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說《召南》
關燈
小
中
大
舊說:武王既有天下,周公封魯,召公封燕,而俱不就國。
後周、召分陝而治。
陝以東,周公治之,凡詩之采于其地者曰周南;陝以西,召公治之,凡詩之采于其地者曰召南雲。
或曰:南,國名也。
南,在鎬京之南,江漢之間。
篇一 鵲巢 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之子于歸,百兩禦之。
維鵲有巢,維鸠方之。
之子于歸,百兩将之。
維鵲有巢,維鸠盈之。
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鵲巢》三章,章四句。
《鵲巢》詩旨: 《詩序》曰:“夫人之德也。
”按:《詩序》于《周南》之詩多謂後妃,于《召南》之詩則多謂為夫人。
或謂後妃與夫人實一人而二名:以文王言之,則太姒為後妃;以諸侯言之,則太姒為夫人也。
黃晦聞(節)[1]曰:“分系諸周、召者,以所采之地不以人也。
”又曰:“皆以文王風化為義,不以周召風化為義。
”(《詩旨纂辭》)夫既以文王風化為義,則後妃、夫人當為一人矣。
(太姒系專指,夫人乃泛指。
)然上所雲雲姑演舊說之義雲耳,吾人說詩不必依據之。
《鵲巢》,民間歌謠之詠新婚者。
詩人所歌詠者或為特殊現象,或為普通現象,前者如老杜之詠“天寶之亂”,後者如各代之詩人常詠之桃紅柳綠。
(隻要地球不毀滅,永有此現象;隻要有詩人,永有此種詩。
)《鵲巢》所詠是特殊的呢,抑或普通的呢? 《鵲巢》字義: 首章:“維鵲有巢,維鸠居之”,“鸠”,家鸠即鴿。
日人謂軍中之鴿為軍鴿。
(家鸠即鴿,家凫即鴨。
“家”俗或音兼。
《西遊記》寫豬八戒見了劉太公家的鹿,行者說是這喂養家了的罷。
)鴿子不會搭窩,燕子巢做得極精。
鵲有巢,都為鸠居嗎?鴿子是和平的,“維鵲有巢,維鸠居之”,想來非普遍的,詩人蓋寫特殊之現象,而後人誤解為“鵲有巢,鸠必居之”。
詩人的詩雖不能盡繩以科學,然既寫大自然的現象,當然要合科學。
若鵲築巢,鸠必居之,則鸠必是猛兇之禽,而鸠最和平。
次章:“維鵲有巢,維鸠方之”,“方”,《說文》:“并船也。
”此雲“方之”,當是“并居”之意。
毛雲:“有之也。
”失之。
“百兩将之”,“将”,取,古寫作,上象手爪之形,下至寸脈。
今山東人娶媳婦即說“将媳子”。
“百兩将之”之“将”字釋義,正是所謂“禮失而求諸野”[2]。
越是窮鄉僻壤、風化不開,越是不易受外方影響,故反而易保留古代風俗語言。
《兒女英雄傳》[3],乃旗人作純北京話,今已有不能解者。
篇二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采蘩》三章,章四句。
《采蘩》詩旨: 《詩序》曰:“夫人不失職也。
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
”毛傳:“公侯夫人執蘩菜以助祭。
”鄭箋:“執蘩菜(以助祭)者,以豆薦蘩葅。
”宋陸佃(農師)[4]曰:“蒿青而高,蘩白而繁(像茵陳)。
……今覆蠶種尚用蒿。
”(《埤雅》)故陸氏謂《采蘩》為親蠶事之詩。
家庭制度未定之前是女性中心(今有民族一妻多夫,尚存上古女性中心的痕迹),蓋家事衣食皆女子親其事。
後來進為遊獵牧畜之社會,則男子權職漸重。
作此詩之時,當已是男性中心,何以尚用女子助祭?(“禮失而求諸野”,今鄉間祭祀均男子主之。
)由一處的成言俗語可以觇其風尚,如“根生土長”,蓋可知以往之尚保守矣。
