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逸民傳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三代。
“風流彌繁”,“風流”,猶言流風、風氣,與文采風流之意不同,與風流蘊藉亦不同。
文采風流、風流蘊藉,指人之品性。
“長往之軌未殊”,“長往”,一去不回。
“而感緻之數匪一”,“感緻”,有感于中而緻如此。
“緻”,使也。
“數”,方式也。
五臣注:“自茲以降,謂許由、伯夷以下也。
風流,謂隐居之流也。
……不殊,言隐逸同也。
感緻匪一,謂以下事。
” 接下文章一連六個“或……”,有層次先後,不僅求字句整齊,音節高亢。
不僅文章美,亦有思想: (一)“或隐居以求其志。
”“志”,意志,本意志而做事不易,往往因受環境人事之影響而打折扣,“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劉琨《寄贈别駕盧谌》)。
兩個朋友在一起,必須此一人為彼一人之奴隸,或自覺或不自覺。
人連自由意志都沒有(人沒有完全、沒有自由),兩人需彼此将就,始可過兩人以上之生活。
要團結須服從,此豈非為他人之奴隸?人在黨中如運輪然,沒有個人之意志。
有感覺、有思想之人感到人生之艱難,以淵明之沖淡尚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陶淵明《自祭文》)一個天才或一個有思想、有感覺之人,不願受羁勒,要求有個人自由,求意志完全,如此便不能處世或為人,故“隐居以求其志”,愛求怎樣求怎樣。
中國人不是舒服是麻木,西洋人說話如針刺: 你死,死以後我還詛咒你,我連死都死不起,有這些孩子…… 在法律上、道德上,都不允許自殺。
人有時死都死不起。
(二)“或迴避以全其道。
”“道”,“道”言行;“志”言心,在心為志。
“道之将行也與?命也。
”(《論語&bull憲問》)此句“或迴避以全其道”與上句“或隐居以求其志”,無甚大區别。
(三)“或靜己以鎮其躁。
”人若無火性便苟安,不求上進,萎靡不振。
“靜己以鎮其躁”,可真正做一點事,要去火性留血氣。
範蔚宗之言,或是消極的,謂如此可以不在社會上奔走也。
不論消極地為善或積極地為我,總要“靜己以鎮其躁”。
(四)“或去危以圖其安。
”此就利害言。
(五)“或垢俗以動其槩。
”李善注:“或垢穢時俗以動其槩,槩,猶操也。
”操,節操、操守、操行、操持。
五臣注:“垢,穢也。
槩,節槩也。
” (六)“或疵物以激其清。
”“疵”,罵;“激”,激發。
“白眼看他世上人”(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辭《漁父》),即“疵物以激其清”。
“垢俗”即老子所謂之混俗也,外圓而内方。
“疵物以激其清”,根本就不改也。
傳說一國有狂泉,隻有一人未喝而未瘋。
然一群瘋子說他是瘋子,無法,此人也喝了。
看事情最難窺見全圓。
“凝視人生,窺見全圓”(廚川白村語)。
如此思想可透徹,思想才不至偏激。
“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五臣本無“觀”字。
“甘心”,至死不悔。
“憔悴江海之上”,“憔悴”,生活甚艱。
“亦雲介性所至而已”,“介性”,五臣注:“耿介之性。
”因光明堅固,故不能改變。
然或有他義:介,古通“個”,此或誤。
(猶如汩與汨,古抄書易錯。
)如:一介之使=一個之使;一介不取、一介不與=一個不取、一個不與。
前言“長往之軌未殊”,此雲“介性所至而已”,“長往之軌”與“介性所至”以圖示: “适使矯易去就”,“适”,五臣注:“向也。
”嚮、向通。
方向、方嚮,此就空間上言;就時間上說,亦通,皆言過去。
嚮者、向者、昔者、古者,古者最長;昔者較古者短;嚮者,三天前亦可謂之嚮,很古則不可。
“适”,方才、剛(過去)。
“适見之不知何往”,亦是過去式。
“矯易”,改變。
“則不能相為矣”,幹不了。
“彼雖硁硁有類沽名者”,“硁硁”,不變通。
五臣注:“堅勁貌。
”即今俗言“死心眼兒”。
阿力士多德(Aristotle)[4]對亞曆山大(Alexander)言:“我還不至于無聊得非說你的壞話而沒有話說。
”此亦硁硁之言也。
“自緻寰區之外”,“緻”(vt,及物動詞);至(vi,不及物動詞),弄到、擺到。
“寰區之外”,世外。
“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異”(v,動詞),不同。
“夫”(that),那個。
“志意修則驕富貴”,“志意修”,意志堅強。
學道之人心非狠不可,否則意志不堅便被世俗所誘。
