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說“邶鄘衛”

關燈
e,方覺其醇厚、悠長,真真一唱三歎。

     《考槃》《碩人》二篇略去。

     篇十四 衛風&bull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将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複關。

    不見複關,泣涕漣漣。

     既見複關,載笑載言。

    爾蔔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于嗟鸠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六章,章十句。

     《氓》與《谷風》相似。

     人與人之間(不但兩性)既不易了解,即不會有感情,不會有平等,彼此之間隻是鬥争,一個主人、一個奴隸。

     此詩為彼女性自作,抑一男性詩人代作呢?若果男性所作,則誠偉大矣。

    “無我”很難作,客觀的代言體最“無我”,以他人的思想感情為思想感情,以他人的心為心,以他人的言語為言語。

    叙事體詩不能好,即是不能如此。

     詩的發源由于“我”,障礙也由于有“我”。

    “有我”是抒情詩的源泉,但寫客觀性的叙事詩難。

    中國詩人的使酒罵座、目中無人、不通人情也為此,其好是真,不好是支離破碎、魯莽滅裂。

    (文人、才子、名士、無賴,“名士十年無賴賊”[舒鐵雲《金谷園》],品斯下矣。

    )“無我”二字的意義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犧牲、同情,這是台階。

    王漁洋說“神韻”固好,但半天起朱樓,沒台階。

    中國詩人最沒有犧牲、同情,抒情詩人都犯此病。

    代言體的叙事詩,非有同情不可。

    要把“我”字放在一邊,要“通情”,才能同情,不同情哪有犧牲?不犧牲哪能無我? 此篇若是女子作,則道其自己的悲哀痛苦,亦道盡千古大多女子的悲哀痛苦,故是偉大的女詩人。

    若男性代作,便更偉大,他“通情”、“無我”。

     女子生活失敗,其結果是悲哀、是痛苦,不能忍受,但沒有憤怒。

    憤怒是中國民族性所缺乏的。

    中國古聖先賢溫柔敦厚的詩教、老莊哲學、印度哲學,都教我們逆來順受。

    當然,“詩三百篇”的時代尚無老莊哲學、印度哲學,但詩教已是溫柔敦厚,故中國詩文中無“恨”,隻是“怨”。

    《谷風》和《氓》隻是哀怨,沒有憤怒。

    “非人”不好,“超人”好,這種感情是超人的,真是偉大。

     《氓》字義: 首章:“氓之蚩蚩”,“蚩蚩”,毛傳:“敦厚、老實之意。

    ”這是心理的描寫,這是通人情、知人心的詩人寫的。

    男女朋友相悅,要緊的是老實可靠、不貳心、不變心,“蚩蚩”也就是最好了。

    這樣第一個印象就寫出來了。

     二章:“以望複關”,“複關”,毛傳:“君子所近也。

    ”非是。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婦人所期之男子,居在複關,故望之。

    ”君子何所自來?是也。

    (陳奂為毛辯,殊無理。

    )“體無咎言”,蔔筮之結果,吉兆也。

     三章:“桑之未落”,“桑”,毛傳:“女功之所起。

    ”此章以桑作譬喻。

    為什麼用桑作譬?因對它最熟悉,印象最确切。

    後來詩人隻求美,說花說柳,而古人隻要表現真。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與下一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毛詩正義》曰:“女取桑落與未落,以興己色之盛衰。

    ”“色之盛衰”,應是說兩人感情之盛衰。

    “沃若”之“若”,用在形容字後之語尾,通“然”、“如”(《邶風&bull旄丘》“褎如充耳”)。

    “其葉沃若”,真是柔桑,綠得發烏,亮得發光。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千古之恨。

    男性專制,被征服者無自由。

    為什麼彼輕此重?傳統習慣,習慣成自然,無理由。

    此數句哀怨到了沉痛,恐怕男詩人作不出。

     第三章,題外文章。

    這真是神韻、神來之筆。

    要緊地方說不要緊的話,不要緊的話成為最要緊的文章,突起奇峰。

    這是“斷”。

    《長恨歌》能“連”,而不能“斷”。

     四章:自來說經者皆以“淇水湯湯、漸車帷裳”二句為賦實,“以我賄遷”,時水正漲。

    但餘以為不然。

    前已言“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故此二句乃象征:水如故,人情已改。

    (人事無殊,舉目有山河之異。

    [36])“二三其德”,此與“蚩蚩”之單純最相反。

    人心最不可靠,極極端。

     五章:《氓》之此章可與《谷風》之第四、五章參看。

    以叙事論,則《谷風》比較詳盡;以抒情論,則《氓》較為哀傷。

     “靡有朝矣”,鄭箋說是已非一日。

     “言既遂矣”,猶《谷風》之“既生既育”;“至于暴矣”,猶《谷風》之“比予于毒”。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在“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之前,可見别人之譏笑比自己的痛苦更難忍受。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四句說盡了弱者的悲哀。

