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說《召南》

關燈
其義為明。

     “三五在東”,“三五”,毛傳訓為星名。

    不必如此講。

     “抱衾與裯”,“裯”,毛傳:“被也。

    ”與袒有關,“被”蓋貼身之被。

    兼士先生有文考之。

    通“剗”字。

    剗,光腳穿鞋曰“剗穿”。

    又元曲中馬不用鞍而乘之曰“剗馬”(或寫“馬”)。

    又如後主[17]詞“剗襪步香階”(《菩薩蠻》)中“剗襪”乃但穿襪不着鞋。

    又如内衣古稱“衣”,見《禮記》,又作“”。

    又《漢書》“但馬”即“剗馬”也。

    “但”有“徒”之意、“光”之意;又如“旦”,有“不隔”之意,又轉為“誠”意,如“坦”字。

     《小星》詩旨: 《詩序》曰:“惠及下也。

    ”又曰:“夫人無妒忌之行,惠及賤妾,進禦于君,知其命有貴賤,能盡其心矣。

    ”《韓詩外傳》曰:“任重道遠者,不擇地而息;家貧親老者,不擇官而仕。

    故君子矯褐趨時,當務為急。

    傳雲:不逢時而仕,任事而敦其慮,為之使而不入其謀,貧焉故也。

    《詩》曰:‘夙夜在公,實命不同。

    ’”其後明朝章俊卿[18]作《詩經原體》,遂直以為小臣行役之詩,蓋依韓說而不依《詩序》也。

     《小星》二章,章五句,兩章末句言“寔命不同”、“寔命不猶”。

    《論語》有雲: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堯曰》) 什麼是“命”?遺傳造成的你的性格,環境造成的你的生活,這就是你的命。

    人無論如何不能不承認這個“命”,便以此安身立命也好。

     吾輩知識階層除了物質的需要,還要有生活的工具——有一把能通開生活中各種門戶的鑰匙。

    若不能如此,簡直還不及苦力幸福;因為苦力生活簡單,衣食飽暖一切便都能解決。

    有知識的則否。

    痛苦、煩惱、悲哀,隻能減少生活的興趣、生活的力量,使人感覺生活是一種壓迫。

    雖然知道生活是一種義務而非權利,但這樣便難活下去。

    果能“安之若命”(《莊子&bull人間世》),則雖遇艱難亦能安然肩負,能鼓起生活的興趣與力量。

    任命,消極的說可以,積極說也可以,不知這樣解釋能得夫子原意否? 《論語》說: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罕》,“仁”字大無不包、細無不舉。

    ) 夫子深知說道德要小心,不然則生惡劣影響。

    夫子所謂“命”便猶佛家所謂因緣,是科學的非玄學的,是理智的非迷信的。

    常所謂在劫難逃,都認為是玄的,那相去甚遠;若當作迷信,則去之彌遠。

    人能知命則能“潔身自好”,再則更能“樂天進取”。

    讀書人皆當潔身自好,這是消極的;樂天進取,則是積極的。

    有人着圍棋,曰“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蘇轼《觀棋》),這便是樂天進取。

    夫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孟子&bull公孫醜下》),“可以”二字有力量。

     《詩序》所言“惠及下也”四字考語,胡說白道。

    《韓詩外傳》講得好,無論對否,他想的是。

    假如此詩中意思可算為思想的話,則此思想影響中國人甚大。

    魯迅先生以為中國五千年曆史可分二時期:一為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期,一為欲做奴隸卻不得的時期。