作文做事,亦皆如此。
若隻狠了心,瞧不起人,而己一無所能
“風流彌繁”,“風流”,猶言流風、風氣,與文采風流之意不同,與風流蘊藉亦不同。
文采風流、風流蘊藉,指人之品性。
“長往之軌未殊”,“長往”,一去不回。
“而感緻之數匪一”,“感緻”,有感于中而緻如此。
“緻”,使也。
“數”,方式也。
五臣注:“自茲以降,謂許由、伯夷以下也。
風流,謂隐居之流也。
……不殊,言隐逸同也。
感緻匪一,謂以下事。
” 接下文章一連六個“或……”,有層次先後,不僅求字句整齊,音節高亢。
不僅文章美,亦有思想: (一)“或隐居以求其志。
”“志”,意志,本意志而做事不易,往往因受環境人事之影響而打折扣,“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劉琨《寄贈别駕盧谌》)。
兩個朋友在一起,必須此一人為彼一人之奴隸,或自覺或不自覺。
人連自由意志都沒有(人沒有完全、沒有自由),兩人需彼此将就,始可過兩人以上之生活。
要團結須服從,此豈非為他人之奴隸?人在黨中如運輪然,沒有個人之意志。
有感覺、有思想之人感到人生之艱難,以淵明之沖淡尚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陶淵明《自祭文》)一個天才或一個有思想、有感覺之人,不願受羁勒,要求有個人自由,求意志完全,如此便不能處世或為人,故“隐居以求其志”,愛求怎樣求怎樣。
中國人不是舒服是麻木,西洋人說話如針刺: 你死,死以後我還詛咒你,我連死都死不起,有這些孩子…… 在法律上、道德上,都不允許自殺。
人有時死都死不起。
(二)“或迴避以全其道。
”“道”,“道”言行;“志”言心,在心為志。
“道之将行也與?命也。
”(《論語&bull憲問》)此句“或迴避以全其道”與上句“或隐居以求其志”,無甚大區别。
(三)“或靜己以鎮其躁。
”人若無火性便苟安,不求上進,萎靡不振。
“靜己以鎮其躁”,可真正做一點事,要去火性留血氣。
範蔚宗之言,或是消極的,謂如此可以不在社會上奔走也。
不論消極地為善或積極地為我,總要“靜己以鎮其躁”。
(四)“或去危以圖其安。
”此就利害言。
(五)“或垢俗以動其槩。
”李善注:“或垢穢時俗以動其槩,槩,猶操也。
”操,節操、操守、操行、操持。
五臣注:“垢,穢也。
槩,節槩也。
” (六)“或疵物以激其清。
”“疵”,罵;“激”,激發。
“白眼看他世上人”(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辭《漁父》),即“疵物以激其清”。
“垢俗”即老子所謂之混俗也,外圓而内方。
“疵物以激其清”,根本就不改也。
傳說一國有狂泉,隻有一人未喝而未瘋。
然一群瘋子說他是瘋子,無法,此人也喝了。
看事情最難窺見全圓。
“凝視人生,窺見全圓”(廚川白村語)。
如此思想可透徹,思想才不至偏激。
“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五臣本無“觀”字。
“甘心”,至死不悔。
“憔悴江海之上”,“憔悴”,生活甚艱。
“亦雲介性所至而已”,“介性”,五臣注:“耿介之性。
”因光明堅固,故不能改變。
然或有他義:介,古通“個”,此或誤。
(猶如汩與汨,古抄書易錯。
)如:一介之使=一個之使;一介不取、一介不與=一個不取、一個不與。
前言“長往之軌未殊”,此雲“介性所至而已”,“長往之軌”與“介性所至”以圖示: “适使矯易去就”,“适”,五臣注:“向也。
”嚮、向通。
方向、方嚮,此就空間上言;就時間上說,亦通,皆言過去。
嚮者、向者、昔者、古者,古者最長;昔者較古者短;嚮者,三天前亦可謂之嚮,很古則不可。
“适”,方才、剛(過去)。
“适見之不知何往”,亦是過去式。
“矯易”,改變。
“則不能相為矣”,幹不了。
“彼雖硁硁有類沽名者”,“硁硁”,不變通。
五臣注:“堅勁貌。
”即今俗言“死心眼兒”。
阿力士多德(Aristotle)[4]對亞曆山大(Alexander)言:“我還不至于無聊得非說你的壞話而沒有話說。
”此亦硁硁之言也。
“自緻寰區之外”,“緻”(vt,及物動詞);至(vi,不及物動詞),弄到、擺到。
“寰區之外”,世外。
“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異”(v,動詞),不同。
“夫”(that),那個。
“志意修則驕富貴”,“志意修”,意志堅強。
學道之人心非狠不可,否則意志不堅便被世俗所誘。
作文做事,亦皆如此。
若隻狠了心,瞧不起人,而己一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