    人在悲哀、痛苦中最需要别人的幫助和同情;而若不然,隻得到了别人的冷漠和譏笑,則在悲哀和痛苦之上又加上了悲哀、痛苦。

    尤其是弱者,更容易感受到這種悲痛,忍受不了這種悲痛。

     六章:“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安;“晏”,遲。

    宴、晏古通。

    陳奂謂“宴”當讀為“宴爾新婚”之“宴”,宴者,安也。

    宴,又通“燕居”之“燕”(宴會、燕會、會),“總角之宴”或即安居之意。

    “言笑晏晏”,“晏晏”,毛傳:“和柔也。

    ”“信誓旦旦”,“信誓”,毛傳、鄭箋講成一個,餘分講。

    “信”,信物;“誓”,誓言。

    “旦旦”,誠也。

    古曰:“信誓之誠,有如皎日。

    ”(旦、展、亶,皆舌頭音,意同。

    )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二句不好,穿鑿。

    黃晦聞先生曰:“思,句中語助也;其,亦句中語助。

    ‘不思其反’,言‘不反’也。

    ”又曰:“當時信誓曾矢言不反,今是不反乎?”此說太勉強。

     恨,陽剛,積極;怨,陰柔,消極。

    中國所謂怨恨,恐怕是有怨而無恨。

    若《谷風》《氓》,恐怕“怨”都少,而是“哀”;怨尚可及于他人,哀隻限于自身。

    恨較怨更進一步,最積極。

    恨,報複。

    《舊約全書》所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即報複。

    “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水浒傳》第一百三回),與西洋的報複同。

    在西洋可以看出複仇的文學來,中國不然。

    在中國通俗小說中尚可見報複之事,但一到知識階層成為士大夫,就“量小非君子”了。

    太史公有言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史記&bull伍子胥列傳》)太史公頗有恨意,其作《項羽本紀》《平原君列傳》《魏公子列傳》《魯仲連王列傳》《遊俠列傳》,皆有怨毒在内。

     詩,在文學中是最上層,詩教是溫柔敦厚,教人忠厚和平。

     *** [1] 朱穆(100—163):字公叔,南陽郡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桓帝時任侍禦史,以文章名世。

    朱穆有感時俗澆薄,曾著《絕交論》倡導交往以公。

     [2] 按:原筆記“容”字下缺一字。

     [3] 小泉八雲(1850—1904):原名拉夫卡迪奧&bull赫恩(LafcadioHearn),英國人,後歸化日本,從妻姓,曰小泉八雲。

    著有《日本:一個解釋的嘗試》《文學的解釋》《西洋文藝論集》等。

     [4] 張士誠(1321—1367):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領袖、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字确卿,泰州白駒場(今江蘇大豐)人。

     [5] 倪瓒(1301—1374):元朝畫家,初名珽,字泰宇,後改字元鎮,号雲林,江蘇無錫人。

     [6] 明朝顧元慶《雲林遺事》記載“元處士倪雲林先生知天下将亂,一日棄田宅去,孤舟蓑笠載竹床茶竈,飄遙五湖三泖間,多居琳宮梵宇,人望之,若古仙異人。

    張士誠招之不往。

    其弟士信緻币及絹百匹,冀得一畫,雲林裂其絹而立返其币。

    一日,士信偕諸文士湖遊,聞異香縷縷出自菰蘆中,搜得雲林,箠之。

    幾死,終不開口。

    一時文士在士信左右者力救得免。

    人問曰:‘何以無一言。

    ’曰:‘開口便俗。

    ’” [7] 劉義慶《世說新語&bull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次複作危語。

    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

    ’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

    ’顧曰:‘井上辘轳卧嬰兒。

    ’殷有一參軍在坐,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8] 楊小樓(1878—1938):京劇演員,工武生,武技動作靈活,似慢實快,姿态優美,有“武生宗師”之美譽。

     [9] 《獨木關》:京劇劇目,叙寫唐薛仁貴從軍,隸張士貴部下,屈抑難伸。

    張士貴兵次獨木關,為敵将安殿寶所困。

    薛仁貴扶病出戰,刺死安殿寶。

     [10]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号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

