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逸民傳論

關燈
操如生于漢之高祖時,就是韓信、蕭何之流;漢高祖能用人、漢獻帝本身衰弱,而國勢微弱,欲振亦不可。

    總之,大有為之君,舉逸民而天下歸心。

     《史記&bull留侯世家》記,漢高祖為帝後,其手下大将沙中偶語。

    [8](非良好現象,出力叩頭是我們的,而享福者是他。

    )漢高祖見之,問張良,良曰給以官位,又曰先封雍齒為侯。

    雍齒,高祖最不喜者,封之,别人雲,安心了。

    此亦心理學。

    本文中所言“斯固所謂舉逸人則天下歸心者乎”,方法很近似此。

     “志士懷仁”,志士懷念皇帝之仁,不可造反。

     皇帝與逸民相互利用,皇帝利用逸民使天下歸心,逸民利用皇帝裝門面。

    競争、互助,古人不講此二點,隻講利用、互相利用。

    (有錢者與做官者彼此利用。

    )在上位者,利用隐士而使人覺其仁心;在下位之隐士,利用皇帝以表其高節。

     意識,有時自怪自己之思想會突如其來。

    其實此意識是早已有了,不過以前不清楚,如種子經過日光、雨露而生枝長葉,經過了此因緣,而種子發生——長葉、開花、結果。

     自己求知,自己愛好。

    此二點,互為因果。

     餘近來常談《阿Q正傳》,二十餘歲時即看到魯迅欲揭示中國民族之傳統上的毛病:麻木、不認真、糊塗……《阿Q正傳》但挑這些,如大夫之割瘡,實是大夫之慈悲。

    否則,雖有皮包着,裡面就爛了,甚至于傳布全身。

     中國究竟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中國有國粹否?第一,應分清國粹與非國粹(國渣),不論從曆史上看來(看事情)、哲學上看來(看道理)或文學上看來,覺得中國多少年來之……[9]餘自謂有感覺而無思想。

    近來,思想似乎有進步,尤其三十四年[10]起,要發掘中國的舊東西,要看看什麼是國粹、國渣,應留的或應抛的……講《逸民傳論》,覺得有話可說,然究非搞思想之人,而苦于腦子沒有條理。

    思想與語言,由思想變成語言,中間需經過一番周折。

    (餘作散文及翻譯皆學魯迅,翻譯用直譯,保存原來之音節。

    nogo,即不行、搞不通之意。

    餘譯此句非常高興。

    餘欲将莎士比亞[Shakespeare]之戲劇翻成曲子。

    《大笑》陽曆年後發表于《益世報》“君子一言”。

    )把思想翻譯成語言,真不容易。

    對講功課,餘自謂:(一)預備不充分,(二)思想不成熟,現正在用功期間,心中萬馬奔騰,不是想人生、人世,就是想自己,觀察、欣賞、分析……總覺得以前不成,一年講得比一年好些。

    有一分心盡一分心,有一分力盡一分力,然隻盡于此,沒法子。

    今年便覺得去年所講的不成,蓋思想不成熟,永遠由此一點往前轉,而不能固定于一點,故也不能安生。

     傳統、遺傳真可怕,好的、壞的都承襲了。

    沒有一個祖先不希望其子孫強業勝祖,子孫應發揮祖上之美點,而抛其毛病。

    天下之法律,沒有推之四海而皆準——不變的。

    孔子是聖人,孟子推為“聖人之時者也”(《孟子&bull萬章下》)。

    (或罵孔子投機主義,搖身而變。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時義”,在這兒是合适,如夏葛而冬裘。

     發現什麼是國粹、非國粹,是以“時”為标準。

    吾人生于大時代,已非閉關自守,人為夷狄、我為上種之時……現在,五大強國之一……這些金字招牌,不必提了,看外國人如何對我們!把我們還看成人嗎?如果不想把國家送給别人,唯有自強。

     所謂國粹者,适合于此大時代之生存條件者即國粹。

    此豈非武斷?是的,雖武斷,然非如此不可。

     善惡、道德、仁義、是非……現在談不到。

    反正餓了得吃飯,無飯吃得想法找飯吃;不找,就得餓死。

    我們不是不講是非、道德……但現在非講道德、仁義之時,餓了找飯吃要緊。

    如日本來侵略,或抗戰,或投降、叩頭、滅亡,用不到講是非、善惡。

    《禮記&bull禮運&bull大同》篇所言:“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詩之道理、境界……真的過那種生活是詩的生活,但成嗎?不可不高處着眼、低處着手,先承認了事實,然後一步步走近理想,但必須有理想。

     祖先為我們留下道理,是要其子孫本此哲學而生活,不是使其本此而滅亡。

    所以,改革哲理是我們之責任……(今人坐汽車、住大樓、吃西餐……這些吃、住、行都改了,而哲理不肯改。

    ) 逸民,唯中國有之,中國隐士清高,清高的是什麼?隐士,如繡花枕頭、象牙飯桶,裝樣子。

     本篇結尾曰: 肅宗亦禮鄭均而徵高鳳,以成其節。

    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不顧,多失其中行焉。

    蓋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