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與魏文帝箋
關燈
小
中
大
也就露出來了(《中國小說史略》有文字之美,序與跋特别好)。
餘亦喜魏晉文章,或因受魯迅先生影響。
若學魏晉文,能縮短成四字句固好;不能縮短,則須延長成八個字。
切記。
“左、史妠、謇”,善注及五臣注謂皆當時之樂人。
竊疑左、史當系人名;若“謇”與“名倡”對舉,“名倡”既系公名,則“謇”當亦非私稱也。
“謇”,口吃也(喫東西之喫,喫、吃今混用);、姐同。
言謇者,反語也。
“能識以來,耳目所見,佥曰詭異,未之聞也”,“識”:(一)認識、辨識;(二)志,記也,記憶、記錄,如《禮記》“禁之”、“識之”、“援筆志之”。
“耳目所見”,目能見,耳如何見?何不雲“耳目所及”?“見”,生于感,如聞見、看見、聽見、意見……因為感覺之中,見最切實。
身之所覺,耳之所聽……皆無如見之清楚。
聞而如見,故曰聞見。
見解,見屬于目,解屬于心,因見之結實故曰見解。
“竊惟聖體”以下,一篇總結。
“惟”,維,思也。
“兼愛好奇”,聰明人皆兼愛好奇,兼愛必定旁通。
五臣注:“兼愛,多所愛也。
”李善注不通。
“先白委曲”,“委曲”,聲情之曲折也,委曲詳盡。
“旋侍光塵”,“光塵”,猶言左右。
“寓目階庭”,“寓目”,參觀。
“階庭”指宮庭。
魏文帝有《答繁欽書》,《文選》未選,寫歌舞較繁欽之來書更佳: 披書歡笑,不能自勝。
奇才妙伎,何其善也。
頃守宮士孫世有女曰瑣,年始九歲,夢與神通,寤而悲吟,哀聲急切。
涉曆六載,至于十五。
近者督将具以狀聞。
是日戊午,祖于北園,博延衆賢,遂奏名倡;曲極數彈,歡情未逞。
白日西逝,清風赴闱,羅帏徒祛,玄燭方微。
乃令從官,引内世女。
須臾而至,厥狀甚美。
素顔玄發,皓齒丹唇。
詳而問之,雲善歌舞。
于是振袂徐進,揚蛾微眺,芳聲清激,逸足橫集。
衆倡騰遊,群賓失席。
然後修容飾妝,改曲變度,激清角,揚《白雪》,接孤聲,赴危節。
于是商風振條,春鷹度吟,飛霧成霜。
斯可謂聲協鐘石,氣應風律,網羅《韶》《濩》,囊括鄭衛者也。
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樹,清歌莫善于宋臈,豈能上亂靈祇,下變庶物,漂悠風雲,橫厲無方,若斯也哉!固非車子喉轉長吟所能逮也。
吾練色知聲,雅應此選,謹蔔良日,納之閑房。
“名者,實之賓也。
”(《莊子&bull逍遙遊》) 當然,我們應記準一物之名字,但有時太注意名字,而望文生義。
如古典,其特點在法度上是謹嚴,特别是文字之修辭。
而一般人都以為是堆砌難字、怪字。
如浪漫,是注重在顔色鮮明、聲音響亮……而一般人竟以為“浪漫”是可以胡寫,此皆注重“名”之病也。
“小品文”三字,為人頭痛者久矣,特别是正統派之文學家。
小品文者,散文也。
魏晉前之散文,是為議論思想而寫的,非為藝術而藝術。
如《史記》《國策》《左傳》,亦非散文,因其是為史而寫的。
魏文帝《答繁欽書》,純是為美而寫的。
文人寫史上之事,醜惡之事都美化了。
《水浒傳》寫殺人放火,而寫成了美。
鬼,并不美,然在大畫家畫出來之鬼,把鬼給美化了。
叫花子,在藝術家之筆下也變成美的了。
造化者,天地也,造物主也。
大藝術家之筆下,巧奪造化。
因為藝術家可以巧造許多事物出來。
一個文人之筆,不亞于上帝之手。
《水浒傳》之作者,在創作言,就是造物主。
天地間事物除去了美之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寫的?不美之事物,尚要寫成美,何況真的美? 所謂美,即真、美、善也。
中國堕落不長進,第一即因為沒有美的觀念。
試看古代之文、書、字、畫、建築,無一不美,無一不表現出古人之智慧。
然而如今堕落了,即因審美之觀念退化了。
現在之一般雅人,俗之入骨。
一肚子狼心狗肺、升官發财,而口中風花雪月、道德仁義,此是什麼雅人?哪号的雅人?真鄙吝惡劣! 養成審美觀念最重要。
