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說“邶鄘衛”

關燈
《漢書&bull地理志》:“河内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内為三國,《詩&bull風》邶、鄘、衛國是也。

    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尹,古君字)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

    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

    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于洛邑。

    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 篇一 邶風&bull柏舟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憂。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憂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諸,胡疊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柏舟》五章,章六句。

     《詩序》曰:“《柏舟》,言仁而不遇也。

    衛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

    ”毛傳說同,皆講得通。

     《柏舟》字義: 首章:“汎彼柏舟”,“汎”,《說文》:“浮貌。

    ”又:“泛,浮也。

    ”段玉裁雲:“上汎謂汎,下汎當作泛。

    ”(《說文解字注》)故“汎”,形容詞(adj),浮的樣子;“泛”,動詞(v)。

    “耿耿不寐”,“耿耿”,毛傳:“猶儆儆也。

    ”《廣雅》:“耿耿,警警,不安也。

    ”楚辭“夜耿耿而不寐”(楚辭《遠遊》),王逸注引《詩》曰:“‘耿耿不寐’,耿一作烱。

    ”(《楚辭章句》)“如有隐憂”,“如”,馬瑞辰謂“如”、“而”古通用,“如有”即“而有”之意。

    “以敖以遊”,“以”,且也。

     次章:“我心匪鑒”,“鑒”,鏡子。

    “不可以茹”,“茹”,毛傳:“度也。

    ”按:此“度”字即《詩》“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小雅&bull節南山之什&bull巧言》)之度。

     三章:“我心匪石”、“我心匪席”,石,堅;席,平。

    “不可轉也”、“不可卷也”,“也”字用得好。

    “不可選也”,“選”,毛傳:“數也。

    ”朱穆《絕交論》[1]引詩作“算”。

    《說文》:“算,數也。

    ”選,或是算之假。

     四章:“憂心悄悄”,憂生又不能不活。

    “愠于群小”,被動語态(passivevoice)。

    “寤辟有摽”,“寤辟”之“寤”,大概是語詞,如寤言、寤歌、寤辟。

    “摽”,形容□[2]貌。

    “寤辟有摽”,這大概是當時的白話。

     五章:“胡疊而微”,“疊”,《廣雅》:“疊,代也。

    ”韓詩作“臷”,注:“常也。

    ”與“疊”之訓“代”者不同。

     《柏舟》很好:一說是作得好,一說是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其與“二南”不同。

     詩首章“汎彼柏舟,亦汎其流”,不管其有意、無意,這就是詩人自己為命運所支配,猶之柏舟泛流,寫得沉痛但是多麼安閑;次章言“我心匪鑒”,鏡子能照見影子然無感情,但我不是鏡子自不能不動感情,“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沉痛,但寫來安詳;詩第三章言“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感情到了抛物線的最高點;至詩之末四句“心之憂矣,如匪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真忍受不得。

    然忍受不得的情感,經詩人一寫出來,讀之就能忍受了。

    詩中也有急的地方,但是沒有叫嚣、急迫。

    中國俗話說有見面之誼,彼此便要有面子、不好意思。

    這如不是美德,也隻是中國人的傳統。

    詩人把世俗的事美化了,已經是奇迹(miracle);再把迫切的事寫得這麼安閑,又是奇迹;然而安詳的文字又可以把迫切的心情表現出來,這又是奇迹。

    “邶”、“鄘”、“衛”中之詩尤其如此。

    (隻《邶風&bull綠衣》較差。

    )後人作詩唯恐不深刻,要能這麼好,真是深入淺出,此乃“二南”所無之作風。

    夫子曰: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論語&bull陽貨》) 《周南》《召南》确是中正和平之音,但也有點偏。

    但言者不得其實,聽者不餍于耳。

    吾人喜歡小說、戲曲,都是如此。

    說話誇大惹人厭,但在文學上誇大是許可的,而且可算一種美德。

    如小泉八雲(L.Hearn)[3]說,中古時代歐洲女子之喜用麝香,用得不多不少是好的。

    《周南》《召南》也有誇大處,然而甚少。

    《柏舟》用得甚恰當,所以好。

    這真是中正和平,絕無半點兒矯揉造作。

     古人是用活的語言寫其自己心裡的感覺,故寫出來是活潑潑的。

    現在我們寫詩是利用古書,用古人用了的字,若果能寫出一點自己的意思,尚可以;恐怕連這點意思還是古人的。

    寫得不說他不好,隻是不像現代人寫的。

     《柏舟》真好。

    細看詩人的情感也同我們一樣,但我們不能把它作成詩,作成詩亦不能那麼美。

     詩人即是把他的情感和想說的美化了。

    殘忍的、鄙俗的,我們不能見,但是詩人不是不寫。

    (張士誠[4]之弟令倪雲林[5]為之作畫,雲林不聽,張令人打之,倪不語。

    人問之,倪曰:開口便俗。

    [6]真好。

    )如殺人的事、老年父母哭其子女,或者是殘忍的、鄙俗的事,雖然多半的詩人不敢寫;而如杜工部他也寫,寫出詩來不但硬,而且使我們能忍受、使我們能欣賞。

    大詩人真能奪造化之功。

    而如: 夜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

     又如險語: 八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嬰兒,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7] 雖非詩,也近于詩。

