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概說《詩經》

關燈
情操(personality),名詞(noun)。

     情操(“操”,用為名詞,舊有去聲之讀),此中含有理智在内。

    “操”之謂何?便是要提得起、放得下、弄得轉、把得牢,聖人所說“發乎情止乎禮義”(《毛詩序》)。

    “操”又有一講法,就是操練、體操之“操”,乃是有範圍、有規則的活動。

    情操雖然說不得“發乎情止乎禮義”,也要“發而皆中節”(《中庸》一章)。

    情操完全不是縱情,“縱”是信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

    總之,人是要感情與理智調和。

     向來哲學家忒偏理智,文學家忒重了感情,很難得到調和。

    感情與理智調和,說雖如此說,然而若是做來,恐怕古聖先賢也不易得。

    吾輩格物緻知所為何來?原是為的求做人的學問。

    學問雖可由知識中得到,卻萬萬并非學問就是知識。

    學問是自己真正的受用,無論舉止進退、一言一笑,都是見真正學問的地方。

    做人處世的學問也就是感情與理智的調和。

     “詩三百篇”含義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詩三百篇”含義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圖為南宋馬和之為《詩經&bull豳風&bull七月》作的插畫。

     要了解《詩》,便不得不理會“情操”二字。

    《詩》者,就是最好的情操。

    也無怪吾國之詩教是溫柔敦厚,無論在“情操”二字消極方面的意義(操守),或積極方面的意義(操練),皆與此相合。

    所謂學問,淺言之,不會則學,不知則問。

    有學問的人其最高的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見解、有氣度的人。

    梁任公[1]說英文gentleman不易譯,若“士君子”則庶近之矣,便“君子”二字即可。

    孔子不輕易許人為君子: 君子哉若人!(《論語&bull憲問》) 君子哉!蘧伯玉。

    (《論語&bull衛靈公》)[2] 君子之材,實在難得。

    “士君子”乃是完美而無瑕疵的,吾人雖不能到此地步,而可懸此高高的标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則人高于動物者也。

    人對于此“境界”有所謂不滿,孔夫子尚且說: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論語&bull述而》) 此雖不是騰雲駕霧的仙、了脫生死的禅,而遠親不如近鄰,乃是真真正正的人,此正是平凡的偉大,然而正于吾人有益。

    五十學《易》,韋編三絕,至此正是細上加細,而止于“無大過”。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論語&bull泰伯》) 讀此真可知戒矣。

    然而,過分的謙虛與過分的驕傲同一的讨厭。

    而夫子三謙亦令人佩服,五十學《易》,可知夫子尚不滿足其境界。

    所有古聖先賢未有不如此者。

    古亞曆山大(Alexander)[3]征服世界,至一荒野,四無人煙,坐一高山上曰:噫籲!何世界之如是小,而不足以令我征服也!但此非貪,而是要好,人所以有進益在此,所以為萬物之靈亦在此。

     學問的最高标準是士君子。

    士君子就是溫柔敦厚(詩教),是“發而皆中節”。

    釋迦牟尼說現實、現世、現時是虛空的,但儒家則是求為現實、現世、現時的起碼的人。

    表現這種溫柔敦厚的、平凡的、偉大的詩,就是“三百篇”。

    而其後者,多才氣發皇,而所作較過,若曹氏父子[4]、鮑明遠[5]、李、杜、蘇、黃[6];其次,所作不及者,便是平庸的一派,若白樂天[7]之流。

    樂天雖欲求溫柔敦厚而尚不及,但亦有為人不及處.吾國詩人中之最偉大者唯一陶淵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溫柔敦厚”。

    這雖是老生常談,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輕蔑。

    猶如禅宗故事所雲:諸弟子将行,請大師一言,師曰:“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弟子大失所望,師曰:“三歲小兒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8]吾人之好高骛遠、喜新立奇,乃是引吾人向上的,要好好保持、維護,但不可不加操持;否則,小則可害身家,大足以害天下。

