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與陳伯之書

關燈
文字就是習慣,須與其發生關系,并沒有死法子。

    如說“無聊”,不說“有聊”;說“左近”,不說“右近”。

     “棄燕雀之小志”,背齊;“慕鴻鹄之高翔”,歸梁。

     “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因機變化”亦言其背齊歸梁;“明主”,指梁武帝。

     “立功立事,開國稱孤”,“事”,五臣注:“事,職也。

    ”“孤”,王侯之稱。

     “擁旄萬裡”,“旄”,旗之類,旗上有旄故謂之旄。

     “一旦為奔亡之虜”,“奔亡”,逃亡也。

    “虜”,《史記》《漢書》稱匈奴為虜,後成罵人語。

     “聞鳴镝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鳴镝”,響箭也;“穹廬”,帳篷。

     “又何劣也”,對“何其壯也”而言。

     “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作文之道。

    “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毂,擁旄萬裡”,如“弓開如滿月”,而“何其壯也”即“箭去似流星”。

     此篇文章雖有名,然沒有什麼,求言中之物沒有什麼。

    感覺與思想,不必新,真的就行。

    有許多感覺在中國文章中還沒有說出來。

    韓退之之文大帽子砍人,此種文摧殘生機。

    讀文應讀感覺銳敏之文,此可長生機,可為作文之助。

    (簡文帝感覺銳敏。

    ) 丘遲對于文字之使用技巧甚為成熟。

    但成熟易成濫調,如作八股文即說:“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

    ”[4]寫文章無調子不可,成濫調亦不可。

    丘遲之信頗有麻醉性,調子好。

     欣賞文章時不必用理智,然而欣賞時失掉了理智是麻醉。

    了解誠然需要理智,然不要成為幹枯的、硬性的穿鑿附會。

     第二段: “尋君去就之際”,“尋”,推求。

     “直以不能内審諸己”,“審”,詳、想。

     “沉迷猖獗”,瘋子。

    “沉迷”,糊塗;“猖獗”,胡來。

    丘遲之文有層次。

    如首段先言“立功立事,開國稱孤……何其壯也”,而“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又何劣也”一轉。

    “沉迷猖獗”,沉迷者可以不猖獗,而猖獗者無不沉迷,有層次,有因果。

     “聖朝赦罪責功”,“責”,與“斥”有不同。

    責,求。

     “安反側于萬物”,“反側”,不安也。

     中國文字上、言語上常用之技術,乃俗所言“您早知道了”。

    凡所稱引皆自知也,故丘遲文中言:“将軍所知,不假仆一二談也……”“假”,借也。

     打老虎要打死,但一杠子打死也沒勁,“武松打虎”才有勁: 那個大蟲又饑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裡撺将下來。

    ……武松見大蟲撲來,隻一閃,閃在大蟲背後。

    那大蟲背後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來。

    武松隻一躲,躲在一邊。

    大蟲見掀他不着,吼一聲,卻似半天裡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

    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隻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

    ……那大蟲又剪不着,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将回來,武松見那大蟲複翻身回來,雙手輪起梢棒,盡平生氣力,隻一棒,從半空劈将下來。

    ……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梢棒折做兩截,隻拿得一半在手裡。

    那大蟲咆哮,性發起來,翻身又隻一撲,撲将來。

    武松又隻一跳,卻退了十步遠。

    那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肐地揪住,一按按将下來。

    那隻大蟲急要掙紮,早沒了氣力。

    被武松盡氣力納定,那裡肯放半點兒松寬。

    武松把隻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裡隻顧亂踢。

    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扒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

    武松把那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

    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

    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隻顧打。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

    那武松盡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藝,半歇兒把大蟲打做一塊,卻似躺着一個錦布袋。

    (《水浒傳》第二十三回)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bull盡心下》),然後可以說出。

    有人喂貓,貓一叫,梁上耗子掉下來。

    作文應如此,應有敲山震虎之力,“為題所縛”不成。

    貓玩耗子(貓鬥耗子,殘忍),應注意此一類之“小事”,對哲理、文學、做人有助。

     “朱鲔涉血于友于,張繡剚刃于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涉”、“喋”同。

    “友于”,“友于兄弟”(《論語&bull為政》),友于即兄弟。

    此四句,語法關系如下: 此四句,一、三連,二、四連。

    此誠然是小手法,然有小手腕即應學。

    文論班上講文學最高之理想,文選班上咬文嚼字乃起手之功夫。

    着眼不得不高,在文論;着手不得不低,在文選,“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bull蜀志&bull先主傳》裴松之注)。

     “朱鲔涉血于友于,張繡剚刃于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突來之筆,幹脆。

    《文賦》之多用語詞“其”、“也”、“然”、“而”,華麗、結實、漂亮、生動,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