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報孫會宗書
關燈
小
中
大
聖經》浪子還家、農人撒種等;如釋迦牟尼《百喻經》百段小故事,其實即故事集。
《孟子》最能說理,但善于講故事,如日攘其雞……幽默、諷刺。
《莊子》講玄學,書中故事最多。
故不要輕視寫小故事——可含哲理之意義,借小故事而使人了解,收效更大。
寫日記,不必如流水賬,寫下書上之一段,是劄記,與書仍是爾為爾、我為我。
在日記上,将心之所感、心之所想寫出一段道理來。
思想究竟有成熟否,是很大之問題。
如釋迦牟尼說教,早年與晚年即不同,故思想是進步的、改變的。
記載小事固然瑣碎,然看如何寫。
若不會寫,一國之興亡寫出來也毫無意義;若寫得好,寫羊狗打架也可以。
寫得好,感動人,但不是說“教訓”。
中國之文,“教訓氣”、“說明氣”太重了,如小泉八雲即舉了故事,并未說出道理來,看之而感歎。
行文簡單那就是美。
行文簡單,用字斟酌,寫此種材料,寫出來就是永久的人性,讀後受啟發。
(由小的描寫而得靈感。
) 楊恽《報孫會宗書》,“書”是文體,伸縮性極大。
因文分抒情、記事、說理。
文學上之分類隻是講之方便、學之省事,并非一刀兩斷截然為二之事。
抒情之文,特别偏于美文,如魏文帝《答繁欽書》,然亦有說理之成分。
作文可以說理、抒情、記事三種皆有,但隻是一種也成。
如韓退之之文皆是說理的。
《報孫會宗書》是三者兼有。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
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說理,說得太好,人情即如此。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抒情。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時;“烹羊炮羔,鬥酒自勞”——吃;“家本秦也,能為秦聲”——說自己;“婦趙女也,雅善鼓琴”——說其妻;“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嗚嗚”——說周圍。
寫得熱鬧而清楚。
對于記事之文章應注意:寫記事之文,觀察不得不精細,感覺不得不銳敏。
如此,可以養成思想之正确。
觀察時須精細,粗枝大葉、馬馬虎虎下斷語而欲成功不可能,猶如法官判案,人證、贓證不全,雖據法理條文而下斷語,亦不正确。
正确之思想,是自然而然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求而自至。
在說理、叙事、抒情之後,文曰:“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
”“淫”、“荒”,過度(書呆子曰書淫),荒與淫意同。
《尚書》:“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五子之歌》)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提出“人情”二字。
既是情,或發洩,或壓抑,在浪漫之詩人、文人主張發洩。
魯迅先生亦說青年應當敢說敢笑。
——宗教主張壓抑,儒家既不取發洩,亦不取壓抑,在二者之間取以節制,禮之“興”即如此。
禮乃所以節情也。
(魯迅不滿意儒家之處,“都不可以不革,亦不可以太革”。
諷刺語也。
) “此賈豎之事”,“賈豎”,下等人。
“賈”,商人;“豎”,下等人。
(豎子,奴豎,皆罵人之詞。
) “下流之人”,《紅樓夢》賈環即下流人。
人不能力争上遊,隻好甘居下流。
人往高處長,水往低處流,人力争上遊而不可、而不得,于是甘居下流,自暴自棄矣。
“不寒而慄”,心懷恐懼。
五臣注:“不寒而懷戰慄,言懼也。
” “雖雅知恽者”,“雅知”,猶言深知、甚知也。
“猶随風而靡”,“靡”,披靡,倒也。
“董生不雲乎……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仆哉”,教訓氣太重,無感動人之力。
此段盛氣,并非氣盛,盛氣淩人。
文章末段——“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
……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無多談。
”“西河”,西河即河東、山西,借指孫會宗之故鄉。
“文侯”,魏文侯。
“禀然”,嚴肅。
“節概”,知當為與不當為之别。
“安定”,在今甘肅西部。
“旃”,“之焉”的合聲。
此結尾,近于謾罵,不好,不可為法,不可為訓。
(魯迅先生一寫文章就罵人,他罵人是沒辦法,身有病,脾氣與病互為因果。
)楊恽一肚子牢騷不平,一觸即發,故罵起來了。
*** [1] 楊恽(?—前54):字子幼,華陰(今屬陝西)人。
宣帝時曾任左曹,因揭發霍禹謀反,封平通侯,遷中郎将。
後被太仆戴長樂告發“以主上為戲,語近悖逆”,免為庶人。
其後,楊恽家居治産,以财為欣慰。
友人安定太守孫會宗以書相谏戒,楊恽複以《報孫會宗書》。
[2] :注音符号,對應漢語拼音zhǐ。
[3] :為注音符号,對應漢語拼音dǐ。