《采蘩》中“于以采蘩”,鄭箋說“于以,猶言往以也”,與《詩經&bull豳風&bull七月》“曰為改歲”中的“曰為”相同。
圖為明朝文征明《豳風圖軸》。
《采蘩》字義: 前二章:“于以采蘩”,“于以”,鄭箋雲:“于以,猶言往以也。
”按:“于以”(hereis,hereare)為句首語助詞,所謂引詞也。
與《尚書&bull堯典》“粵若稽古”之“粵若”、《詩經&bull豳風&bull七月》“曰為改歲”之“曰為”同。
前二章語句相似,第三章忽改變;且前二章中不換韻,第三章兩句換韻。
三章:“被之僮僮”,“被”,毛傳:“首飾也。
”鄭箋引《禮記》雲:“主婦髲鬄。
”《詩經&bull鄘風&bull君子偕老》篇:“不屑髢也。
”鄭箋曰:“髢,髲也。
”按:髲、被同,髢、鬄同。
被、髲,義發也(猶義子、義齒,本非己有者也),亦作益發,餘之鄉中稱為頭被。
(語言随風俗改變,今既無此風,人亦不複知此語言。
) “夙夜在公”,“夙夜”,毛傳:“夙,早也。
”按:夙夜即早之意,猶雲黎明也。
“被之僮僮”、“被之祁祁”,“僮僮”,毛傳:“竦敬也。
”“祁祁”,毛傳:“舒遲也。
”按:兩詞皆以聲表意,聲形(adj)詞也。
僮字本無“竦敬”之意,祁字本無“舒遲”之意,但“僮僮”、“祁祁”,念起來真好。
他能用适當的文字來表現其意象,這就是他的成功,這就是美的作品。
無論創作、欣賞,了解“意象”是很要緊的。
意象是創作以前之動機的重要一部分,創作以後便成了它的内容。
我們不會畫,所以玩倒汽車很平常;到要你畫時,反而覺得模糊了。
因為汽車在我們腦子裡隻是意,而不成其為意象。
若是畫家便不然,他腦子裡清清楚楚地擺着一個汽車,他畫便是用線條把腦子裡的汽車表現出來。
因為他有清楚的、完全的意象。
文學則非是用線條輪廓,而是用文字與辭句表現出來。
(一)意象 (二)文字詞句——表現 (三)作品——完成 意象要清楚,不然寫出來的作品便是模糊影像,不真切。
意象當然很重要,但無适合、恰當的文字詞句表現之,仍是不成。
文字要恰當,詞句要合适,否則即便意象清楚,也隻是幼稚拙劣的作品。
雖說一個人太咬文嚼字,很妨礙他的創作能力。
因其一面作一面批評(斟酌修改),氣勢便受影響,故其作品不能氣勢蓬勃(磅礴)。
但現代作家太不注意文字的使用,意象根本不清楚,文字再不恰當,則其作品當然是殘缺的、模糊的。
“意象”二字似乎比“意識形态”四字還清楚。
意識形态(ideology),或譯為意特次羅基,還不如說“意态”。
由意再清楚,乃成态。
吾人讀詩,要從聲音中找出作者的意象來。
“被之僮僮”,起來;“被之祁祁”,低落。
倘尋其意象,則前如日之出海,後如日之落山。
要參詩禅,便參這四句“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這真的是美的作品,特别是聲音,寫得蓬勃。
我們欣賞,要追求作者的“意象”。
一篇作品的内涵(内含,content),就如河裡的水一樣。
河裡的水竭力攻擊堤岸,堤岸又竭力地約束水。
河水淺了,當然不打堤岸,沒有決堤的危險,但這樣的水無水利,不能行船,不能灌田;若是水勢太猛,泛濫成災,更是不能交通,不能灌溉。
現在的作家不是太弱、太空虛,就是泛濫而無歸。
“被之僮僮”、“被之祁祁”,他的意象是水,他的文字是堤岸,水極力拍打堤岸,堤岸極力約束水,由此便生出了“力”。
孔夫子說: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bull為政》) 水之拍打堤岸,堤岸之約束水,即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若單說
