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與陳伯之書
關燈
小
中
大
雲垂,千斤之力。
而此四句無“然後”、“是故”等句首語詞,好。
無句首語詞,亦無句終語詞,此因前面之文太纏綿——“何其壯也……又何劣也……”、“不假仆一二談也”,纏綿,故此凝練。
纏綿如水,凝練如山,山水交流,始成好風景。
纏綿之中以伸見長,伸,應有盡有;凝練之處以縮見長,縮,應無盡無。
“立功立事……不假仆一二談也”,伸;“朱鲔涉血于友于……而勳重于當世”,縮,似乎仿佛應有下文,但沒有,鐵案如此,兩言而絕耳。
“不遠而複”,用《易經》“不遠複,無祗悔”(《複》)。
複,回歸正路也。
“不遠而複”,五臣注:“謂迷者,不遠而能回,是不迷也。
” “先典攸高”,“典”,書也;“攸”,所也。
“往哲是與”,就人而言;“先典攸高”,就書而言。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屈法”,用法不嚴。
“吞舟是漏”,“吞舟”,大魚。
五臣注:“謂法網之疏,漏于吞舟之魚也。
” (一)“夫迷塗知返……先典攸高”,就前賢古迹而言之; (二)“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就武帝人言之; (三)“将軍松柏不翦……亦何可言”,就伯之言之。
此三層真結實,從“朱鲔涉血于友于”至“亦何可言”,以“悠悠爾心,亦何可言”縮,兩句話就完了,老虎又打死了,無下文。
但還怕不結實,又追下去。
第三段: “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二句,言文臣(功臣)。
“佩紫懷黃”,“紫”,紫绶也;“黃”,黃金印。
“乘轺建節,奉疆埸之任”二句,言武将(名将)。
“乘轺建節”,“轺”,使車;“節”,旌旗。
“将軍獨靦顔借命”,“借命”,猶言偷生也、苟活也。
“驅馳氈裘之長”,為外國君主出力。
長,[5]。
本段“今功臣名将”直至“甯不哀哉”,幾乎成了濫調。
文從生硬到成熟,簡直到華麗,此種文已是成熟、華麗。
陳伯之,反複小人也,看理不真,用情不專。
此種人非反複不可,隻看利害不看理,利害有變化,理是天經地義,不可變的。
辯護,人總是用語言、文字為自己辯護,但不知用事實來辯護,真可憐。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bull公冶長》)事實勝雄辯,在中國永遠是雄辯勝事實。
(《世界日報》之副刊尚佳。
[6]) 一人唱高調,他所說的話就是盾,以金碧輝煌的話來耀人,金字招牌,其貨物一無可取,說話成了工具而非表現。
表現,語言、行為皆可表現,現在人語言、文字成了擋箭牌,是工具,并非表現也。
越是糊塗人,越狡猾,“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論語&bull陽貨》)有許多人在社會上總想用欺詐手段取得其欲望,久之,人皆知道,也就要失敗了。
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北虜僭盜中原,多曆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況僞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
方當系頸蠻邸,懸首藁街。
而将軍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此段喻身在北朝之害。
“慕容超”,燕人;“姚泓”,秦人。
宋高祖劉裕[7](南北朝)雄才大略,北伐成功,雖南渡幾乎回不來,雖無賴出身,不識字,然是英雄。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霜露”,天地;“異類”,外國人。
“多曆年所”,多曆年數。
“況僞昏狡”,“”,嬖。
“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況僞昏狡,自相夷戮”,此語又活起來了,可送給今日戰敗之日本。
但不希望日本再活,再活起來,人便活不了。
“方當系頸蠻邸,懸首藁街”,“蠻邸”、“藁街”,外國人在中國之住處;“懸首”,枭首。
“燕巢于飛幕之上”,“飛幕”,五臣注:謂軍幕也。
(不結實,呆不久。
) “不亦惑乎”,“惑”,不明白,渾,糊塗。
前段既曉以在南朝之利,此段複喻以在北朝之害。
第四段: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趙将,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此段無典,完全是修辭,美如散文詩。
(一鄉下婦女欲跳井自殺,盛妝,天有雨,打傘而去。
婦女愛美之心理成了習慣。
“暮春三月”一段正如此故事。
陳伯之連字都不認識,用得着寫此等文章嗎?) 六朝人寫景之文、寫景之詩,有後人不及處,因其有一立腳點——永遠是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絕不會忽遠忽近,遠近由作者所站之處說也: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寫文章應注重些小之處。
“感平生于疇日”,“疇日”,往日、昔日。
“撫弦登陴,豈不怆悢”,“弦”,弓弦;“陴”,女牆(城垛口);“怆悢”,悲恨之意。
