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逸民傳論

關燈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

    ”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是以堯稱則天,而不屈陽之高;武盡美矣,終全孤竹之絜。

    自茲以降,風流彌繁,長往之軌未殊,而感緻之數匪一。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槩,或疵物以激其清。

    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雲介性所至而已。

    故蒙恥之賓,屢黜不去其國;蹈海之節,千乘莫移其情。

    适使矯易去就,則不能相為矣。

    彼雖硁硁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嚣埃之中,自緻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也。

     漢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蘊藉義憤甚矣。

    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

    揚雄曰:“鴻飛冥冥,弋人何篡焉。

    ”言其違患之遠也。

    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徵贲,相望于岩中矣。

    若薛方、逄萌聘而不肯至,嚴光、周黨、王霸至而不能屈。

    群方鹹遂,志士懷仁,斯固所謂舉逸人則天下歸心者乎?肅宗亦禮鄭均而徵高鳳,以成其節。

    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而不顧,多失其中行焉。

    蓋錄其絕塵不及,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文選》卷第五十“史論下”載範晔[1]《逸民傳論》。

     避世,西洋隐士與中國隐士在此點上相同。

    既曰避世,當然是個人的。

    唯西洋之避世是宗教的,故要為人類做一點事;中國的避世是無所為的,且狂妄自傲、自以為高。

    西洋之隐士是吃苦的;中國之隐士是享福的,林間月下,看花飲酒。

    而伯夷、叔齊餓死首陽,不食周食,也頗有宗教的精神;[2]清之逸民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此種遺老誰也願意作。

    [3] 隐士是避世的,是個人主義,以《易》所稱“遯之時義大矣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論。

    王侯者,一國之主,領袖元首,人民應從其令。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bull小雅&bull北山》)人民既為其臣,便應侍奉王者。

    我們有時沒有個人之人格,個人不能成立,國家令我們死戰不敢偷生存。

    古之國家以王侯、帝為代表,故效死而不去,此愛國也。

    忠、孝并列,夫孝,天之經、地之義,孝與忠既并列,且忠亦是天之經、地之義也,故古有雲“求忠臣于孝子門”,可見忠孝一體,君親一體。

    上古之人是如此看、如此想、如此說。

    一個人若不事王侯,往消極上說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也”(《戰國策&bull齊策&bull趙威後問齊使》)。

    古代聖明之君主往往降禮而推崇隐逸之臣,何故?此王侯之政策。

    王、帝尊隐者,皆天下太平之時。

    若在幹戈之際,天下擾擾,兵荒馬亂之時不及推崇隐者,因乃用人之際也。

    “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

    ”(元雜劇《賺蒯通》)甯可我負人,勿人負我。

    太平之時,不要臣下做人才,而須做奴才。

    一般奴才,在用人之際是奴才。

    奴才,無本事者也,隻會花言巧語以悅人。

    太平時,人前有幾個奴才很舒服,而有人才在前未必舒服;有事時,人才必定與之辯理反駁,若不聽則拂袖而去。

    由此可知,古之皇帝都喜歡奴才而殺人才。

    一般庸主昏君是喜歡奴才的,暈天黑地,什麼也不明白。

    亡國之君手下皆有幾個奴才,此亡國之由也。

    然一般大有為之君,也殺了功臣,縱不見得喜奴才,然殺功臣自然是不喜人才了。

    當國家太平之際,為君者隻希望為臣者舞蹈揚塵,山呼萬歲,此亦是望其做奴才也。

    隐士雖不服從,然絕不反對;雖未為之做事,然亦未壞事,故推重隐士也。

    清入關後,希望明人為之做事,不然,做遺老去可也。

    八年淪陷,日人對中國亦如此。

    有名氣者出來為之做事是一等人,如王克敏、王蔭堂,在日人眼中,王克敏曾為國民政府代表,王蔭堂以前亦是國民政府之人。

    第二,未替日人做事,然老實待着。

    第三是殺無赦(地下工作者)。

     首段: “遯之時義大矣哉”,“遯”、“遁”通,即避世也。

    “時義”,《易經》上常連用成一名詞,“時義”仿佛夏葛而冬裘。

    孰對孰不對?孰好孰劣?這很難說。

    然好壞有客觀條件,有時間性,今之所謂“合時宜”與“時義”意近,義者,時之宜也。

    天下無一定不變之道理。

    商鞅之法,統一中國。

    商鞅之法是第一個改變上古政策的,上古統民講仁義,商鞅講功利。

    湯武變揖讓為征伐,商鞅變仁義為功利,皆有其“時義”在也。

    遯,并不好,然在某一時,有其好處在。

     “高尚其事”,“尚”,“上”通。

     “自茲以降”,“茲”,指上古三代而言。

    許由指上古,伯夷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