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論盛孝章書

關燈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内知識,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當複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緻,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歎。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裡,乃當以招絕足也。唯公匡複漢室,宗社将絕,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嚮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将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複有雲者,欲公崇笃斯義也。因表不悉。

    《昭明文選》卷第四十一“書上”載孔融《論盛孝章書》[1]。

    “此子不得永年矣”,“不得”下五臣本有“複”字。

    “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吾祖不當複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此言孝章必當救。“談士”,文人也。五臣注:“孝章好士,故天下談文史之士皆依傍孝章,以發揚美聲。”“吾祖”,孔子。“朱穆所以絕交”,朱穆作《絕交論》。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稱歎”,以駁時論,以堅曹公之志。

    “嚮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嚮使”,“嚮”亦作“向”,往昔。向,本義“方向”。

    “不知足”,已足而不滿足(壞);“知不足”,自知不足(好)。

    寫人、事、物,最好以一字形容之、區别之,沒有兩個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動物,不但貓與狗有區别,即貓與貓、狗與狗也有區别。)

    “其”與“豈”。韓退之《馬說》“其真無馬耶”之“其”,表語氣,懷疑,大概是無馬,近于無馬,并非真無馬也。若“豈真無馬耶”之“豈”,非無馬,有馬。

    “其知”,所有格,“知”音智。“其人”指示形容詞。

    “其”有時做句子主角,然必用于附屬之句子中。“其來也”,無此種話。隻用“來矣”便可,實無法便寫其名可矣。“我見其來矣”,可以。

    “彼”,瞧不起之詞。如《論語》:“彼哉!彼哉!”(《憲問》)

    學問、事業,沒有不勞而獲的,這是真理。

    餘讀任何書皆是文學。立志學文,需養成此習慣。

    天地間無不成文。讀《史記》《漢書》《國語》《國策》《莊子》《左傳》,自然好,但能受用否?讀《古文觀止》總覺得很好笑。但,死店須讓活人開,看如何讀法。《水浒》,白話,易講易了解,以助同學欣賞。

    ***

    [1] 孔融(153—208):東漢末年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建安七子”之首。因曾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有《孔北海集》。盛孝章:漢末名士,深為孫策所忌。孔融與盛孝章友善,憂其不能免禍,故修此書于曹操,以求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