不十分用力。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東坡亦有雲:“問君無乃求之欤,答我不然聊爾耳。
”(《送顔複兼寄王鞏》)人的發展沒有止境,但人之才力終有限制,文學的創作最是如此。
想東坡未必不用功,隻是才力止于此,終不能過。
東坡有《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 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詩仍好畫,書牆涴壁長遭罵。
不嗔不罵喜有餘,世間誰複如君者。
一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争劍铓。
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
東坡詩裡所表現之思想,絕非判斷是非、善惡之語。
東坡雖是才人,但其思想并未能觸到人生
晏殊[1]、楊億[2]、錢惟演[3]、宋祁[4]、宋庠[5],皆宋初詩壇著名人物。
彼等所繼承晚唐的是什麼? 晚唐詩人特點是感官發達,感覺銳敏,易生疲倦的情調。
就生理說易感受刺激,結果是疲倦;就社會背景說,國家衰亂,生活困難,前途無望,亦使人疲倦。
晚唐詩帶了疲倦的情調,可以說是唯美派,近似西洋的頹廢派(decadent)。
詩有“覺”、“情”、“思”,晚唐“覺”特别發達。
“覺”應是個人的,同時又得是共同的,不能太特别,又不能太通俗。
西昆體,他們的感覺不像是他們自己的,而像是晚唐的,這就失掉了詩人創作的資格。
一個作家要有他自己的“思”、“覺”、“情”,傳統的勢力極大,但大詩人能打破傳統的束縛範圍。
唐之詩人一人有一人的面目,韓退之學老杜,而仍是退之不是老杜;義山學長吉,緻堯學義山,亦然。
西昆體落在傳統的範圍裡未能跳出,但卻又作成一範圍——即修辭上的功夫。
北宋而後,幾無人能跳出這一範圍。
西昆體的思想感情無非傳統,而其未始不像詩。
看看篇篇像詩,估一估筆法有詩,就在其修辭上的功夫。
西昆文字修辭上最顯著的是使事用典。
晚唐雖用典,用的是譬喻,以故實作譬喻,而所寫詩是他自己的感覺。
西昆體則不然,他們用典隻可說是一種巧合(勉強也可以說是譬喻,但絕非象征),也可以說是玩字,沒有意義。
(現身說法,餘自己作詩也不能不用典,仍跳不出傳統的圈子,其故是才短、偷懶。
)除了修辭功夫,西昆體并沒有什麼新建設,不讀西昆詩無損。
宋詩建設,始自何時? 經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至仁宗初年,宋詩才萌芽。
時有二作家:蘇舜欽子美、梅堯臣聖俞。
歐陽修甚推崇之,雖歐與二人識也隻因感情,彼蓋感覺到西昆體的腐爛,蘇、梅等至少不欲再作西昆那樣的詩,而作出“生”的詩——惜非生氣(朝氣),而是生硬。
生硬究竟也是病,如同西昆之使事成了風氣,生硬也成了宋詩的特色,沒人能跳出去,這恐怕還是矯枉過正之故。
蘇、梅二人确是宋詩開路的先驅,在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然其作品亦可不讀)。
此北宋詩萌芽時期。
其後宋詩發育期,有歐陽修——宋文學史上之重鎮。
歐陽修是古文家(複古的革新)。
宋初文還是承晚唐之風,好四六骈文,歐氏要改骈為散。
其寫文學退之,但絕非退之,桐城派[6]說退之是陽剛,永叔是陰柔[7],是也。
他是成功的,其古文以及《五代史》甚而至于《歸田錄》等小筆記也有其作風。
歐氏影響後世較退之在唐朝更大,蓋其政治地位高也。
永叔寫文學退之,不像但成功了;寫詩倒有些像,但沒寫出他自己來,失敗了,壞在“以文為詩”。
(宋人的律詩、絕句還有好的,古詩沒有好的。
)西洋有散文詩,中國乃有韻的散文,而這也成為了風氣。
歐氏曾作《廬山高》,且說自己之《廬山高》非太白不能為也,這樣自負。
自負還好,自負才能有生活的勇氣,但也要有自己的反省。
歐陽修的詩雖不好,但其詞則真高。
此後是王安石。
蘇東坡看了他的詞,說其為“野狐精”。
[8]餘以為王荊公無論政治、哲學、文學……無一非此,皆寫出他自己了,但缺乏共同性。
元遺山論詩絕句雲: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随。
隻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論詩三十首》其廿二) 若說唐詩到晚唐是成熟,宋詩到蘇、黃則隻是完成了,并未成熟。
在文學史上看來,凡革新創始者,是功之首亦罪之魁。
人總是人,難免有缺陷,自己盡有長處、優點可遮蓋其短處。
蘇、黃想在唐詩之外辟一通路,而後生弊。
後來人隻學了他的短處,長處是學不來的。
古語雲:“法久弊生。
”故“滄海橫流”,蘇、黃可不負責。
東坡書畫,人評之:“每事俱不十分用力。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東坡亦有雲:“問君無乃求之欤,答我不然聊爾耳。
”(《送顔複兼寄王鞏》)人的發展沒有止境,但人之才力終有限制,文學的創作最是如此。
想東坡未必不用功,隻是才力止于此,終不能過。
東坡有《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 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詩仍好畫,書牆涴壁長遭罵。
不嗔不罵喜有餘,世間誰複如君者。
一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争劍铓。
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
東坡詩裡所表現之思想,絕非判斷是非、善惡之語。
東坡雖是才人,但其思想并未能觸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