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說《周南》

關燈
“周南”,“南”,有二說。

     一說:南,地名,南是南國也。

    王先謙[1]《詩三家義集疏》:“魯說曰:‘古之周南,即今之洛陽。

    ’又曰:‘自陝以東,皆周南之地也。

    ’”馬瑞辰[2]《周南召南考》:“周、召分陝,以今陝州之陝原為斷,周公主陝東,召公主陝西。

    乃詩不系以陝東、陝西,而各系以‘南’者,‘南’蓋商世諸侯之國名也。

    《水經&bull江水注》引《韓詩序》曰:‘二南,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是韓詩以二南為國名矣。

    ’” 二說:南,樂名。

    宋程大昌《考古編》以南為樂名,取證于《詩經&bull小雅&bull鐘鼓》篇之“以雅以南”。

     二說似不能并存,然若以南樂出于二南,則二說皆可成立,歸而為一,如二黃(二簧)出二黃[3]之間者。

     篇一 關雎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三章,首章四句,後二章八句。

    毛詩以為五章,章四句,非也。

     《關雎》字義: 首章:“關關雎鸠”,“關關”,一作“”,象其聲也。

    “在河之洲”,“洲”,一作“州”,原為,後重為三,上下像流水,中間像陸地,故曰“水中可居”(許慎《說文解字》)。

    “洲”系後來之字。

    (洲、燃、曝,皆後來之字,原作州、然、暴。

    )“關關”,是諧聲,“州”字是象形。

    “窈窕淑女”,“窈窕”,《晉書&bull皇後傳》注作“苗條”,此非德性之美,隻是言形體之美,如“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九歌&bull山鬼》),非毛傳幽閑(“閑”、“娴”通用)之謂也。

    中國字有本義,有反訓。

    如“亂臣十人”(《尚書&bull泰誓》),“亂”,治也,言有能治亂。

    “君子好逑”,“逑”,一作“仇”。

    《左傳》:“嘉耦曰妃,怨耦曰仇。

    ”“妃”,音配,配也、合也;“耦”,偶(couple)也。

    “怨耦曰仇”,是“仇”之本義。

    此處“好逑”是反訓。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興(introductory)也。

    上下無關之為興,因彼及此之謂比。

    王雎[4]雌雄有别,人何以知以雎比人?豈非比而為興?故此實隻是興,湊韻而已。

     二章:“參差荇菜”,“參差”,不齊也,雙聲字。

    杜詩《曲江對雨》“水荇牽風翠帶長”(荇,水上之荇自水中直長到水面,玉泉山[5]有之)。

    “左右流之”,“流”,《爾雅&bull釋言》[6]:“流,求也。

    ”非也,就是流,不必作求解。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句好。

    或曰“左右流之”言侍妾,非也。

    仍是興,與下無關。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服”,毛傳:“思之也。

    ”“思服”之“思”為語助詞(助動詞)。

    (何不說“思”是動詞,“服”是語助詞?)念茲在茲,念念不忘。

     三章:“琴瑟友之”,“琴瑟”,樂器;“鐘鼓樂之”,既曰樂,取其和。

    樂者和音,琴瑟,古雅之樂,尤和諧。

     “左右芼之”,“芼”,一作“覒”。

    毛傳“擇之”,朱注謂烹,今俗有“用開水芼一芼”之說,但“左右芼之”則不通。

    故“芼”者,“斟酌取之”之意,亦非采後更擇之,而當采時斟酌取之也。

    (詩詞中“挑菜”,俗稱打野菜之意。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樂以宣情,故悲哀之時樂不能和,心情濃烈之時不能以喜樂宣出,故以“鐘鼓樂之”也。

    古人之言,井然有次。

     餘以為此篇乃虛拟之辭(假設也)。

    或謂此系詠結婚者,故喜聯常用。

    餘以為不然,此相思之辭。

    “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寫實也。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言得淑女之後必如是也。

     《關雎》詩旨: (一)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bull八佾》) (二)《詩序》說:“《關雎》,後妃之德也……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

    ” (三)魯說:畢公所作,以刺康王。

    [7]康王一朝晏起,夫人不鳴璜,宮門不擊柝,《關睢》之人,見幾而作。

     (四)韓說:今時大人内傾于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說淑女,正容儀,以刺時。

     (五)朱子說:周子文王有聖德,又得淑女以為之配,宮中之人于其始至,見其有幽閑、貞靜之德,故作是詩。

     (六)清方玉潤[8]說:此詩蓋周邑之詠初昏(婚)者,故以為房中樂,用之鄉人,用之邦國,而無不宜焉。

    然非文王、大姒之德之盛,有以化民成俗,使之成歸于正,則民間歌謠亦何從得此中正和平之音也邪? 除了第一條外,皆如雲霧。

     蓋六朝、唐、宋而後,有思想者皆遁而之禅,故無人打破此種學說。

    《宗門武庫》[9]載:王安石問某公,何以孔孟之學韓愈以後遂絕?公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入佛門中來。