《史記》《漢書》雖不是美文,然是“文”,即科學之書也,是很好的文章——有條理、有思想、清楚。
文章之輕重、長短、高下、先後,有條理地說出來就成。
這還不是說思想,隻是說“話”,寫出來就成了。
文章,并不是對不對的問題,隻是好不好的問題。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
(西諺) 額手相慶。
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這些都是成語,若用某一成語,就得是那個意思,不得更換一字,此是沒有辦法的。
有人文中寫鄉人說話: 趁人之難,劫人錢财,這是我們化養出來的軍隊幹出來的。
此既非文,亦非白,根本不是鄉人之口吻。
新八股,白話八股,怎麼寫出來的?怎麼說的?說“趁火打劫”不得了嗎?沒有見過一個大國國民、文化國之國民,使用其本國文字使用得如此糟的。
法人伯希和(Pelliot,漢學家)[13]在法國欲找一中國書記[14],考試時錄出書來,令其标點,沒有一個是對的,真令伯希和笑倒大牙。
“修辭立其誠。
”(《易傳&bull文言》)誠之為義,大矣哉!其一,須心誠;其二,寫出來的還須誠。
如魯迅《阿Q正傳》。
《答繁欽書》開卷“披書歡笑,不能自勝”,“勝”,任、堪,平聲(不勝愁、不勝悲)。
“頃守宮士孫世有女曰瑣”,“守宮”,職務也,小吏。
“夢與神通”,“通”、“感”通,交接之意(神附體)。
“涉曆六載”,“涉曆”,經過也。
“近者督将具以狀聞”,“具”,備也,詳細。
“聞”有二義:(一)自聞之,(二)使之聞。
“聞”,猶之“飲”(自飲、飲人)、“食”(自食、食人)。
“祖于北園”,“祖”,祭名。
古有祖道、祖餞(祖,祖道;餞,餞行)。
“遂奏名倡”,“倡”、“唱”同,猶“技”、“伎”同。
“歡情未逞”,“逞”,盡興。
“羅帏徒祛”,“徒祛”,應作“徒袪”(袪,袖),徒袪,褰去之意。
“玄燭方微”,“玄燭”,燭點
餘亦喜魏晉文章,或因受魯迅先生影響。
若學魏晉文,能縮短成四字句固好;不能縮短,則須延長成八個字。
切記。
“左、史妠、謇”,善注及五臣注謂皆當時之樂人。
竊疑左、史當系人名;若“謇”與“名倡”對舉,“名倡”既系公名,則“謇”當亦非私稱也。
“謇”,口吃也(喫東西之喫,喫、吃今混用);、姐同。
言謇者,反語也。
“能識以來,耳目所見,佥曰詭異,未之聞也”,“識”:(一)認識、辨識;(二)志,記也,記憶、記錄,如《禮記》“禁之”、“識之”、“援筆志之”。
“耳目所見”,目能見,耳如何見?何不雲“耳目所及”?“見”,生于感,如聞見、看見、聽見、意見……因為感覺之中,見最切實。
身之所覺,耳之所聽……皆無如見之清楚。
聞而如見,故曰聞見。
見解,見屬于目,解屬于心,因見之結實故曰見解。
“竊惟聖體”以下,一篇總結。
“惟”,維,思也。
“兼愛好奇”,聰明人皆兼愛好奇,兼愛必定旁通。
五臣注:“兼愛,多所愛也。
”李善注不通。
“先白委曲”,“委曲”,聲情之曲折也,委曲詳盡。
“旋侍光塵”,“光塵”,猶言左右。
“寓目階庭”,“寓目”,參觀。
“階庭”指宮庭。
魏文帝有《答繁欽書》,《文選》未選,寫歌舞較繁欽之來書更佳: 披書歡笑,不能自勝。
奇才妙伎,何其善也。
頃守宮士孫世有女曰瑣,年始九歲,夢與神通,寤而悲吟,哀聲急切。
涉曆六載,至于十五。
近者督将具以狀聞。
是日戊午,祖于北園,博延衆賢,遂奏名倡;曲極數彈,歡情未逞。
白日西逝,清風赴闱,羅帏徒祛,玄燭方微。
乃令從官,引内世女。
須臾而至,厥狀甚美。
素顔玄發,皓齒丹唇。
詳而問之,雲善歌舞。
于是振袂徐進,揚蛾微眺,芳聲清激,逸足橫集。
衆倡騰遊,群賓失席。
然後修容飾妝,改曲變度,激清角,揚《白雪》,接孤聲,赴危節。
于是商風振條,春鷹度吟,飛霧成霜。
斯可謂聲協鐘石,氣應風律,網羅《韶》《濩》,囊括鄭衛者也。