    如王安石之行新法,宋室遂亡也矣。

     走“發皇”一路往往過火,但有天才隻寫出華麗的詩來是不難的,而走平凡之路寫溫柔敦厚的詩是難乎其難了,往往不能免俗。

    有才氣、有功力,寫華麗的詩不難,要寫溫柔敦厚的詩便難了。

    一個大材之人而嚅嚅不能出口,力舉千鈞的人蛻然若不勝衣,這是怎麼?才氣發皇是利用文字——書,但要使文字之美與性情之正打成一片。

    合乎這種條件的是詩,否則雖格律形式無差,但算不了詩。

    “三百篇”文字古,有障礙,而不能使吾人易于了解;唯陶詩較可。

    “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9],美而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bull顔淵》),正而不美。

    宗教家與道家以為,吾人之感情如盜賊,如蛇蟲;古聖先賢都不如此想,不過以為感情如野馬,必須加以羁勒,不必排斥,感情也能助人為善。

    先哲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禮記&bull禮運》)情與欲固有關,人所不能否認。

     以上所述是廣義的詩。

     今所講“詩三百篇”向稱為“經”,“五四”以後人多不然。

    “經”者,常也,不變也,近于“真理”之意,不為時間和空間所限。

    老杜寫“天寶之亂”稱“詩史”,但讀其詩吾人生亂世固感動,而若生太平之世所感則不親切。

    蘇俄文豪高爾基(Gorky)[10]寫饑餓寫得最好,蓋彼在流浪生活中,确有饑餓之經驗也。

    常人寫餓不過到饑腸雷鳴而已,高爾基說餓得貓爪把抓腸内,此乃真實、親切的感覺,非境外人可辦,更是占空間、占時間的,故與後來人相隔膜。

    這就是變,就不能永久。

    “三百篇”則不然,“經”之一字,固亦不必反對。

     今所言《詩》三百篇不過道其總數,此乃最合宜之名詞。

    子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bull為政》) 此最扼要之言。

    此所謂“無邪”與宋朝理學家所說之“無邪”、“正”不同。

    宋儒所言是出乎人情的,幹巴巴的。

    古言:“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

    ”(楊恽《報孫會宗書》)“不能止”就是正嗎?未必是,也未必不是。

    道學家自命傳聖賢之道,其實完全不了解聖賢之道,完全是幹巴巴、死闆闆地談“性”、談“天”。

    所以說“無邪”是“正”,不如說是“直”,未有直而不誠者,直也就是誠。

    (直:真、誠,雙聲。

    )《易傳》雲: 修辭立其誠。

    (《文言》) 以此講“思無邪”三字最切當。

    誠,雖不正,亦可感人。

    “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此極其不正矣,而不能說它不是詩。

    何則?誠也。

    “打油詩”,人雖極卑視之,但也要加以“詩”之名,蓋誠也,雖則性有不正。

    夫子曰,“詩三百”“思無邪”,為其誠也。

     釋迦牟尼說法之時,嘗曰: 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金剛經》) “如”,真如之意,較“真”(truth)更為玄妙。

    其弟子抛棄身家愛欲往之學道,固已相信矣,何必又如此說,真是大慈大悲,真是苦口婆心。

    這裡可用釋迦之“真語”、“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說詩之“誠”、“思無邪”之“無所不包,無所不舉”[11]。

    釋迦又說: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楞嚴經》) 此八字一氣說來,就是“真”。

     《尚書&bull堯典》曰:“詩言志。

    ”如詩人作詩,由“志”到作出“詩”,中間就是老杜所謂“意匠慘淡經營中”(《丹青引贈曹将軍霸》): (一)志——“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 (二)中間——“意匠慘淡經營中”(聲音、形象、格律要求其最合宜的); (三)詩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五代劉昭禹[12]曰:“五言如四十個賢人,著一字如屠沽(市井)不得。

