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與陳伯之書
關燈
小
中
大
遲頓首。
陳将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将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鹄以高翔。
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毂,擁旄萬裡,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镝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聖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側于萬物,将軍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談也。
朱鲔涉血于友于,張繡剚刃于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況将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于當世。
夫迷塗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複,先典攸高。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台未傾,愛妾尚在。
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乘轺建節,奉疆埸之任,并刑馬作誓,傳之子孫。
将軍獨靦顔借命,驅馳氈裘之長,甯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北虜僭盜中原,多曆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況僞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
方當系頸蠻邸,懸首藁街。
而将軍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将,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
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惟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
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丘遲頓首。
《昭明文選》卷第四十三“書下”載丘遲[1]《與陳伯之書》。
丘遲,蕭梁時人,武帝蕭衍時人也。
蕭氏父子如曹氏父子,皆有文學天才。
曹魏時文壇上之中心是曹氏父子,同樣,梁時文學中心是蕭氏父子。
武帝有子:(一)昭明太子,(二)簡文帝,(三)元帝。
曹植是秀才,作酸文而已,無能幹。
蕭氏父子差不多都成了秀才。
昭明早死;簡文帝最可憐,為侯景所逼死;梁元帝雖為父兄報侯景之仇,然北朝兵進來,将其擄去。
陳伯之,南朝人,降北魏。
梁武帝令丘遲與之書。
此篇文章好,然文風一變。
文,上古至兩漢而一變:兩漢之文厚重,渾厚樸實(有人說典雅,不然);至三國與晉而一變:清剛,三國時偏于剛,晉時偏于清;至六朝而一變:華麗,特别是南朝。
究其原因: (一)用典。
此派至庾信而集大成,庾乃六朝最後一大文學家。
餘最不喜其文,爛熟爛熟。
老杜雲:“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詠懷古迹》其一)老杜詩蕭瑟有勁,庾之文實無此勁。
老杜又雲:“清新庾開府。
”(《春日憶李白》)庾信或有清新。
(二)抒情。
此與南渡有關,南方人情感纏綿。
(三)寫景。
此亦因江南山水明秀,故寫出之文秀麗。
北方水深土厚,生長在黃沙大風中,固有蒼蒼茫茫之氣。
故地理與文學亦有莫大之關系焉。
六朝之文學發展至齊梁,已至成熟之期,由丘遲《與陳伯之書》即可見出。
然到成熟之期,即到了爛熟、腐敗、滅亡之時了。
莫從高古論風雅,體制何曾有故常。
寂寞心情誰會得,齊梁中晚待平章。
(沈尹默《題兒島氏所作〈中國文學史〉》) 《杏花春雨江南》描繪的景色,正是《與陳伯之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一派雨後春光明媚的江南景緻。
沈尹默[2]有《秋明集》,上卷詩,下卷詞。
日人兒島氏[3]著有《中國文學史》,輾轉托人為題辭。
沈高興,作詩八首,論詩詞曲,此其一。
沈尹默之思想情感與守舊者不同。
黃侃在文學方面,主張古雅高遠,故尹默詩首句即駁之。
“體制”者,文章之作法也。
“寂寞心情”出自元遺山論詩絕句“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詩三十首》其二十),“遺音”者,餘韻也。
非是寂寞心不能有遺音,但并非說寂寞心沒有感情(寂寞,不是心如槁木死灰也)。
“中晚”,中唐、晚唐也。
“待平章”,待重新估價、批評。
有關《與陳伯之書》之本事背景,五臣有注: 梁平南将軍陳伯之,初仕齊,齊東昏侯遣伯之将兵拒梁武。
伯之知勢屈,乃降梁。
至是又以衆歸北魏,故(丘)遲與此書以喻之。
“遲與此書以喻之”,“喻之”,使其明白也。
東昏侯,齊最後一帝。
陳伯之,《梁書》有傳,此信即見其本傳中。
陳小時無賴,目不識丁,以戰争勇武,官封侯爵。
得遲書,率兵八千又歸梁,梁武帝仍用之。
其子虎牙未歸,為魏所殺。
首段: “不世出之才”,世上不常出之才也。
“才為世出”,亦是此意。
