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逸民傳論
關燈
小
中
大
絕塵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此段非常好。
範蔚宗有史學、史識。
“處子”,“處”,不出之意。
“與卿相等列”,“與”字上,五臣本有“羞”字。
肅宗以後,卿相=邪孽。
“抗”,高抗。
“憤”,憤慨。
“中行”,中道之行,中庸之道。
此段指東漢黨锢之禍,此時隐士有反抗精神。
漢之隐士,在王莽時代,消極的不合作;在光武時代,積極的合作;肅宗以後,積極的不合作,故結果成了黨锢之禍,都被殺了,慘極了。
漢之黨锢、唐之清流、宋之太學上書、明之東林、民國之五四運動……實非好現象——此就利害言之,非就事實而言之。
結句“蓋錄其絕塵不及,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及”,五臣本作“反”,好。
*** [1] 範晔(398—445):南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人。
範晔删取各家《後漢書》,著為一家之作,成《後漢書》十紀、八十列傳。
[2] 《呂氏春秋&bull誠廉》:“昔周之将興也,有士二人,處于孤竹,曰伯夷、叔齊。
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為處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陽,則文王已殁矣。
武王即位,觀周德,則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内,而與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歸。
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于共頭之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于共頭之下,皆以一歸。
伯夷、叔齊聞之,相視而笑曰:‘嘻!異乎哉!此非吾所謂道也。
昔者神農氏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正與為正,樂治與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今周見殷之僻亂也,而遽為之正與治,上謀而行貨,阻丘而保威也。
割牲而盟以為信,因四内與共頭以明行,揚夢以說衆,殺伐以要利,以此紹殷,是以亂易暴也。
吾聞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亂世,不為苟在。
今天下闇,周德衰矣。
與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
’二子北行,至首陽之下而餓焉。
”《史記&bull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餓死于首陽山。
” [3] 祝穆《事文類聚》引殷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
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财,或願騎鶴上升。
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欲兼三者。
” [4] 阿力士多德(前384—前322):今譯為亞裡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
[5] 巢父:傳說中堯時之高士,因築巢而居,故稱巢父。
許由:傳說中堯時之高士,隐于箕山。
《莊子&bull逍遙遊》:“堯讓天下于許由。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猶代子,吾将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
吾将為賓乎?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皇甫谧《高士傳》:“堯讓天下于許由。
……由于是遁耕于中嶽,颍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輕天下色。
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颍水濱。
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
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
’巢父曰:‘子若處髙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遊,欲聞求其名譽。
污吾犢!’牽犢上流飲之。
” [6] ㄓ:注音符号,對應漢語拼音zhi。
[7] 《大風歌》全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8] 《史記&bull留侯世家》:“(漢)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争功不決,未得行封。
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将,往往相與坐沙中偶語。
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
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以遍封。
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 [9] 原筆記此處即為省略号,當是漏記當時的講述。
[10] 三十四年:指民國三十四年,即1945年。
此段非常好。
範蔚宗有史學、史識。
“處子”,“處”,不出之意。
“與卿相等列”,“與”字上,五臣本有“羞”字。
肅宗以後,卿相=邪孽。
“抗”,高抗。
“憤”,憤慨。
“中行”,中道之行,中庸之道。
此段指東漢黨锢之禍,此時隐士有反抗精神。
漢之隐士,在王莽時代,消極的不合作;在光武時代,積極的合作;肅宗以後,積極的不合作,故結果成了黨锢之禍,都被殺了,慘極了。
漢之黨锢、唐之清流、宋之太學上書、明之東林、民國之五四運動……實非好現象——此就利害言之,非就事實而言之。
結句“蓋錄其絕塵不及,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及”,五臣本作“反”,好。
*** [1] 範晔(398—445):南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人。
範晔删取各家《後漢書》,著為一家之作,成《後漢書》十紀、八十列傳。
[2] 《呂氏春秋&bull誠廉》:“昔周之将興也,有士二人,處于孤竹,曰伯夷、叔齊。
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為處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陽,則文王已殁矣。
武王即位,觀周德,則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内,而與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歸。
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于共頭之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于共頭之下,皆以一歸。
伯夷、叔齊聞之,相視而笑曰:‘嘻!異乎哉!此非吾所謂道也。
昔者神農氏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正與為正,樂治與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今周見殷之僻亂也,而遽為之正與治,上謀而行貨,阻丘而保威也。
割牲而盟以為信,因四内與共頭以明行,揚夢以說衆,殺伐以要利,以此紹殷,是以亂易暴也。
吾聞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亂世,不為苟在。
今天下闇,周德衰矣。
與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
’二子北行,至首陽之下而餓焉。
”《史記&bull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餓死于首陽山。
” [3] 祝穆《事文類聚》引殷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
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财,或願騎鶴上升。
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欲兼三者。
” [4] 阿力士多德(前384—前322):今譯為亞裡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
[5] 巢父:傳說中堯時之高士,因築巢而居,故稱巢父。
許由:傳說中堯時之高士,隐于箕山。
《莊子&bull逍遙遊》:“堯讓天下于許由。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猶代子,吾将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
吾将為賓乎?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皇甫谧《高士傳》:“堯讓天下于許由。
……由于是遁耕于中嶽,颍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輕天下色。
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颍水濱。
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
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
’巢父曰:‘子若處髙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遊,欲聞求其名譽。
污吾犢!’牽犢上流飲之。
” [6] ㄓ:注音符号,對應漢語拼音zhi。
[7] 《大風歌》全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8] 《史記&bull留侯世家》:“(漢)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争功不決,未得行封。
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将,往往相與坐沙中偶語。
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
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以遍封。
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 [9] 原筆記此處即為省略号,當是漏記當時的講述。
[10] 三十四年:指民國三十四年,即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