    ”(計有功《唐詩紀事》)豈止五言?凡詩皆如此。

    詩裡能換一個字,便是不完美的詩。

    一字,絕對,真如,是一非二,何況三四? “慘淡經營”之結果,第一義就是“無委曲相”。

    好詩所寫皆是第一義,與哲學之真理、宗教之經約文字的最高境界同。

     讀詩也要“思無邪”,也要“無委曲相”。

     孔子對于詩的論法,歸納起來又稱為“孔門詩法”。

    法,道也,不是指狹義的方法、法律之法,若平仄、葉韻之類,此乃指廣義的法。

    “無事無非法”,生活中舉止、思想、語言無在而非法。

     違了夫子“思無邪”,便非法。

     然而,何以又說詩無所謂是非善惡?常所謂是非善惡究竟是否真的是非善惡?以世俗的是非善惡講來,隻是傳統習慣(世法、世谛)的是非善惡,而非真的是非善惡。

     “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是直,事雖邪而思無邪。

    在世法上講,不能承認;在詩法上講,可以承認。

    詩中的是非善惡與尋常的是非善惡不同。

     魯迅先生說一軍閥下野後居于租界莳花飲酒且學賦詩,頗下得一番功夫,模仿淵明文字、句法。

    而魯迅先生批曰:我覺得“不像”。

    蓋此是言不由衷,便是僞、是不真、是邪。

    以此而論,其詩絕不如“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二句也。

    村中小酒肆中有對聯曰: 進門來三杯醉也, 起身去一步歪邪。

     此雖不佳而頗有詩意,蓋紀實也。

    又有一聯曰: 劉伶問道何處好, 李白答曰此地佳。

     此亦鄉村小酒肆對聯,還不如前者。

    下野軍閥的仿陶淵明詩還不如村中酒肆對聯這個味兒。

    故說詩的是非善惡不是世俗的。

     文學與哲學與“道”的最高境界是一個。

    所謂“詩法”,就是佛法的“法”,是“道”。

    靜安[13]先生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人間詞話》) “詩三百篇”既稱“經”,就是不祧之祖,而降至楚辭、賦、詩、詞、曲,則益卑矣。

    然而,以詩法論,便童謠、山歌亦可以與“經”并立。

    其實“詩三百篇”原亦古代之童謠、山歌也。

    《金剛經》雲: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隻要“思無邪”就是“法”。

    佛法平等不是自由平等的平等,佛說之法皆是平等。

    佛先說小乘,後說大乘,由空說無,說有見空。

    天才低者使之信,天才高者使之解,無論如何說法,皆是平等。

     或謂佛雖說有大乘、小乘,其實佛說皆是大乘,皆可以是而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14]六字,最低之小乘,然而也能成佛。

    故佛說“大開方便之門”,門無大小,而入門則平等也,與靜安先生所謂“不以是而分優劣”一也。

     今所言詩,隻要是詩就是法。

     孔夫子對于《詩》,有“思無邪”之總論,尚有分論。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

    ”(《論語&bull陽貨》) 這是總論中之分論,前所說是總論中之總論。

     說得真好。

    無怪夫子說“學文”,真是學文。

    忠厚老實、溫厚和平、仁慈、忠孝、誠實,溢于言表。

    這真是好文章。

    每一國的文字有其特殊之長處,吾人說話、作文能夠表現出來便是大詩人。

    中國方字單音,少彈性,而一部《論語》音調仰抑低昂,彈性極大,平和婉轉之極。

    夫子真不可及,孟子不能。

     漢學重訓诂,宋學重義理,此本難分優劣。

    漢經秦“焚書”之後,書籍散亂亟待整理;及宋朝書籍大半整理就緒,而改重義理,亦自然之趨勢也。

    今講《詩經》,在文字上要打破文字障,故重義理而兼及訓诂,雖仍漢宋之學而皆有不同。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讀此段文章,“可以”兩字不可草草看過。

     興:感發志氣。

    起、立,見外物而有觸。

     生機暢旺之人最好。

    何以生機暢旺就是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bull小雅&bull采薇》),讀之如旱苗遇雨,真可以興也。

     觀:考察得失。

    (得失不能要,算盤不可太清,這非詩。

    ) 不論飛、潛、動、植,世界上一切事皆要觀,不觀便不能寫詩。

    “《詩》雲:‘鸢飛戾天,魚躍于淵。

    ’言其上下察也。

    ”(《中庸》十二章)察猶觀也,觀猶察也。

    鸢代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