    [10]漢以後有文學天才者多專于治詩文,有思想(研究哲學)者多逃于禅,故經師無大思想家。

    (實則經學大部分仍是文學、哲學之相合。

    ) 漢儒說“《關雎》,後妃之德也”,真是一陣大霧,鬧得昏天暗地。

    後妃,文王之妃也。

    《周南》十一篇說到女性,《詩序》都說是後妃、“王化”、“上以風化下”之謂也,《周南》是王化之始。

    餘曰:“既曰王化,當以文王為主,何以先說後妃,置文王于何地?”孔子并未嘗說君子為文王,淑女為太姒(後妃)。

    孔子極崇拜文王,若是,安有不說之理?可知君子、淑女并非專指,而為代名(通稱),不必指其名以實之。

    《詩序》又說:“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

    ”簡直是在降霧。

    淫,溺也,酒淫、書淫,過甚之意。

    淫與色連用,《詩序》誤之始也,生生把字給講壞了。

    孔子謂“《關雎》樂而不淫”,“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即最大樂。

    淫,乃過也、過甚之意。

    《詩序》講作“不淫其色”,太不對。

    魯、韓二家不傳,似覺有憾;今就其傳者觀之,并不及毛高。

    韓說蓋亦将淫連于色,故曰“内傾于色”。

    淫之言色,蓋出于《小爾雅》[11](此書亦漢儒所作):“男女不以禮交謂之淫。

    ”(《廣義》)大錯,大錯。

    《關雎》一詩,本系文随字順,很明白的事,讓漢儒弄糊塗了。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二句,其哀可知。

    而《詩序》曰“哀窈窕”,哀雖可訓為“思”,但夫子所謂“哀而不傷”,若哀訓為思,則“思而不傷”作何解?故又曰“無傷善之心焉”。

    是作《詩序》者亦知孔子之說,卻添字注經。

    “傷”,亦太過之意,故曰“哀而不傷”。

     《詩序》絕非子夏之作。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老夫子已先言之矣,何嘗說“後妃之德”?子夏聖門高弟,若如此說,豈非該打?《詩序》作者大抵是衛宏,絕非子夏。

     《詩序》最亂。

    欲講《詩經》,首先宜打倒《詩序》。

     所謂“鬼”者,即是傳統糊塗思想之打不破的。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bull盡心下》)故佛說露出“自性圓明”(《圓覺經》)。

    圓者不缺,明者不昏,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者在此,故得配天、地為“三才”。

    鬼附體則自性失,成狂妄。

    最大的鬼是“傳”(遺傳:先天;傳統習慣:後天)。

     後人不敢反對漢儒,宋儒雖革命亦不敢完全推翻舊論。

    宋儒較有腦子,不取毛、鄭,但仍不敢說是民間之作,擺不脫“後妃之德”,大霧仍未撤去,天地仍未開朗。

    朱子雖不贊成《詩序》,而仍指淑女、君子為後妃、文王。

    清方玉潤也仍說是文王、太姒。

    比較起來,還是宋儒朱、程尚有明白話。

    情操是要求其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一章)。

    朱子之說似乎比《詩序》好,但也不通。

    太姒之來與宮中之人何關?清方玉潤雖不信漢、宋之說,而腦中有鬼,打不破傳統思想。

    彼以為詠初昏,雖不對而尚近似;言文王、太姒之德,則全是鬼話矣。

     漢儒、宋儒、清儒說經之大病,皆在求之過深、失之彌遠,即孟子所謂“道在迩而求諸遠”(《孟子&bull離婁上》),而不明白“道不遠人”(《中庸》十三章)的道理。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bull禮運》),即“道不遠人”,即淺入深。

    桌子最平常,而無一日可離,此即其偉大;本為實用,便無秘密,若再深求之,則不免穿鑿附會。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論語&bull陽貨》) “為”,治也。

    “正牆面而立”有二意:一是行不通,一是無所見。

    曆來講《周南》最大的錯誤就是将其中說到女性皆歸之後妃,凡說到男性皆歸之文王。

    這錯誤之始,恐即在毛公。

    《周南》是“風”,彼把“風”講壞了。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詩序》),蓋取“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bull顔淵》)。

