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與魏文帝箋

關燈
時上亮下暗。

     “引内世女”,“内”,納,開門納之。

    (自進曰“入”。

    )“納”,《南史》皆作内。

     “厥狀甚美”,“厥”,其也。

    厥、其,一聲之轉,見母。

     “于是振袂徐進”,“振袂”,舉袖。

     “揚蛾微眺”一句,美,如散文詩。

     “然後修容飾妝,改曲變度”,“後”、“後”,古通用。

    《禮記&bull大學》:“身修而後家齊。

    ”“修容飾妝”,說容;“改曲變度”,說歌。

    “曲”,歌也;“度”,調子(1、2、3、4、5、6、7)。

     “激清角”,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

    角既不太發揚(響亮),亦不沉郁,故曰清角。

    (“角”,舌縮腳;“徵”,舌抵齒;“羽”,唇外取。

    ) 中國音樂發達得頗早,至唐朝而極盛——盛唐時非極富且貴之家不能養許多音樂者。

    盛唐時,日本西來,将唐之音樂傳入日本,當然也是皇族享受。

    據日人考察,唐之合奏有四十餘種,傳至日本隻有十餘種樂,但聽起來還夠偉大。

    如今,樂都失傳了。

    中國如破落戶、敗家子弟,家中有好的物品,既不能保護,更不能發展,讓它爛下去。

    其他事物可于書本上見到,唯音樂須口傳,經變亂向者伶工絕響,故逐漸失傳。

     “揚《白雪》”,《白雪》,古歌。

    宋玉《對楚王問》:“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下裡》《巴人》,俗曲也。

    ) “接孤聲”,“孤聲”,或是高音。

     “赴危節”,闆眼密時唱起來無誤,不亂。

     “于是商風振條”,“于是”,“是”,通“時”。

    毛詩“是”、“時”通用。

     “商風振條”,“商風”,秋風。

    “春鷹度吟”,“春鷹”,或應作“春莺”。

    “飛霧成霜”,清冷之極。

    “商風振條,春鷹度吟,飛霧成霜”,象征之詞,描寫舞、歌儀态。

     “氣應風律”,“風律”,猶言音律。

     “網羅《韶》《濩》,囊括鄭衛”,《韶》《濩》,湯樂(曲子),雅樂。

    “網羅《韶》《濩》”,包括《韶》《濩》之美。

    “鄭衛”,即鄭衛之音,俗曲。

    《論語&bull衛靈公》:“鄭聲淫。

    ”“囊括”、“網羅”,兼收并包。

     其他事物可于書本上見到,唯音樂須口傳。

    圖為清朝改琦《阆苑仙樂》。

     音樂太俗則不登大雅之堂,太雅則不為一般人所歡迎,真難!文學便是如此之難。

     “豈能上亂靈祇,下變庶物,漂悠風雲,橫厲無方,若斯也哉。

    ”“亂”,變也,感動也。

    “無方”,無比。

    “漂悠風雲”,變化無測。

    “橫厲”,厲害之意。

     “練色知聲”,“練色”,說跳舞;“知聲”,說歌。

     “納之閑房”,收入後宮。

     魏文帝是魏晉文學運動之中心,其與漢文學之不同——唯美派——為藝術而藝術。

    唯美派之感覺特别發達,注重感覺。

    佛家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覺包括前五種。

    凡注意感覺之作家,不論散文、韻文,皆屬唯美派。

    天地間之現象皆由耳目而入,故人之耳目特别發達,因此注重歌舞。

    此派文人寫歌舞之文多佳。

    白居易往好處說,可以說是唯美派詩人,可惜其集中之詩有簡直不是詩的,其好的詩都是描寫歌舞的。

    眼之所見好寫,耳之所聞則難。

    眼之所見是具體的,聲音比形象更神秘,聲音是實在之物而刹那即空,然聽起來的的确确有一“物”,因為抓不住、摸不着而偏偏要寫出來。

    聲音與形象之區别,不用物理學上之理由來解答,而用平常之感覺來寫,但聲音都實有而神秘。

     文帝之文真美,有層次。

     *** [1] 繁欽(?—218):魏晉建安時期文學家,字休伯,穎川(今河南禹州)人。

    善寫詩賦,長於書牍,代表作為《定情詩》。

     [2] 杜甫《丹青引贈曹将軍霸》:“将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青門。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

    ” [3] 曹叡(204—239):字元仲,曹丕長子,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之“三祖”。

     [4] 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朝梁政權建立者,谥稱武帝。

    蕭衍傾力佛學,長于經史,亦工詩文,有《梁武帝禦制集》。

     [5] 蕭綱(503—551):南朝梁文學家,字世缵,蕭衍第三子,谥稱簡文帝。

    有《梁簡文帝集》。

     [6] 蕭繹(508—554):南朝梁文學家,字世誠,自号金樓子,蕭衍第七子,谥稱元帝。

    著有《金樓子》。

     [7] 馮贽《雲仙雜記》卷九引《朝野佥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

    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

    及去其皮,還是驢耳。

    無德而朱紫,何以異是?’”麒麟楦,喻指虛有其表而無真才之人。

     [8] 《南史&bull謝靈運傳》謝靈運稱頌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

    ” [9] 佛羅伊德(1856—1939):今譯為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其精神分析的主要觀點包括心理結構觀點、人格結構觀點、動力觀點、心理性欲發展學說、防禦機制學說等方面。

     [10] 唐玄宗朝五臣奉诏重注《文選》,稱《五臣注文選》。

    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呂延祚所組織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

     [11] 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将軍長史孟府君傳》記載桓溫問孟嘉之語:“(溫)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

    ’” [12] 《莊子&bull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13] 伯希和(1878—1945):法國語言學家、漢學家,精于漢學研究,主編歐洲漢學雜志《通報》,著有《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元朝秘史》《馬可&bull波羅遊記注釋》《金帳汗國史劄記》等。

     [14] 書記:指擔任文字抄寫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