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宋詩簡說
關燈
小
中
大
的核心。
他隻是機趣,碰巧勁。
宋詩好新務奇,此其特點亦其所短。
東坡此詩亦如此。
陶淵明寫飲酒是“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二十首》其十六),十個字調和,音節好;看其感覺,酒與其腸胃并無抵觸,與其精神融合為一。
蘇詩飲酒“空腸得酒”,不舒服,“芒角出”,抵觸,作怪。
(記起一首打油詩:“年時愛吃燒羊肉,□□□□[9]半生熟。
新來病胃患不消,飽後腸滿胃反複。
”)東坡前四句所說和次四句感情、思想俱浮淺,隻是奇;而奇不可靠,此類奇尤無味。
但東坡還可以承認其為詩人者,乃因彼在宋人中其詩還算最有感覺的。
東坡詩有覺而無情,何故?歐陽修詞極好,有覺有情,但詩則不成;大晏寫西昆體的詩也不成。
蘇、歐、晏之詞,如詩之于盛唐,而詩何以不成? 蘇東坡有《别子由三首兼别遲》,其一雲: 知君念我欲别難,我今此别非他日。
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
三年磨我費百書,一見何止得雙璧。
願君亦莫歎留滞,六十小劫風雨疾。
“子由”,東坡弟轍;“遲”,子由之子。
“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老杜即對兄弟骨肉之外的人感情也極深切,而東坡兄弟之别竟如此淡然、寡情。
其第二首雲: 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
水南蔔築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
又聞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瀉冰玉。
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情如鹄。
蘇東坡看了王安石的詩,說其為“野狐精”。
圖為明仇英《東坡寒夜賦詩圖》(局部)。
沒感覺,沒味。
其第三首雲: 兩翁歸隐非難事,惟要傳家好兒子。
憶昔汝翁如汝長,筆頭一落三千字。
世人聞此皆大笑,慎勿生兒兩翁似。
不知樗栎薦明堂,何以鹽車壓千裡。
這是批評的、教訓的、說明的、傳統的說理,不深不厚,淺薄。
這在詩裡是破壞。
單學他這,以為便是“滄海橫流”,就壞了。
這正是東坡失敗處。
詩不妨說理,要看怎麼說法。
理,哲學(人生),基本于經驗、感覺,這種理可以說。
若是傳統的、教訓的、批評的,便損害了詩的美;要緊的還是要表現,不要是說明。
如老杜詩: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五)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此是景;而老杜不為說這些,說的是“哀鳴思戰鬥”,此是情。
此乃其人生态度、人生哲學,但卻非說明、教訓、批評,乃是表現,借景表現情。
唐詩說理與宋人不同,宋人說理太重批評、說明,而且有時不深、不真,隻是傳統的。
北宋詩人多是木的頭腦,南宋簡齋成就不大,但還有其感情、感覺。
*** [1] 晏殊(991—1055):宋朝文學家,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尤長于詞,被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有《珠玉詞》。
[2] 楊億(974—1020):宋朝詩人,字大年,建甯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3] 錢惟演(977—1034):宋朝詩人,字希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4] 宋祁(998—1061):宋朝詩人,字子京,宋庠之弟,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稱“小宋”。
[5] 宋庠(996—1066):宋朝詩人,字公序,宋祁之兄,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稱“大宋”。
[6] 桐城派:清朝散文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為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
[7] 姚鼐《複魯絜非書》:“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
”“宋朝歐陽、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
”曾國藩《聖哲畫像記》:“西漢文章,如子雲、相如之雄偉,此天地遒勁之氣,得于陽與剛之美者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劉向、匡衡之淵懿,此天地溫厚之氣,得于陰與柔之美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東漢以還,淹雅無慚于古,而風骨少矣。
韓柳有作,盡取揚馬之雄奇萬變,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豈不詭哉。
歐陽氏、曾氏皆法韓公,而體質于匡劉為近。
文章之變,莫可窮诘,要之不出此二途,雖百世可知也。
” [8] 《曆代詩餘》引《古今詞話》語:“金陵懷古,諸公寄調于《桂枝香》者,凡三十餘家,惟介甫為絕唱。
東坡見之,歎曰:‘此老乃野狐精也!’”所謂“野狐精”,蓋指其人之言行做派雖非正宗,但十分精靈。