而此四句無“然後”、“是故”等句首語詞,好。
無句首語詞,亦無句終語詞,此因前面之文太纏綿——“何其壯也……又何劣也……”、“不假仆一二談也”,纏綿,故此凝練。
纏綿如水,凝練如山,山水交流,始成好風景。
纏綿之中以伸見長,伸,應有盡有;凝練之處以縮見長,縮,應無盡無。
“立功立事……不假仆一二談也”,伸;“朱鲔涉血于友于……而勳重于當世”,縮,似乎仿佛應有下文,但沒有,鐵案如此,兩言而絕耳。
“不遠而複”,用《易經》“不遠複,無祗悔”(《複》)。
複,回歸正路也。
“不遠而複”,五臣注:“謂迷者,不遠而能回,是不迷也。
” “先典攸高”,“典”,書也;“攸”,所也。
“往哲是與”,就人而言;“先典攸高”,就書而言。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屈法”,用法不嚴。
“吞舟是漏”,“吞舟”,大魚。
五臣注:“謂法網之疏,漏于吞舟之魚也。
” (一)“夫迷塗知返……先典攸高”,就前賢古迹而言之; (二)“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就武帝人言之; (三)“将軍松柏不翦……亦何可言”,就伯之言之。
此三層真結實,從“朱鲔涉血于友于”至“亦何可言”,以“悠悠爾心,亦何可言”縮,兩句話就完了,老虎又打死了,無下文。
但還怕不結實,又追下去。
第三段: “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二句,言文臣(功臣)。
“佩紫懷黃”,“紫”,紫绶也;“黃”,黃金印。
“乘轺建節,奉疆埸之任”二句,言武将(名将)。
“乘轺建節”,“轺”,使車;“節”,旌旗。
“将軍獨靦顔借命”,“借命”,猶言偷生也、苟活也。
“驅馳氈裘之長”,為外國君主出力。
長,[5]。
本段“今功臣名将”直至“甯不哀哉”,幾乎成了濫調。
文從生硬到成熟,簡直到華麗,此種文已是成熟、華麗。
陳伯之,反複小人也,看理不真,用情不專。
此種人非反複不可,隻看利害不看理,利害有變化,理是天經地義,不可變的。
辯護,人總是用語言、文字為自己辯護,但不知用事實來辯護,真可憐。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bull公冶長》)事實勝雄辯,在中國永遠是雄辯勝事實。
(《世界日報》之副刊尚佳。
[6]) 一人唱高調,他所說的話就是盾,以金碧輝煌的話來耀人,金字招牌,其貨物一無可取,說話成了工具而非表現。
表現,語言、行為皆可表現,現在人語言、文字成了擋箭牌,是工具,并非表現也。
越是糊塗人,越狡猾,“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論語&bull陽貨》)有許多人在社會上總想用欺詐手段取得其欲望,久之,人皆知道,也就要失敗了。
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北虜僭盜中原,多曆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況僞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
方當系頸蠻邸,懸首藁街。
而将軍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此段喻身在北朝之害。
“慕容超”,燕人;“姚泓”,秦人。
宋高祖劉裕[7](南北朝)雄才大略,北伐成功,雖南渡幾乎回不來,雖無賴出身,不識字,然是英雄。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霜露”,天地;“異類”,外國人。
“多曆年所”,多曆年數。
“況僞昏狡”,“”,嬖。
“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況僞昏狡,自相夷戮”,此語又活起來了,可送給今日戰敗之日本。
但不希望日本再活,再活起來,人便活不了。
“方當系頸蠻邸,懸首藁街”,“蠻邸”、“藁街”,外國人在中國之住處;“懸首”,枭首。
“燕巢于飛幕之上”,“飛幕”,五臣注:謂軍幕也。
(不結實,呆不久。
) “不亦惑乎”,“惑”,不明白,渾,糊塗。
前段既曉以在南朝之利,此段複喻以在北朝之害。
第四段: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趙将,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此段無典,完全是修辭,美如散文詩。
(一鄉下婦女欲跳井自殺,盛妝,天有雨,打傘而去。
婦女愛美之心理成了習慣。
“暮春三月”一段正如此故事。
陳伯之連字都不認識,用得着寫此等文章嗎?) 六朝人寫景之文、寫景之詩,有後人不及處,因其有一立腳點——永遠是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絕不會忽遠忽近,遠近由作者所站之處說也: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寫文章應注重些小之處。
“感平生于疇日”,“疇日”,往日、昔日。
“撫弦登陴,豈不怆悢”,“弦”,弓弦;“陴”,女牆(城垛口);“怆悢”,悲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