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樹,清歌莫善于宋臈,豈能上亂靈祇,下變庶物,漂悠風雲,橫厲無方,若斯也哉!固非車子喉轉長吟所能逮也。
吾練色知聲,雅應此選,謹蔔良日,納之閑房。
“名者,實之賓也。
”(《莊子&bull逍遙遊》) 當然,我們應記準一物之名字,但有時太注意名字,而望文生義。
如古典,其特點在法度上是謹嚴,特别是文字之修辭。
而一般人都以為是堆砌難字、怪字。
如浪漫,是注重在顔色鮮明、聲音響亮……而一般人竟以為“浪漫”是可以胡寫,此皆注重“名”之病也。
“小品文”三字,為人頭痛者久矣,特别是正統派之文學家。
小品文者,散文也。
魏晉前之散文,是為議論思想而寫的,非為藝術而藝術。
如《史記》《國策》《左傳》,亦非散文,因其是為史而寫的。
魏文帝《答繁欽書》,純是為美而寫的。
文人寫史上之事,醜惡之事都美化了。
《水浒傳》寫殺人放火,而寫成了美。
鬼,并不美,然在大畫家畫出來之鬼,把鬼給美化了。
叫花子,在藝術家之筆下也變成美的了。
造化者,天地也,造物主也。
大藝術家之筆下,巧奪造化。
因為藝術家可以巧造許多事物出來。
一個文人之筆,不亞于上帝之手。
《水浒傳》之作者,在創作言,就是造物主。
天地間事物除去了美之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寫的?不美之事物,尚要寫成美,何況真的美? 所謂美,即真、美、善也。
中國堕落不長進,第一即因為沒有美的觀念。
試看古代之文、書、字、畫、建築,無一不美,無一不表現出古人之智慧。
然而如今堕落了,即因審美之觀念退化了。
現在之一般雅人,俗之入骨。
一肚子狼心狗肺、升官發财,而口中風花雪月、道德仁義,此是什麼雅人?哪号的雅人?真鄙吝惡劣! 養成審美觀念最重要。
《史記》《漢書》雖不是美文,然是“文”,即科學之書也,是很好的文章——有條理、有思想、清楚。
文章之輕重、長短、高下、先後,有條理地說出來就成。
這還不是說思想,隻是說“話”,寫出來就成了。
文章,并不是對不對的問題,隻是好不好的問題。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
(西諺) 額手相慶。
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這些都是成語,若用某一成語,就得是那個意思,不得更換一字,此是沒有辦法的。
有人文中寫鄉人說話: 趁人之難,劫人錢财,這是我們化養出來的軍隊幹出來的。
此既非文,亦非白,根本不是鄉人之口吻。
新八股,白話八股,怎麼寫出來的?怎麼說的?說“趁火打劫”不得了嗎?沒有見過一個大國國民、文化國之國民,使用其本國文字使用得如此糟的。
法人伯希和(Pelliot,漢學家)[13]在法國欲找一中國書記[14],考試時錄出書來,令其标點,沒有一個是對的,真令伯希和笑倒大牙。
“修辭立其誠。
”(《易傳&bull文言》)誠之為義,大矣哉!其一,須心誠;其二,寫出來的還須誠。
如魯迅《阿Q正傳》。
《答繁欽書》開卷“披書歡笑,不能自勝”,“勝”,任、堪,平聲(不勝愁、不勝悲)。
“頃守宮士孫世有女曰瑣”,“守宮”,職務也,小吏。
“夢與神通”,“通”、“感”通,交接之意(神附體)。
“涉曆六載”,“涉曆”,經過也。
“近者督将具以狀聞”,“具”,備也,詳細。
“聞”有二義:(一)自聞之,(二)使之聞。
“聞”,猶之“飲”(自飲、飲人)、“食”(自食、食人)。
“祖于北園”,“祖”,祭名。
古有祖道、祖餞(祖,祖道;餞,餞行)。
“遂奏名倡”,“倡”、“唱”同,猶“技”、“伎”同。
“歡情未逞”,“逞”,盡興。
“羅帏徒祛”,“徒祛”,應作“徒袪”(袪,袖),徒袪,褰去之意。
“玄燭方微”,“玄燭”,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