後周、召分陝而治。
陝以東,周公治之,凡詩之采于其地者曰周南;陝以西,召公治之,凡詩之采于其地者曰召南雲。
或曰:南,國名也。
南,在鎬京之南,江漢之間。
篇一 鵲巢 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之子于歸,百兩禦之。
維鵲有巢,維鸠方之。
之子于歸,百兩将之。
維鵲有巢,維鸠盈之。
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鵲巢》三章,章四句。
《鵲巢》詩旨: 《詩序》曰:“夫人之德也。
”按:《詩序》于《周南》之詩多謂後妃,于《召南》之詩則多謂為夫人。
或謂後妃與夫人實一人而二名:以文王言之,則太姒為後妃;以諸侯言之,則太姒為夫人也。
黃晦聞(節)[1]曰:“分系諸周、召者,以所采之地不以人也。
”又曰:“皆以文王風化為義,不以周召風化為義。
”(《詩旨纂辭》)夫既以文王風化為義,則後妃、夫人當為一人矣。
(太姒系專指,夫人乃泛指。
)然上所雲雲姑演舊說之義雲耳,吾人說詩不必依據之。
《鵲巢》,民間歌謠之詠新婚者。
詩人所歌詠者或為特殊現象,或為普通現象,前者如老杜之詠“天寶之亂”,後者如各代之詩人常詠之桃紅柳綠。
(隻要地球不毀滅,永有此現象;隻要有詩人,永有此種詩。
)《鵲巢》所詠是特殊的呢,抑或普通的呢? 《鵲巢》字義: 首章:“維鵲有巢,維鸠居之”,“鸠”,家鸠即鴿。
日人謂軍中之鴿為軍鴿。
(家鸠即鴿,家凫即鴨。
“家”俗或音兼。
《西遊記》寫豬八戒見了劉太公家的鹿,行者說是這喂養家了的罷。
)鴿子不會搭窩,燕子巢做得極精。
鵲有巢,都為鸠居嗎?鴿子是和平的,“維鵲有巢,維鸠居之”,想來非普遍的,詩人蓋寫特殊之現象,而後人誤解為“鵲有巢,鸠必居之”。
詩人的詩雖不能盡繩以科學,然既寫大自然的現象,當然要合科學。
若鵲築巢,鸠必居之,則鸠必是猛兇之禽,而鸠最和平。
次章:“維鵲有巢,維鸠方之”,“方”,《說文》:“并船也。
”此雲“方之”,當是“并居”之意。
毛雲:“有之也。
”失之。
“百兩将之”,“将”,取,古寫作,上象手爪之形,下至寸脈。
今山東人娶媳婦即說“将媳子”。
“百兩将之”之“将”字釋義,正是所謂“禮失而求諸野”[2]。
越是窮鄉僻壤、風化不開,越是不易受外方影響,故反而易保留古代風俗語言。
《兒女英雄傳》[3],乃旗人作純北京話,今已有不能解者。
篇二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采蘩》三章,章四句。
《采蘩》詩旨: 《詩序》曰:“夫人不失職也。
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
”毛傳:“公侯夫人執蘩菜以助祭。
”鄭箋:“執蘩菜(以助祭)者,以豆薦蘩葅。
”宋陸佃(農師)[4]曰:“蒿青而高,蘩白而繁(像茵陳)。
……今覆蠶種尚用蒿。
”(《埤雅》)故陸氏謂《采蘩》為親蠶事之詩。
家庭制度未定之前是女性中心(今有民族一妻多夫,尚存上古女性中心的痕迹),蓋家事衣食皆女子親其事。
後來進為遊獵牧畜之社會,則男子權職漸重。
作此詩之時,當已是男性中心,何以尚用女子助祭?(“禮失而求諸野”,今鄉間祭祀均男子主之。
)由一處的成言俗語可以觇其風尚,如“根生土長”,蓋可知以往之尚保守矣。
《采蘩》中“于以采蘩”,鄭箋說“于以,猶言往以也”,與《詩經&bull豳風&bull七月》“曰為改歲”中的“曰為”相同。
圖為明朝文征明《豳風圖軸》。
