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報孫會宗書

關燈
其是中國聖人最了解人情。

    過年過節,吃喝玩樂最有趣、有意義。

    (4月1日愚人節,可見好玩,說謊亦人所愛好者。

    ) “田彼南山”,“田”,種也。

    “蕪穢不治”,“治”,音池。

    “落而為萁”,“萁”,豆稈。

    “田彼南山”是象征,一如陰陽八卦是象征(可謂代表),乾、坤。

    (太極圖亦自有其道理,但太穿鑿附會了就不成。

    )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

    種一頃豆,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數句中,“田彼南山”、“種一頃豆”——希望;“蕪穢不治”、“落而為萁”——現狀,失望的現實;“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此末二句是寫實,是絕望。

    楊恽做官之時有希望,希望官大,或為官出力。

    而今罷官在家,由失望而絕望。

    并非對生活絕望,而是對希望而絕望。

    但仍要求生,故“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須,要也,等也。

    ) 一個人要有希望,無希望則無生活之勇氣。

    但希望既多,失望也多,此也可以減少生活之勇氣。

    知足常樂,沒有希望故可以活下去。

    (餓也樂,孔夫子似乎人生有時也要餓死,餓也樂。

    阿Q之方法。

    ) 《文選》之中,不見得篇篇皆中國最優秀之文。

    然可以說是水平線上之文章。

    讀書求一了解、二記住、三得啟發——即得到一種靈感。

    了解是把我轉入書中;記住是把書裝入腦中,如此也還是爾為爾、我為我;必須人與書之精神打成一片,得一啟發。

    心中有生發,即所謂靈感也。

    得到靈感之後,如迷信所說神靈附體,書上之精神與我們之精神成為一個。

     教書不是把先生之思想給學生,而是使學生自己去想。

    如一瞎子,我們不是把所見所看說給他聽,而是怎樣使瞎子睜開眼來看。

     小泉八雲(L.Hearn),其母希臘人,新聞記者。

    在日本住得很久,後于大學教英文,入日籍,娶日本妻子,從妻姓,曰小泉八雲,于日本之功勞甚大,尤其在文學上,如廚川白村[4]等皆其弟子,溝通日本及西洋之文化。

    小泉八雲之思想陳舊落伍,然無關。

    小泉八雲說,速寫或者劄記(皆指創作,與記事不同。

    記事仿佛報告,此非文學創作),小事物之速寫中有心理的描寫、幽默的趣味。

     英國有詩人寫過一篇速寫,最好。

    故事寫一詩人看其貴族朋友,敲門時出來一女仆人(maidservant)——如中國所謂之丫頭差不多,并非老媽子——雖并不年輕,但不過三十。

    她有點兒可愛,但不知什麼地方,不能使人親近,就是詩人一萬年不來,她也不會想他。

    這篇文章主要寫丫頭之幹淨、整潔。

    她把詩人讓到客廳,一聲不言就走了。

    等主人不來,詩人就想寫詩,拿一墨水壺,沒拿住,掉了,掉在極昂貴的地毯上,于是各處按電鈴,慌極了。

    丫頭進來了,她知道了,扭頭就走了,冷冷靜靜地。

    她回頭拿來水與海綿,詩人往長椅子上一坐,看她做得非常仔細、有條理。

    眼看就幹淨了,恢複了原來的樣子,詩人想着給她多少錢。

    此時丫頭起來了,收拾了東西,笑着說:“先生,要喝一杯茶嗎?”真文雅。

    詩人覺得自己俗極了。

    之後不久,主人回來了,主客相見,詩人告訴主人灑墨水之經過,談談就走了,也未給女仆錢。

    這故事不但幽默,而且諷刺。

    人有時候覺得某人待我不錯,頭一天覺得好,第二天就覺得差點兒,一天天就淡了。

    英國一牧師布道講得好,極感動人,照例講完即募捐。

    (唐和尚說法後,亦要求布施。

    )一富翁在後面坐,極感動,說我捐一千。

    牧師捐完第一排,富翁想,何必一千,五百可矣。

    一排排捐下來,至富翁時捐五毛,但心想捐一毛就可以了。

    人就如此膚淺,沒出息。

    不揭開,人為萬物之靈;揭開,則顯得刻薄。

    此種諷刺之文章,易使人刻薄。

    在青年觀察應銳敏,思想感情應豐富,而存心不可不忠厚。

    牧師募捐之故事是真實的,但太刻薄。

    小泉八雲所舉之故事與此故事相仿佛,不過寫得好。

    此幽默與諷刺之不同處,幽默固然是諷刺,但更富于溫情。

     此種事每天都有,若寫出來,就是很好之文章,不是堆砌。

     記事之文,其中亦含有道理,雖然不見得必含有道理;說理之文中亦有記事。

    如《史記&bull項羽本紀》,太史公并未說項羽好、劉邦壞,但文裡行間口口聲聲項羽是英雄,劉邦是無賴。

    此種說理、批評比明說出來之力量還大。

    純粹的客觀是不可能的,寫時,是非、善惡、喜怒不寫出來不可以,人不是機器,不是尺量,認識人,是活的,是有靈性的,故純粹之客觀是不可能的。

    法國詩人之自然派、寫實派主張以科學之方法從事文學之創作,然于文字中仍可看出作者之傾向來。

    凡是記事中皆帶有說理,說理之文章不必有記事,然好的說理文章必有記事。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