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逸民傳論
關燈
小
中
大
,那隻是狂妄無知。
意志修而驕富貴,還需内守充實,真有本事,有仗恃,然後才能瞧不起人。
隻是瞧不起人或求人憐,皆不可。
次段: “士之蘊藉義憤甚矣”,“蘊藉”,五臣注:寬和貌。
李善注:寬博有餘。
二說俱不通。
蘊藉,含也。
含蓄,懷、抱。
“義憤”,恨也,不平也。
“蘊藉義憤”,即懷恨、抱不平。
“是時裂冠毀冕”,“裂冠毀冕”,欲避世也。
冠冕,象征,非寫實。
“蓋不可勝數”,“蓋”,推原其故之辭。
“弋者何篡焉”,“弋者”,射人也,“篡”,取也。
巢父、許由[5],太平時代之隐士。
如以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太平時代之隐士,消極的就是藏拙;還有一種積極的,是嫉妒——不合作。
此種心理最不好,若不嫉妒而至羨慕,往往成為谄媚。
遇到比我們高的人(物質、精神),既不谄媚也不嫉妒,即中庸之道。
然談何容易!太平時代之隐士,不見得是真高真潔。
亂世之隐士,一為避患,此是消極的,避敵人之患且敵人占據不能長久;一為義憤,此是積極的。
藏拙與避患是無為,嫉妒與義憤是不平。
“光武側席幽人”,“側”,猶特也。
“側席”,特席(特席與聯席相對)。
中國上古之時進屋就脫鞋,所以“跪”很平常。
“側席幽人”,為幽人特設一席,待之有禮,尊重之也。
“側席”,動詞。
“光武側席幽人”,五臣注:“光武側席是憂幽人不至矣。
”《禮記》雲:“有憂者,側席而坐。
”(《曲禮上》)禮,不看成印版規矩,而看成有生命之藝術。
先王之禮,皆合人情。
“有憂者,側席而坐”,既不打擾人,人亦不擾我,井水不犯河水。
“旌帛蒲車之所徵贲”,李善注:“言招士或旌以帛也。
”五臣注:“招賢之表識(識,ㄓ[6],記号也)。
帛,束帛。
蒲車,招隐之車也。
徵,求。
贲,飾也。
”“旌”有二義:(一)旌旗(n),(二)旌表(v)。
《詩經&bull幹旄》招賢士也,旄亦旌之類。
“帛”,招賢之聘禮。
“蒲車”,五臣謂招隐之車也,非,應從李善注。
蒲車,蒲輪之車也。
“贲”,卦名,贲者文明之象(文,文章,明光彩。
其實文章就是光彩。
彣、彰互訓)。
“徵”,承蒲車,“贲”,承旌帛,此句二主語、二述語,即旌帛之所贲,蒲車之所徵。
“所”下之字必為動詞。
“誰”、“孰”、“何”,有時亦用于動詞之前。
如“誰欺”、“孰與”、“何知”,《論語&bull顔淵》:“君孰與足?”“所見者何?” “相望于岩中矣”,“相望”,不斷也。
“……至而不能屈”,“不能屈”,不能曲以臣節。
“群方鹹遂”,“方”:(一)方向,(二)類。
“群方”,各處也。
或從二講,群方,各類。
“遂”,順也,安生。
“斯固所謂舉逸人則天下歸心者乎”,“逸人”,五臣本作“逸民”,是。
孔子所謂“舉逸民”是積極的。
(“遺民”,遺,剩下之意,前朝遺民,改朝換帝而後之民曰遺民。
“逸民”,逸,逃掉之意,漏網之魚曰逸。
唯逸民是好的意思。
)皇帝用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每一個人都要為君主國家負責,但結果成了君令臣死,不敢不死,暴戾之君亦稱之為聖明之君。
若不為君為國效勞,而隐于遠山之中,此頗似一逃債者。
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而隐士亦逃債,此之謂逸民。
孔子之所謂“逸民”,言其有本事有能耐而不肯做事,此時皇帝“舉逸民則天下歸心”。
何故?逸民想逃脫,而皇帝以禮徵之,非令其一露本事,但不是命令,不是強迫,而是請求。
天下人見此情況,則覺其君真乃聖明之君,人隻要有本事,不愁無官可做。
逸民想逃尚逃不了,可見皇帝之聖明。
在舊日專制時代,皇帝最怕人造反,消滅之方有數種,如秦始皇之愚民、漢高祖殺戮功臣,乃消極之辦法、糊塗之辦法。
故一個暴君摧殘其臣民,不思其幸福。
等其臣民被摧殘至最後程度,就是他從皇座上倒颠下來之時,不及其身,便在子孫。
故秦二世而亡,乃天理使然,亦是罪有應得。
漢高祖殺功臣,晚年“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7]——都殺了,哪有猛士?故漢曆代受外之壓迫也。
沒本事之人,樂得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有本事之人,一是不能安然無事,二是不平,唯恐天下一日無事,閑不住,待不起,此時最好給以很好之報酬、十足之面子,使其做一件合适之事。
(大臣篡位,不也是給其事做了?參活句,不參死句。
)在上者用人,需有用人之本事;在下者為人所用,此亦需有能耐。