出世與世出不同。
陳将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将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鹄以高翔。
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毂,擁旄萬裡,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镝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聖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側于萬物,将軍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談也。
朱鲔涉血于友于,張繡剚刃于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況将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于當世。
夫迷塗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複,先典攸高。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台未傾,愛妾尚在。
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乘轺建節,奉疆埸之任,并刑馬作誓,傳之子孫。
将軍獨靦顔借命,驅馳氈裘之長,甯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北虜僭盜中原,多曆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況僞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
方當系頸蠻邸,懸首藁街。
而将軍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将,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
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惟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
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丘遲頓首。
《昭明文選》卷第四十三“書下”載丘遲[1]《與陳伯之書》。
丘遲,蕭梁時人,武帝蕭衍時人也。
蕭氏父子如曹氏父子,皆有文學天才。
曹魏時文壇上之中心是曹氏父子,同樣,梁時文學中心是蕭氏父子。
武帝有子:(一)昭明太子,(二)簡文帝,(三)元帝。
曹植是秀才,作酸文而已,無能幹。
蕭氏父子差不多都成了秀才。
昭明早死;簡文帝最可憐,為侯景所逼死;梁元帝雖為父兄報侯景之仇,然北朝兵進來,将其擄去。
陳伯之,南朝人,降北魏。
梁武帝令丘遲與之書。
此篇文章好,然文風一變。
文,上古至兩漢而一變:兩漢之文厚重,渾厚樸實(有人說典雅,不然);至三國與晉而一變:清剛,三國時偏于剛,晉時偏于清;至六朝而一變:華麗,特别是南朝。
究其原因: (一)用典。
此派至庾信而集大成,庾乃六朝最後一大文學家。
餘最不喜其文,爛熟爛熟。
老杜雲:“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詠懷古迹》其一)老杜詩蕭瑟有勁,庾之文實無此勁。
老杜又雲:“清新庾開府。
”(《春日憶李白》)庾信或有清新。
(二)抒情。
此與南渡有關,南方人情感纏綿。
(三)寫景。
此亦因江南山水明秀,故寫出之文秀麗。
北方水深土厚,生長在黃沙大風中,固有蒼蒼茫茫之氣。
故地理與文學亦有莫大之關系焉。
六朝之文學發展至齊梁,已至成熟之期,由丘遲《與陳伯之書》即可見出。
然到成熟之期,即到了爛熟、腐敗、滅亡之時了。
莫從高古論風雅,體制何曾有故常。
寂寞心情誰會得,齊梁中晚待平章。
(沈尹默《題兒島氏所作〈中國文學史〉》) 《杏花春雨江南》描繪的景色,正是《與陳伯之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
一派雨後春光明媚的江南景緻。
沈尹默[2]有《秋明集》,上卷詩,下卷詞。
日人兒島氏[3]著有《中國文學史》,輾轉托人為題辭。
沈高興,作詩八首,論詩詞曲,此其一。
沈尹默之思想情感與守舊者不同。
黃侃在文學方面,主張古雅高遠,故尹默詩首句即駁之。
“體制”者,文章之作法也。
“寂寞心情”出自元遺山論詩絕句“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論詩三十首》其二十),“遺音”者,餘韻也。
非是寂寞心不能有遺音,但并非說寂寞心沒有感情(寂寞,不是心如槁木死灰也)。
“中晚”,中唐、晚唐也。
“待平章”,待重新估價、批評。
有關《與陳伯之書》之本事背景,五臣有注: 梁平南将軍陳伯之,初仕齊,齊東昏侯遣伯之将兵拒梁武。
伯之知勢屈,乃降梁。
至是又以衆歸北魏,故(丘)遲與此書以喻之。
“遲與此書以喻之”,“喻之”,使其明白也。
東昏侯,齊最後一帝。
陳伯之,《梁書》有傳,此信即見其本傳中。
陳小時無賴,目不識丁,以戰争勇武,官封侯爵。
得遲書,率兵八千又歸梁,梁武帝仍用之。
其子虎牙未歸,為魏所殺。
首段: “不世出之才”,世上不常出之才也。
“才為世出”,亦是此意。
出世與世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