    若此等事是吾人不忍見的,但是詩人胸有錘爐、筆奪造化,把不美的事美化了。

    李義山的思想沒什麼,但是他的詩沒人看着不美,就是他能把事物美化了。

    “八十老翁,盲人瞎馬”,這雖是六朝人的詩,但似是自老杜所出,有力量,他能以力量征服人。

    古詩是和平中正的,從不以力量征服人,所以說老杜在中國詩的傳統上是變調。

     《柏舟》以安詳的文字表現迫切的心情,好雖好,然太傷感。

    憂能傷人,怎麼能活?詩人抱了這種心情,固然可以寫很好的詩,但是這樣怎麼能活?非像屈原投水自殺不可。

    餘性急躁,不宜講“三百篇”,猶楊小樓[8]不肯唱《獨木關》[9]。

     篇二 邶風&bull綠衣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無兮。

     兮绤兮,凄其以風。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綠衣》四章,章四句。

     《綠衣》字義: 首章:“心之憂矣,曷維其已”,毛傳“曷維其已”解作“何時可止”。

    毛傳講得不能說錯,但是還有什麼味? 三章:“綠兮絲兮,女所治兮”,“絲”,當猶前之“衣”,絲織品。

    “女”,毛傳:女,讀如字;鄭箋:女,讀汝。

    從鄭說。

    “治兮”猶言“作”也。

    今我看“綠兮衣兮,綠衣黃裡”、“綠兮衣兮,綠衣黃裳”,觸物思人;“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想此衣為女所治。

     “我思古人”,“古人”,鄭箋:“古人謂制禮者。

    ”殊牽強!真真“明于禮義而暗于知人心”(《莊子&bull田子方》)!《邶風&bull日月》篇:“逝不古處。

    ”毛傳:“古,故也。

    ”馬瑞辰曰:“古者,故之渻假。

    ” “古”“故”通,然則“古人”雲者,猶言“故人”耳。

    若古人即故人,則又别有新解。

    古人——故人,一義指舊相識,又一義指逝者(故去、作故)。

    今二義皆可通,餘則側重後一義。

    因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俾無兮”,“無”,不相負(反背)——彼此沒有對不起的事。

     四章:“兮绤兮”,真好,益證前章。

    “凄其以風”,“凄其”猶言凄然、凄如。

    “凄其以風”,蓋夏日着夏布不覺怎樣,到秋風一起,着夏布便禁不起,故換“綠衣”,因而益思故人。

    (“綠兮衣兮”、“兮绤兮”,何以前文與後句聯不上?綠衣非夏日著,绤必夏日著。

    )本來想穿绤,實不得已,一穿綠衣便又想起,故“心之憂矣”、“曷維其已”、“曷維其亡”。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實獲我心”四字,鐵證如山,安能得比“獲我心”更好的字?萬事萬物之為什麼好?皆因“獲我心”。

     《綠衣》,傷感之聖矣乎! 傷感與悲哀不同。

    傷感是暫時的刺激;悲哀是永久的,且有深淺厚薄之分。

    《綠衣》純寫傷感,但是真好。

    雖然隻傷感是不成的,但是人如果不像小孩子那樣天真,又不了解一點悲哀,則其人不足與言、不足與共矣。

    《柏舟》與《綠衣》雖是傷感的,已甚近于悲哀。

     《綠衣》句子短,字甚平常,而感人如是之深。

    較之《離騷》上天入地、光怪陸離,嫌其太費事。

    抒情詩最要緊是句法簡單、字面平常,這是最好的。

    如老杜: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月夜憶舍弟》)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月夜》) 抒情詩最要緊是句法簡單、字面平常,這是最好的。

    如杜甫的《月夜》等,一點都“不隔”。

    圖為佚名《杜甫像》。

     如此詩句,一點“不隔”。

    若句法艱深、字面晦澀,結果便成了“隔”。

    如山谷、後山[10]之作,并非無感情、不真,乃是字句害了他的作品。

    彼等與老杜争勝一字一句之間,自以為是成功,卻不知正是文字破壞了作品的完美。

     古諺雲: 絢爛之後歸于平淡。

    (絢爛,文采、光彩) 這話說得并不好。

    英國亦有諺語雲: Thehighestartistoconcealart.(conceal,遮蔽) 這說得費力。

    中國常說“自然而然”,試譯作: Tobeasitshouldbe. 海棠是嬌麗,牡丹是堂皇富貴,是大自然的作品,是tobeasitshouldbe。

    我們覺得就該如此,沒别的辦法。

    藝術當然比人工高得多,然而也還是人創造的。

    看《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真是寫得好,讀了覺得就應當那麼寫,不能有别的辦法。

    大詩人創作就猶如上帝創造天地,飛潛動植,各适其适。

    《綠衣》,多舒服,自然而然,各适其适。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兩句話傳了這麼久,而且現在這樣有意義、這樣新鮮,這代表中國傳統的民族性。