用人需能支配人。
曹
意志修而驕富貴,還需内守充實,真有本事,有仗恃,然後才能瞧不起人。
隻是瞧不起人或求人憐,皆不可。
次段: “士之蘊藉義憤甚矣”,“蘊藉”,五臣注:寬和貌。
李善注:寬博有餘。
二說俱不通。
蘊藉,含也。
含蓄,懷、抱。
“義憤”,恨也,不平也。
“蘊藉義憤”,即懷恨、抱不平。
“是時裂冠毀冕”,“裂冠毀冕”,欲避世也。
冠冕,象征,非寫實。
“蓋不可勝數”,“蓋”,推原其故之辭。
“弋者何篡焉”,“弋者”,射人也,“篡”,取也。
巢父、許由[5],太平時代之隐士。
如以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太平時代之隐士,消極的就是藏拙;還有一種積極的,是嫉妒——不合作。
此種心理最不好,若不嫉妒而至羨慕,往往成為谄媚。
遇到比我們高的人(物質、精神),既不谄媚也不嫉妒,即中庸之道。
然談何容易!太平時代之隐士,不見得是真高真潔。
亂世之隐士,一為避患,此是消極的,避敵人之患且敵人占據不能長久;一為義憤,此是積極的。
藏拙與避患是無為,嫉妒與義憤是不平。
“光武側席幽人”,“側”,猶特也。
“側席”,特席(特席與聯席相對)。
中國上古之時進屋就脫鞋,所以“跪”很平常。
“側席幽人”,為幽人特設一席,待之有禮,尊重之也。
“側席”,動詞。
“光武側席幽人”,五臣注:“光武側席是憂幽人不至矣。
”《禮記》雲:“有憂者,側席而坐。
”(《曲禮上》)禮,不看成印版規矩,而看成有生命之藝術。
先王之禮,皆合人情。
“有憂者,側席而坐”,既不打擾人,人亦不擾我,井水不犯河水。
“旌帛蒲車之所徵贲”,李善注:“言招士或旌以帛也。
”五臣注:“招賢之表識(識,ㄓ[6],記号也)。
帛,束帛。
蒲車,招隐之車也。
徵,求。
贲,飾也。
”“旌”有二義:(一)旌旗(n),(二)旌表(v)。
《詩經&bull幹旄》招賢士也,旄亦旌之類。
“帛”,招賢之聘禮。
“蒲車”,五臣謂招隐之車也,非,應從李善注。
蒲車,蒲輪之車也。
“贲”,卦名,贲者文明之象(文,文章,明光彩。
其實文章就是光彩。
彣、彰互訓)。
“徵”,承蒲車,“贲”,承旌帛,此句二主語、二述語,即旌帛之所贲,蒲車之所徵。
“所”下之字必為動詞。
“誰”、“孰”、“何”,有時亦用于動詞之前。
如“誰欺”、“孰與”、“何知”,《論語&bull顔淵》:“君孰與足?”“所見者何?” “相望于岩中矣”,“相望”,不斷也。
“……至而不能屈”,“不能屈”,不能曲以臣節。
“群方鹹遂”,“方”:(一)方向,(二)類。
“群方”,各處也。
或從二講,群方,各類。
“遂”,順也,安生。
“斯固所謂舉逸人則天下歸心者乎”,“逸人”,五臣本作“逸民”,是。
孔子所謂“舉逸民”是積極的。
(“遺民”,遺,剩下之意,前朝遺民,改朝換帝而後之民曰遺民。
“逸民”,逸,逃掉之意,漏網之魚曰逸。
唯逸民是好的意思。
)皇帝用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每一個人都要為君主國家負責,但結果成了君令臣死,不敢不死,暴戾之君亦稱之為聖明之君。
若不為君為國效勞,而隐于遠山之中,此頗似一逃債者。
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而隐士亦逃債,此之謂逸民。
孔子之所謂“逸民”,言其有本事有能耐而不肯做事,此時皇帝“舉逸民則天下歸心”。
何故?逸民想逃脫,而皇帝以禮徵之,非令其一露本事,但不是命令,不是強迫,而是請求。
天下人見此情況,則覺其君真乃聖明之君,人隻要有本事,不愁無官可做。
逸民想逃尚逃不了,可見皇帝之聖明。
在舊日專制時代,皇帝最怕人造反,消滅之方有數種,如秦始皇之愚民、漢高祖殺戮功臣,乃消極之辦法、糊塗之辦法。
故一個暴君摧殘其臣民,不思其幸福。
等其臣民被摧殘至最後程度,就是他從皇座上倒颠下來之時,不及其身,便在子孫。
故秦二世而亡,乃天理使然,亦是罪有應得。
漢高祖殺功臣,晚年“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7]——都殺了,哪有猛士?故漢曆代受外之壓迫也。
沒本事之人,樂得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有本事之人,一是不能安然無事,二是不平,唯恐天下一日無事,閑不住,待不起,此時最好給以很好之報酬、十足之面子,使其做一件合适之事。
(大臣篡位,不也是給其事做了?參活句,不參死句。
)在上者用人,需有用人之本事;在下者為人所用,此亦需有能耐。
用人需能支配人。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