[9] 按:原筆記“半”字上缺四字。
他隻是機趣,碰巧勁。
宋詩好新務奇,此其特點亦其所短。
東坡此詩亦如此。
陶淵明寫飲酒是“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二十首》其十六),十個字調和,音節好;看其感覺,酒與其腸胃并無抵觸,與其精神融合為一。
蘇詩飲酒“空腸得酒”,不舒服,“芒角出”,抵觸,作怪。
(記起一首打油詩:“年時愛吃燒羊肉,□□□□[9]半生熟。
新來病胃患不消,飽後腸滿胃反複。
”)東坡前四句所說和次四句感情、思想俱浮淺,隻是奇;而奇不可靠,此類奇尤無味。
但東坡還可以承認其為詩人者,乃因彼在宋人中其詩還算最有感覺的。
東坡詩有覺而無情,何故?歐陽修詞極好,有覺有情,但詩則不成;大晏寫西昆體的詩也不成。
蘇、歐、晏之詞,如詩之于盛唐,而詩何以不成? 蘇東坡有《别子由三首兼别遲》,其一雲: 知君念我欲别難,我今此别非他日。
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
三年磨我費百書,一見何止得雙璧。
願君亦莫歎留滞,六十小劫風雨疾。
“子由”,東坡弟轍;“遲”,子由之子。
“風裡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濕”,老杜即對兄弟骨肉之外的人感情也極深切,而東坡兄弟之别竟如此淡然、寡情。
其第二首雲: 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
水南蔔築吾豈敢,試向伊川買修竹。
又聞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瀉冰玉。
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情如鹄。
蘇東坡看了王安石的詩,說其為“野狐精”。
圖為明仇英《東坡寒夜賦詩圖》(局部)。
沒感覺,沒味。
其第三首雲: 兩翁歸隐非難事,惟要傳家好兒子。
憶昔汝翁如汝長,筆頭一落三千字。
世人聞此皆大笑,慎勿生兒兩翁似。
不知樗栎薦明堂,何以鹽車壓千裡。
這是批評的、教訓的、說明的、傳統的說理,不深不厚,淺薄。
這在詩裡是破壞。
單學他這,以為便是“滄海橫流”,就壞了。
這正是東坡失敗處。
詩不妨說理,要看怎麼說法。
理,哲學(人生),基本于經驗、感覺,這種理可以說。
若是傳統的、教訓的、批評的,便損害了詩的美;要緊的還是要表現,不要是說明。
如老杜詩: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五)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此是景;而老杜不為說這些,說的是“哀鳴思戰鬥”,此是情。
此乃其人生态度、人生哲學,但卻非說明、教訓、批評,乃是表現,借景表現情。
唐詩說理與宋人不同,宋人說理太重批評、說明,而且有時不深、不真,隻是傳統的。
北宋詩人多是木的頭腦,南宋簡齋成就不大,但還有其感情、感覺。
*** [1] 晏殊(991—1055):宋朝文學家,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尤長于詞,被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有《珠玉詞》。
[2] 楊億(974—1020):宋朝詩人,字大年,建甯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3] 錢惟演(977—1034):宋朝詩人,字希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4] 宋祁(998—1061):宋朝詩人,字子京,宋庠之弟,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稱“小宋”。
[5] 宋庠(996—1066):宋朝詩人,字公序,宋祁之兄,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稱“大宋”。
[6] 桐城派:清朝散文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為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
[7] 姚鼐《複魯絜非書》:“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
”“宋朝歐陽、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
”曾國藩《聖哲畫像記》:“西漢文章,如子雲、相如之雄偉,此天地遒勁之氣,得于陽與剛之美者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劉向、匡衡之淵懿,此天地溫厚之氣,得于陰與柔之美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東漢以還,淹雅無慚于古,而風骨少矣。
韓柳有作,盡取揚馬之雄奇萬變,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豈不詭哉。
歐陽氏、曾氏皆法韓公,而體質于匡劉為近。
文章之變,莫可窮诘,要之不出此二途,雖百世可知也。
” [8] 《曆代詩餘》引《古今詞話》語:“金陵懷古,諸公寄調于《桂枝香》者,凡三十餘家,惟介甫為絕唱。
東坡見之,歎曰:‘此老乃野狐精也!’”所謂“野狐精”,蓋指其人之言行做派雖非正宗,但十分精靈。
[9] 按:原筆記“半”字上缺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