     [11] 李善:唐朝人,淹貫古今,人稱“書簏”,著有《文選注》。

     [12] 王肅(195—256):三國時期魏經學家,字子雍,東海(今山東郯城)人。

    曾遍注群經,編撰《孔子家語》等書。

     [13] Subj:英文,subject的縮寫。

     [14] 公、谷:指傳《春秋》的公羊高與谷梁赤。

    公羊高,戰國時期齊國人,谷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相傳二人師從子夏治《春秋》。

     [15] 林逋(967—1028):北宋初年隐士,字君複,谥号和靖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林逋種梅養鶴,一生未娶,人稱“梅妻鶴子”。

     [16] 犬儒學派(Cynic):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創始人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第歐根尼(Diogenes)。

    該學派反對柏拉圖“理念論”,要求擺脫世俗利益,強調禁欲主義,克己自制,追求自然。

    後期走向憤世嫉俗,玩世不恭。

     [17] 《左傳&bull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劄來聘。

    ……請觀于周樂。

    ” [18] 淨利王:指語言平淡的人。

     [19] 柳敬亭(1587—1670):明末評話藝術家,原姓曹名永昌,後變姓柳,改名逢春,号敬亭。

    因面多麻子,人稱“柳麻子”。

    明朝張岱《陶庵夢憶&bull柳敬亭說書》曰:“餘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其描寫刻畫,微入毫發;然又找截幹淨,并不唠叨。

    哱夬聲如巨鐘,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無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

    閑中著色,細微至此。

    ”黃宗羲《柳敬亭傳》引莫後光之語評柳敬亭之說書:“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蓋進乎技矣!” [20] 周作人《莫須有先生傳序》:“能作好文章的人他也愛惜所有的意思、文字、聲音、故典,他不肯草率地使用它們,他随時随處加以愛撫,好像是水遇見可飄蕩的水草要使他飄蕩幾下,風遇見能叫号的竅穴要使他叫号幾聲,可是他仍然若無其事地流過去吹過去,繼續他向着海以及空氣稀薄處去的行程。

    ” [21]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現代具有田園風格的鄉土抒情作家。

     [22]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有“書聖”之稱。

    曾為會稽内史,領右軍将軍,人稱“王會稽”、“王右軍”。

     [23] 胡适《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

    ” [24] 《春夏之交得長句數章統名雜詩雲爾》其三(1944):見《顧随全集》卷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54頁。

     [25] 托爾斯太(1828—1910):今譯為托爾斯泰,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戰争與和平》《安娜&bull卡列尼娜》《複活》,批評著作《藝術論》等。

     [26] 青原行思(673—740):法号行思(一說慈應),唐朝禅宗高僧,六祖惠能之法嗣。

    因住于吉州青原山靜居寺,世稱青原行思。

    《五燈會元》卷五記載:“(行思禅師)聞曹溪法席,乃往參禮。

    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甚麼來?’師曰:‘聖谛亦不為。

    ’祖曰:‘落何階級?’師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

    ”佛法有世谛、聖谛之别,世谛指世俗之理事,聖谛指聖者所見之真理。

     [27] 真淨克文(1025—1102):北宋臨濟宗黃龍派高僧,法号克文,死後賜号“真淨”,後人習稱“真淨克文”。

    《古尊宿語錄》記載:“(真淨克文)良久乃喝雲:‘昔日大覺世尊,起道樹詣鹿苑,為五比丘轉四谛法輪,惟憍陳如最初悟道。

    貧道今日向新豐洞裡,隻轉個拄杖子。

    ’遂拈拄杖向禅床左畔雲:‘還有最初悟道底麼?’良久雲:‘可謂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喝一喝下座。

    ” [28] 顔延之(384—456):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與謝靈運并稱“顔謝”,著有《陶徵士诔并序》。

     [29] 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蕭衍長子,谥号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

    編纂有《文選》《陶淵明集》。

     [30] 王士禛(1634—1711):清朝詩人、詩論家,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論詩主“神韻”。

     [31] 《孟子&bull萬章上》:“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緻者,命也。

    ” [32] 晉悼公(前586—前558):春秋中期晉國傑出君主,姬姓,晉氏,名周,又稱周子、孫周。

     [33] 《采桑子》:即《醜奴兒》。

    稼軒《采桑子》當指《醜奴兒&bull書博山道中壁》一首。

     [34] 《一切經音義》:唐朝貞元、元和間釋慧琳所撰,凡開元錄入藏之經典兩千餘部,皆為之注釋。

     [35] 陳玉澍(1853—1906):近代文學家、學者,原名玉樹,字惕庵,鹽城上岡人。

    著有《爾雅釋例》《毛詩異文箋》。

     [36] 劉義慶《世說新語&bull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飲宴。

    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