    (《墳&bull燈下漫步》)中國曆史除最早一頁可稱光榮外——逐有苗離黃河流域(有苗之後,有殷之鬼方、周初之狁、周中葉之犬戎、秦至六朝唐之胡),其後漸不能敵。

    中國人愛和平,故敵不住外來力量,此精神一直遺傳。

    即以“三百篇”言之,隻見溫柔敦厚,無熱烈感情。

    此确是悲慘、是失敗,然非恥辱,是光明的。

    因“三百篇”所表現乃最富于人性、人味的生活。

    獸+神=人。

    (此雖曰神,與佛教等宗教無關。

    )中國人無獸性、神性,隻剩下人性。

     研究民族性,最好看其曆史及詩。

     人皆以中國為玄,其實中國最重實際,如西洋人之為宗教犧牲者甚少,即衣、食、住三項小節,亦以中國最舒服,故中國人已失掉獸性,同時也失去神性,謂之為愛和平可,謂之為沒出息亦可。

     中國人不但沒熱烈精神,甚至連傷感意味都沒有。

    中國人是安分安命,于是認苦非苦而視為當然。

    實際生活有缺陷(憾),然後發生不滿,而結果趨于安命。

    此“安”即中國之愛和平、溫柔敦厚、有人味,甘為奴隸或為奴隸而不得的原因。

     篇十一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

    不我以,其後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

    不我與,其後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

    不我過,其嘯也歌。

     《江有汜》三章,章五句。

     此首詩,真好! “三百篇”四言句多,而此篇多為三言,每章末一句雖為四字:“其後也悔”、“其後也處”、“其嘯也歌”,而“也”字為音節,如今唱二簧之墊字。

    三字句較四字句急促,故其結果當為緊張;而此首雖為三言,然音調并不急促,并不緊張。

    此其表現技術之高者一。

     又:後一句原亦可但為三字:“其後悔”、“其後處”、“其嘯歌”,而加一“也”字,加得好。

    若用新式标點,當為: 其後也——悔 其後也——處 其嘯也——歌 如老譚《賣馬》[19]所唱“提起了此馬”後聲音拉長,表示其心中對馬之愛。

    此其表現技術之高者二——虛字傳神。

     又:三章中分别重“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為二句。

    何以重?重得好。

     “不我以”、“不我與”至第三章“不我過”:不和我回去,不與我同走,連看我都不看。

    所重二句,一句結上,一句啟下。

    如辛稼軒之《采桑子》: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稼軒此一首即用“三百篇”此章句法。

    稼軒真是英雄,拔山扛鼎,詞亦排山倒海。

    而其内中究有中國傳統精神,結果亦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純剩人性。

     “其後也悔”,是說“之子”,并非說“我”,因為你跟我不好,所以你将來不會好。

    “其後也處”,“處”,毛傳:“止也。

    ”如處節、居處。

    “其後也處”,彼此不相幹涉,此意尚通。

    鄭箋言“悔過自止”,真是添字注經。

    中國之君子“明于禮義而暗于知人心”(《莊子&bull田子方》)[20];注詩者亦然,明于禮義而暗于知詩心。

    悔當是希望其悔,故最後以歌自慰。

    “其嘯也歌”,不熱烈亦不感傷,不好講而真好。

     《江有汜》與前首之《小星》不能說他無憂,但不是傷感,不是悲哀。

    高叟謂《小弁》為小人之詩,因其怨也。

    孟子譏其“固”[21],然而高叟亦确有其見處。

    看《小星》《江有汜》,絕不愉快,但幾乎看不出一點怨來。

    因知命,則安心,則能排憂樂、了死生、齊物我(魯迅先生或者要罵這是奴隸的道德),但餘總承認這是一種美德。

    在此時期、此時代,這種道德也許是不相宜,猶如在強盜群裡講仁義、說道德。

    但曰其不識時務、不知進退則可,謂其非道德則不可。

    當然也許是無用的。

    如果隻以有用與否而決定之,則吾無言矣。

    《周南》《召南》不誇大,所以中正和平。

    若其他國風即不然,其傷感與悲哀的色彩是濃厚的、是鮮明的(其中正和平确不及“二南”)。

    此“二南”之所以不可及。

     篇十二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野有死麕》三章,一、二章四句,三章三句。

     《野有死麕》字義: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