    這讓我們不能不有阿Q的驕傲,雖然中國失敗也在這裡。

     《綠衣》詩旨: 《詩序》:“衛莊姜傷己也。

    妾上僣,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

    ”鄭箋:“莊姜,莊公夫人,齊女,姓姜氏。

    妾上僣者,謂公子州籲之母,母嬖而州籲驕。

    ”此說不通。

    黃晦聞先生說:“詩言绤,當暑所服,而以當寒風,孰知我心之苦者,唯有古人耳。

    言古人則絕望于其夫可知。

    ”此說亦難通。

    若說不滿意其夫,真是“豈有此理”!絕望于其夫可也,用古人之謂何?從毛鄭到黃晦聞先生,雖各有理由,皆難通。

    細繹此詩,當是悼亡之作。

    “綠兮衣兮,女所治兮”,當然是追念女性。

     靜安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創作者有兩種動機與心情:(一)憂生,(二)憂世。

    前者小我,後者普遍,而其為憂也則一。

     多半詩人是憂生,隻有少數的偉大詩人是憂世。

    故說中國的詩缺乏偉大,除非在說個人時也同時是普遍的。

    但不要藐視憂生的人,他了解悲哀和痛苦;故雖然隻是憂生,也能作出很好的詩來。

    人若要是混沌的、麻木的,不要說做事,連做人的資格也沒有。

    這種人除非是白癡,即如阿Q也不是完全混沌、麻木的,不然他何以會進城、會造反、餓了到廟裡偷東西,他也有悲哀、痛苦。

    憂生的詩人能把自己的悲哀、痛苦寫得那樣深刻,能不說他是詩人嗎?而且偉大的憂世的詩人也還是從憂生做起,因為他了解自己的痛苦、悲哀,才會了解世人的痛苦、悲哀。

    雖則似乎二者有大小優劣之分,實是同一出發點。

    看“邶”、“鄘”、“衛”開頭之《柏舟》《綠衣》即憂生的人,但此就其動機言之。

    而今日讀其詩猶與之發生心的共鳴,雖是隻說他自己的悲哀,但能令人受感動,故可說沒有真的憂生的詩不是憂世的。

    而憂世的出發點亦即是憂生,後來擴大了、生長了,不然不會有那樣動人、那麼好的憂世的詩。

     篇三 邶風&bull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颉之颃之。

    之子于歸,遠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隻,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四章,章六句。

     《燕燕》詩旨: 《詩序》:“《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

    ”《列女傳&bull母儀》篇:“衛姑定姜者,衛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

    公子既娶而死,其婦無子。

    畢三年之喪,定姜歸其婦,自送之,至于野。

    恩愛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揮泣垂涕,乃賦詩。

    ” 《燕燕》字義: 首章:“燕燕于飛”,“燕燕”,毛傳:“也。

    ”看下“颉之颃之”,似非一個。

    中國好将一字重說。

    “差池其羽”,“差池”,猶言低昂上下,與“颉之颃之”相似。

     詩人最要能支配本國的語言文字。

    現在的文字是古人遺留的,語言則是活的;恐怕在“三百篇”時語言較文字重要,因為他們用的活的語言,所以生命飽滿。

    我們不成。

    西人說,要做自然的兒子,不要做自然的孫子。

    何謂也?——直接寫自己的感覺,不要寫人家感覺之後所寫的。

    杜詩寫燕子: 輕燕受風斜。

     (《春歸》) 言其羽之美,非燕子不如此。

    别的鳥飛時保持平衡,斜了不好看。

     次章:“颉之颃之”,“颉颃”,毛傳:“飛而上曰颉,飛而下曰颃。

    ”段玉裁曰:“當作‘飛而下曰颉,飛而上曰颃’。

    ”(《說文解字注》)《文選&bull甘泉賦》“魚颉而鳥。

    ”李善[11]注:“颉,猶颉颃也。

    ”“颉之颃之”,就其飛狀言;“上下其音”,就其鳴聲言。

    恰!二“之”字,與“之子”、“将之”之“之”皆不同,此“之”是語氣的完成。

     “遠于将之”,“将”,有“同”義,今相将猶結伴。

    (山東人說“拿過來”是“将過來”。

    )“遠于将之”,不忍分離。

    “伫立以泣”,較“泣涕如雨”更深,泣涕如雨是暫時的事。

    “伫立以泣”,毛詩講得好,“久立也”;“以”猶“且”、“而”、“與”,皆并且(and)之義。

     第二章比首章更深厚。

     三章:首章言“遠送于野”,郊外;次章言“遠于将之”,遠了;至此言“遠送于南”,更遠的一個地方。

    首章言“泣涕如雨”、次章言“伫立以泣”,這是感情的難過;至此言“實勞我心”,這是心靈的損傷,“勞”字好。

     心靈的壓迫、負擔,永遠放不下,不能休息,真是勞,真是“實”。

    後人說“實”總覺其不實,古人的句子多沉着,如抛石落井,“撲通”“撲通”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