    “君子”有二義:一指居上位,一指有德行。

    此處是第一義。

    此處本可通,但說“下以風刺上”,風刺是風刺過失,而風中亦有贊美功德者,當作何解?豈非不通? 雖然,餘亦不敢自謂是賢于古人也。

    尼采(Nietzsche)[12]說過:“我怎麼這麼聰明啊!”(《瞧!這個人》)尼采極聰明,作有ThusSpakeZarathustra(ThusSpake,如此說、如是說),反耶教最甚,是怪物。

    他可以如此說,餘則絕不肯。

     篇二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為绤,服之無。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歸甯父母。

     《葛覃》三章,章六句。

     後來之詩,韻相連。

    此《葛覃》中韻有間斷者,如首章“施于中谷”、“集于灌木”,“谷”、“木”,葉;而“維葉萋萋”、“黃鳥于飛”、“其鳴喈喈”,“萋”、“飛”、“喈”,又葉,頗似西洋詩。

     首章:“葛之覃兮”,“覃”,毛傳:“延也。

    ”按:延,引蔓之意。

    “施”,毛傳:“移也。

    ”按:“施”,即“迤”字,迤逦()之“迤”。

    延、引、迤,雙聲。

    “施于中谷”,“中谷”,即谷中,猶中路、中逵即路中、逵中。

     此章須注意語詞。

     語詞、語助詞,或曰助詞,無意,僅是字音長短、輕重的區别,如也、邪、乎、于、哉、隻、且。

     語詞有三種: 其一,用于句首。

    “唯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尚書&bull泰誓》)之“唯”字;“粵若稽古帝堯”(《尚書&bull堯典》)之“粵若”;“維葉萋萋”之“維”字。

    又如“夫”字。

     其二,用于句中。

    “葛之覃兮”、“施于(preposition,to)中谷”、“黃鳥于飛”之“之”字、“于”字。

     其三,用于句末。

    如“兮”、“耳”、“哉”。

     語詞之使用,乃中國古文與西文及現代文皆不同者。

    今天語體文則隻剩了句末的語詞。

    中國方字單音,極不易有彈性,所以能有彈性者,俱在語詞用得得當。

    西文不止一音,故容易有彈性。

    “桌”,絕不如table好,“這是桌”就不如“這是張桌子”。

     《葛覃》三章,《詩序》說“《葛覃》,後妃之本”。

    采葛紡織,此家家皆有、遍地都是之情形,何以見得是後妃?圖為清朝康濤《葛覃圖》(局部)。

     此詩首章若去掉語詞: 葛覃,施中谷,葉萋萋。

     黃鳥飛,集灌木,鳴喈喈。

     那還成詩?詩要有彈性,去掉其彈性便不成詩。

     詩到漢以後,已經與前不同。

    最古的詩是“三百篇”,其次有楚辭: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離騷》) 試改為《詩經》語法: 高陽苗裔,皇考伯庸。

     攝提孟陬,庚寅吾降。

     将楚辭上的助詞去掉以後,便完全失去了詩的美,這等于去掉了它的靈魂。

    可以說,助詞是增加美文之“美”的。

    但是,楚辭助詞用得最多,楚辭比“三百篇”還美嗎?也未必。

    助詞用得太多,有缥缈之概,故可說: 如此說豈非“三百篇”不如楚辭?不然。

    蓋好花是渾的,白不止于白,紅不止于紅,不似“像生花”[13],白即白,紅即紅。

    真的蓮花雖紅,而不止于紅,紅是從裡面透出來而其中包含許多東西,像生花絕不成。

     魯迅《彷徨》題辭用《離騷》中四句: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曼”,通“慢”,長也。

    曼、延,疊韻。

    此四句,若改為四言不好辦,改為五言則甚易: 羲和令弭節,崦嵫望勿迫。

     曼曼路修遠,上下吾求索。

     不是改得好,原來就好。

    (《古詩十九首》中無此佳句。

    )但如此改法即不說失了屈子的精神,也是失了屈子的風格。

    屈子本借助語詞,故能缥缈無形,如雲如煙。

     詩之首章,毛傳:“興也。

    ”餘意不然。

    興應該是毫無聯絡的,此處非也。

    “葛之覃兮”一章,非興,賦也。

    看二章“為為绤,服之無”,可知矣。

     二章:“維葉莫莫”,“莫莫”,毛傳:“成就之貌。

    ”《廣雅&bull釋訓》[14]:“莫莫,茂也。

    ”按:莫與“漠”通,有廣大之義。

    《漢書&bull揚雄傳》“紛紛莫莫”,“莫莫”或作“緬緬”,聲之轉也。

    (莫、漠、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