[4] 廚川白村(1880—1923):日本文藝評論家,著有《近代文學十講》《出了象牙之塔》《苦悶的象征》等著作。
《孟子》最能說理,但善于講故事,如日攘其雞……幽默、諷刺。
《莊子》講玄學,書中故事最多。
故不要輕視寫小故事——可含哲理之意義,借小故事而使人了解,收效更大。
寫日記,不必如流水賬,寫下書上之一段,是劄記,與書仍是爾為爾、我為我。
在日記上,将心之所感、心之所想寫出一段道理來。
思想究竟有成熟否,是很大之問題。
如釋迦牟尼說教,早年與晚年即不同,故思想是進步的、改變的。
記載小事固然瑣碎,然看如何寫。
若不會寫,一國之興亡寫出來也毫無意義;若寫得好,寫羊狗打架也可以。
寫得好,感動人,但不是說“教訓”。
中國之文,“教訓氣”、“說明氣”太重了,如小泉八雲即舉了故事,并未說出道理來,看之而感歎。
行文簡單那就是美。
行文簡單,用字斟酌,寫此種材料,寫出來就是永久的人性,讀後受啟發。
(由小的描寫而得靈感。
) 楊恽《報孫會宗書》,“書”是文體,伸縮性極大。
因文分抒情、記事、說理。
文學上之分類隻是講之方便、學之省事,并非一刀兩斷截然為二之事。
抒情之文,特别偏于美文,如魏文帝《答繁欽書》,然亦有說理之成分。
作文可以說理、抒情、記事三種皆有,但隻是一種也成。
如韓退之之文皆是說理的。
《報孫會宗書》是三者兼有。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
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說理,說得太好,人情即如此。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抒情。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時;“烹羊炮羔,鬥酒自勞”——吃;“家本秦也,能為秦聲”——說自己;“婦趙女也,雅善鼓琴”——說其妻;“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嗚嗚”——說周圍。
寫得熱鬧而清楚。
對于記事之文章應注意:寫記事之文,觀察不得不精細,感覺不得不銳敏。
如此,可以養成思想之正确。
觀察時須精細,粗枝大葉、馬馬虎虎下斷語而欲成功不可能,猶如法官判案,人證、贓證不全,雖據法理條文而下斷語,亦不正确。
正确之思想,是自然而然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求而自至。
在說理、叙事、抒情之後,文曰:“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
”“淫”、“荒”,過度(書呆子曰書淫),荒與淫意同。
《尚書》:“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五子之歌》)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提出“人情”二字。
既是情,或發洩,或壓抑,在浪漫之詩人、文人主張發洩。
魯迅先生亦說青年應當敢說敢笑。
——宗教主張壓抑,儒家既不取發洩,亦不取壓抑,在二者之間取以節制,禮之“興”即如此。
禮乃所以節情也。
(魯迅不滿意儒家之處,“都不可以不革,亦不可以太革”。
諷刺語也。
) “此賈豎之事”,“賈豎”,下等人。
“賈”,商人;“豎”,下等人。
(豎子,奴豎,皆罵人之詞。
) “下流之人”,《紅樓夢》賈環即下流人。
人不能力争上遊,隻好甘居下流。
人往高處長,水往低處流,人力争上遊而不可、而不得,于是甘居下流,自暴自棄矣。
“不寒而慄”,心懷恐懼。
五臣注:“不寒而懷戰慄,言懼也。
” “雖雅知恽者”,“雅知”,猶言深知、甚知也。
“猶随風而靡”,“靡”,披靡,倒也。
“董生不雲乎……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仆哉”,教訓氣太重,無感動人之力。
此段盛氣,并非氣盛,盛氣淩人。
文章末段——“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
……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無多談。
”“西河”,西河即河東、山西,借指孫會宗之故鄉。
“文侯”,魏文侯。
“禀然”,嚴肅。
“節概”,知當為與不當為之别。
“安定”,在今甘肅西部。
“旃”,“之焉”的合聲。
此結尾,近于謾罵,不好,不可為法,不可為訓。
(魯迅先生一寫文章就罵人,他罵人是沒辦法,身有病,脾氣與病互為因果。
)楊恽一肚子牢騷不平,一觸即發,故罵起來了。
*** [1] 楊恽(?—前54):字子幼,華陰(今屬陝西)人。
宣帝時曾任左曹,因揭發霍禹謀反,封平通侯,遷中郎将。
後被太仆戴長樂告發“以主上為戲,語近悖逆”,免為庶人。
其後,楊恽家居治産,以财為欣慰。
友人安定太守孫會宗以書相谏戒,楊恽複以《報孫會宗書》。
[2] :注音符号,對應漢語拼音zhǐ。
[3] :為注音符号,對應漢語拼音dǐ。
[4] 廚川白村(1880—1923):日本文藝評論家,著有《近代文學十講》《出了象牙之塔》《苦悶的象征》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