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晉紀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史臣曰: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值魏太祖創基之初,籌畫軍國,嘉謀屢中,遂服輿轸,驅馳三世。
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行任數以禦物,而知人善采拔。
故賢愚鹹懷,小大畢力,爾乃取鄧艾于農隙,引州泰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
故能西禽孟達,東舉公孫淵,内夷曹爽,外襲王陵,神略獨斷,征伐四克。
維禦群後,大權在己。
屢拒諸葛亮節制之兵,而東支吳人輔車之勢。
世宗承基,太祖繼業,軍旅屢動,邊鄙無虧,于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
玄豐亂内,欽誕寇外,潛謀雖密,而在幾必兆。
淮浦再擾,而許洛不震,鹹黜異圖,用融前烈。
然後推毂鐘鄧,長驅庸蜀,三關電掃,劉禅入臣,天符人事,于是信矣。
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名器崇于周公,權制嚴于伊尹。
至于世祖,遂享皇極。
正位居體,重言慎法,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
故民詠惟新,四海悅勸矣。
聿修祖宗之志,思輯戰國之苦,腹心不同,公卿異議,而獨納羊祜之策,以從善為衆。
故至于鹹甯之末,遂排群議而杖王杜之決,汎舟三峽,介馬桂陽,役不二時,江湘來同。
夷吳蜀之壘垣,通二方之險塞,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于八荒。
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
牛馬被野,餘糧栖畝,行旅草舍,外闾不閉。
民相遇者如親,其匮乏者,取資于道路,故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民樂其生,百代之一時也。
武皇既崩,山陵未幹,楊駿被誅,母後廢黜,朝士舊臣,夷滅者數十族。
尋以二公楚王之變,宗子無維城之助,而阏伯實沈之郤歲構;師尹無具瞻之貴,而颠墜戮辱之禍日有。
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謠,民不見德,惟亂是聞,朝為伊周,夕為桀跖,善惡陷于成敗,毀譽脅于勢利。
于是輕薄幹紀之士,役奸智以投之,如夜蟲之赴火。
内外混淆,庶官失才,名實反錯,天網解紐。
國政疊移于亂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嶽無鈞石之鎮,關門無結草之固。
李辰石冰,傾之于荊揚,劉淵王彌,撓之于青冀,二十餘年而河洛為墟。
戎羯稱制,二帝失尊,山陵無所。
何哉?樹立失權,讬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
夫作法于治,其弊猶亂;作法于亂,誰能救之?故于時天下非暫弱也,軍旅非無素也。
彼劉淵者,離石之将兵都尉;王彌者,青州之散吏也。
蓋皆弓馬之士,驅走之人,凡庸之才,非有吳先主諸葛孔明之能也。
新起之寇,烏合之衆,非吳蜀之敵也。
脫耒為兵,裂裳為旗,非戰國之器也。
自下逆上,非鄰國之勢也。
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群羊,舉二都如拾遺芥。
将相侯王,連頭受戮,乞為奴仆而猶不獲。
後嫔妃主,虜辱于戎卒,豈不哀哉!夫天下,大器也;群生,重畜也。
愛惡相攻,利害相奪,其勢常也;若積水于防,燎火于原,未嘗暫靜也。
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勢動者不可以争競擾,古先哲王,知其然也。
是以扞其大患而不有其功,禦其大災而不屍其利。
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謂浚己以生也。
是以感而應之,悅而歸之,如晨風之鬱北林,龍魚之趣淵澤也。
順乎天而享其運,應乎人而和其義,然後設禮文以治之,斷刑罰以威之,謹好惡以示之,審禍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笃慈愛以固之,故衆知向方,皆樂其生而哀其死,悅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笃于家闾,邪僻銷于胸懷。
故其民有見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義,又況可奮臂大呼,聚之以幹紀作亂之事乎?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理節則不亂,膠結則不遷。
是以昔之有天下者,所以長久也。
夫豈無僻主,賴道德典刑以維持之也。
故延陵季子聽樂以知諸侯存亡之數,短長之期者,蓋民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
昔周之興也,後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顯,文武之功,起于後稷。
故其詩曰:“思文後稷,克配彼天。
”又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又曰:“實穎實粟,即有邰家室。
”至于公劉遭狄人之亂,去邰之豳,身服厥勞。
故其詩曰:“乃裹餱糧,于橐于囊。
”“陟則在巘,複降在原,以處其民。
”以至于太王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故其詩曰:“來朝走馬,帥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民從而思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故從之如