《采蘩》字義: 前二章:“于以采蘩”,“于以”,鄭箋雲:“于以,猶言往以也。
”按:“于以”(hereis,hereare)為句首語助詞,所謂引詞也。
與《尚書&bull堯典》“粵若稽古”之“粵若”、《詩經&bull豳風&bull七月》“曰為改歲”之“曰為”同。
前二章語句相似,第三章忽改變;且前二章中不換韻,第三章兩句換韻。
三章:“被之僮僮”,“被”,毛傳:“首飾也。
”鄭箋引《禮記》雲:“主婦髲鬄。
”《詩經&bull鄘風&bull君子偕老》篇:“不屑髢也。
”鄭箋曰:“髢,髲也。
”按:髲、被同,髢、鬄同。
被、髲,義發也(猶義子、義齒,本非己有者也),亦作益發,餘之鄉中稱為頭被。
(語言随風俗改變,今既無此風,人亦不複知此語言。
) “夙夜在公”,“夙夜”,毛傳:“夙,早也。
”按:夙夜即早之意,猶雲黎明也。
“被之僮僮”、“被之祁祁”,“僮僮”,毛傳:“竦敬也。
”“祁祁”,毛傳:“舒遲也。
”按:兩詞皆以聲表意,聲形(adj)詞也。
僮字本無“竦敬”之意,祁字本無“舒遲”之意,但“僮僮”、“祁祁”,念起來真好。
他能用适當的文字來表現其意象,這就是他的成功,這就是美的作品。
無論創作、欣賞,了解“意象”是很要緊的。
意象是創作以前之動機的重要一部分,創作以後便成了它的内容。
我們不會畫,所以玩倒汽車很平常;到要你畫時,反而覺得模糊了。
因為汽車在我們腦子裡隻是意,而不成其為意象。
若是畫家便不然,他腦子裡清清楚楚地擺着一個汽車,他畫便是用線條把腦子裡的汽車表現出來。
因為他有清楚的、完全的意象。
文學則非是用線條輪廓,而是用文字與辭句表現出來。
(一)意象 (二)文字詞句——表現 (三)作品——完成 意象要清楚,不然寫出來的作品便是模糊影像,不真切。
意象當然很重要,但無适合、恰當的文字詞句表現之,仍是不成。
文字要恰當,詞句要合适,否則即便意象清楚,也隻是幼稚拙劣的作品。
雖說一個人太咬文嚼字,很妨礙他的創作能力。
因其一面作一面批評(斟酌修改),氣勢便受影響,故其作品不能氣勢蓬勃(磅礴)。
但現代作家太不注意文字的使用,意象根本不清楚,文字再不恰當,則其作品當然是殘缺的、模糊的。
“意象”二字似乎比“意識形态”四字還清楚。
意識形态(ideology),或譯為意特次羅基,還不如說“意态”。
由意再清楚,乃成态。
吾人讀詩,要從聲音中找出作者的意象來。
“被之僮僮”,起來;“被之祁祁”,低落。
倘尋其意象,則前如日之出海,後如日之落山。
要參詩禅,便參這四句“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這真的是美的作品,特别是聲音,寫得蓬勃。
我們欣賞,要追求作者的“意象”。
一篇作品的内涵(内含,content),就如河裡的水一樣。
河裡的水竭力攻擊堤岸,堤岸又竭力地約束水。
河水淺了,當然不打堤岸,沒有決堤的危險,但這樣的水無水利,不能行船,不能灌田;若是水勢太猛,泛濫成災,更是不能交通,不能灌溉。
現在的作家不是太弱、太空虛,就是泛濫而無歸。
“被之僮僮”、“被之祁祁”,他的意象是水,他的文字是堤岸,水極力拍打堤岸,堤岸極力約束水,由此便生出了“力”。
孔夫子說: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bull為政》) 水之拍打堤岸,堤岸之約束水,即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若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