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行任數以禦物,而知人善采拔。
故賢愚鹹懷,小大畢力,爾乃取鄧艾于農隙,引州泰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
故能西禽孟達,東舉公孫淵,内夷曹爽,外襲王陵,神略獨斷,征伐四克。
維禦群後,大權在己。
屢拒諸葛亮節制之兵,而東支吳人輔車之勢。
世宗承基,太祖繼業,軍旅屢動,邊鄙無虧,于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
玄豐亂内,欽誕寇外,潛謀雖密,而在幾必兆。
淮浦再擾,而許洛不震,鹹黜異圖,用融前烈。
然後推毂鐘鄧,長驅庸蜀,三關電掃,劉禅入臣,天符人事,于是信矣。
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名器崇于周公,權制嚴于伊尹。
至于世祖,遂享皇極。
正位居體,重言慎法,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
故民詠惟新,四海悅勸矣。
聿修祖宗之志,思輯戰國之苦,腹心不同,公卿異議,而獨納羊祜之策,以從善為衆。
故至于鹹甯之末,遂排群議而杖王杜之決,汎舟三峽,介馬桂陽,役不二時,江湘來同。
夷吳蜀之壘垣,通二方之險塞,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于八荒。
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
牛馬被野,餘糧栖畝,行旅草舍,外闾不閉。
民相遇者如親,其匮乏者,取資于道路,故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民樂其生,百代之一時也。
武皇既崩,山陵未幹,楊駿被誅,母後廢黜,朝士舊臣,夷滅者數十族。
尋以二公楚王之變,宗子無維城之助,而阏伯實沈之郤歲構;師尹無具瞻之貴,而颠墜戮辱之禍日有。
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謠,民不見德,惟亂是聞,朝為伊周,夕為桀跖,善惡陷于成敗,毀譽脅于勢利。
于是輕薄幹紀之士,役奸智以投之,如夜蟲之赴火。
内外混淆,庶官失才,名實反錯,天網解紐。
國政疊移于亂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嶽無鈞石之鎮,關門無結草之固。
李辰石冰,傾之于荊揚,劉淵王彌,撓之于青冀,二十餘年而河洛為墟。
戎羯稱制,二帝失尊,山陵無所。
何哉?樹立失權,讬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
夫作法于治,其弊猶亂;作法于亂,誰能救之?故于時天下非暫弱也,軍旅非無素也。
彼劉淵者,離石之将兵都尉;王彌者,青州之散吏也。
蓋皆弓馬之士,驅走之人,凡庸之才,非有吳先主諸葛孔明之能也。
新起之寇,烏合之衆,非吳蜀之敵也。
脫耒為兵,裂裳為旗,非戰國之器也。
自下逆上,非鄰國之勢也。
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群羊,舉二都如拾遺芥。
将相侯王,連頭受戮,乞為奴仆而猶不獲。
後嫔妃主,虜辱于戎卒,豈不哀哉!夫天下,大器也;群生,重畜也。
愛惡相攻,利害相奪,其勢常也;若積水于防,燎火于原,未嘗暫靜也。
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勢動者不可以争競擾,古先哲王,知其然也。
是以扞其大患而不有其功,禦其大災而不屍其利。
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謂浚己以生也。
是以感而應之,悅而歸之,如晨風之鬱北林,龍魚之趣淵澤也。
順乎天而享其運,應乎人而和其義,然後設禮文以治之,斷刑罰以威之,謹好惡以示之,審禍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笃慈愛以固之,故衆知向方,皆樂其生而哀其死,悅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笃于家闾,邪僻銷于胸懷。
故其民有見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義,又況可奮臂大呼,聚之以幹紀作亂之事乎?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理節則不亂,膠結則不遷。
是以昔之有天下者,所以長久也。
夫豈無僻主,賴道德典刑以維持之也。
故延陵季子聽樂以知諸侯存亡之數,短長之期者,蓋民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
昔周之興也,後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顯,文武之功,起于後稷。
故其詩曰:“思文後稷,克配彼天。
”又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又曰:“實穎實粟,即有邰家室。
”至于公劉遭狄人之亂,去邰之豳,身服厥勞。
故其詩曰:“乃裹餱糧,于橐于囊。
”“陟則在巘,複降在原,以處其民。
”以至于太王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故其詩曰:“來朝走馬,帥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民從而思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故從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