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說《召南》

關燈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人謂為興也。

    興也,不知興什麼,當是比。

    但凡是所謂比,應是無論在形象或意義上有聯絡才是,此處則毫無聯絡。

    想古人當時必有一番道理。

    “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女”,讀本音,後“女”讀汝。

    方玉潤想必講不通,又不敢推翻古人的作品,乃曰:“貧士卻婚以遠嫌也。

    ”(《詩經原始》) 《行露》詩旨: 《詩序》:“強暴之男,不能侵陵貞女也。

    ”《韓詩外傳》:“夫行露之人許嫁矣,然而未往也。

    見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貞理,守死不往。

    ”《列女傳》:“召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

    既許嫁于酆,夫家禮不備而欲迎之。

    ……遂不肯往。

    夫家訟之于理,緻之于獄。

    女終以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持義,必死不往。

    ”至清方玉潤乃曰:“貧士卻婚以遠嫌也。

    ”(《詩經原始》)而後世文言小說則每以“行露”代奔女,以“雀角鼠牙”代表二人興訟。

     篇七 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三章,章四句,亦三章字句甚仿佛者。

     《羔羊》字義: 三章之首句:“羔羊之皮”、“羔羊之革”、“羔羊之縫”。

    “革”,毛傳:“革猶皮也。

    ”非是,皮帶毛,革無毛(毛已磨光)。

    “縫”,革已裂開見縫。

     三章之次句:“素絲五”、“素絲五”、“素絲五總”。

    “”,毛傳:“數也。

    ”不通。

    “”,《釋文》作“它”,别本又作“佗”。

    馬瑞辰謂:“‘’即古‘他’字。

    他者,彼之稱也,此之别也。

    由此及彼,則其數為二。

    ”若然,則“”猶今言二合線矣。

    “”、“”,吳均[11]所作《西京雜記》[12](假托班固作,四庫叢刊有影印本)謂:“五絲為,倍為升,倍升為,倍為紀,倍紀為。

    ”馬瑞辰謂“總”即“”之轉也。

     首章之後二句:“退食自公,委蛇委蛇[13]”。

    “退食自公”,鄭箋:“退食,謂減膳也。

    自,從也;從于公,謂正直順于事也。

    ”馬瑞辰曰:“‘退食自公’謂自公食而退。

    ”(《毛詩傳箋通釋》)此較朱熹《詩集傳》以退食為“退朝而食于家”之說為善。

    闆起面孔講《詩經》,于詩的尊嚴未必增加,于詩之美則必然減少。

     “委蛇委蛇”,“委蛇”,傳曰:“行可從迹也。

    ”箋曰:“委曲(從容)自得之貌。

    ”《鄘風&bull君子偕老》篇有“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之語,傳曰:“委委者,行可委曲縱迹也。

    佗佗者,德平易也。

    ”按:此之“委佗”即《羔羊》之“委蛇”,聲形詞也。

    《君子偕老》之“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二句,真好!寫其美,不寫其面貌、衣服、形象,而寫其動作,不動如泰山,動如河水——是活人。

    真好!後世詩人掏空了心,巧雖巧,但不好,外不得物象,内不得意象。

     “委它”,疊韻,委可作“倭”,它可作“佗”,“倭佗”疊韻,“委蛇”疊韻。

     A=委  B=蛇 AB—委蛇 ABAB—委蛇委蛇 AABB—委委蛇蛇 首章“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次章“委蛇委蛇,自公退食”、三章“委蛇委蛇,退食自公”,略變句法,真巧,真漂亮,寫得淋漓盡緻。

     《羔羊》詩旨: 《詩序》謂:“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

    ”何以見“節儉正直”?不可解。

    毛傳曰:“《羔羊》,《鵲巢》之功緻也。

    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

    《鵲巢》之君,積行累功,以緻此《羔羊》之化,在位卿大夫競相切化,皆如此《羔羊》之人。

    ”《詩序》既不可通,則毋甯從毛傳。

     篇八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

    何斯違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違斯,莫或遑處。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三章,章六句。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南山”,當然在作者的南邊,“在南山之陽”,是說雷在南山之南,此時還遠。

    “在南山之側”,在其側,是正要從山邊轉過來。

    “在南山之下”,在其下,是已轉到山之北了。

    鄭箋雲:“雷以喻号令。

    于南山之陽,又喻其在外也。

    召南大夫以王命施号令于四方,猶雷殷殷然發聲于山之陽。

    ”此說實有損詩美。

     “何斯違斯”,“斯”,毛傳:“此。

    ”訓解可通。

    其實二“斯”字皆作語詞即可。

     “莫敢或遑”,“或”,《小爾雅》《廣雅》并雲:“或,有也。

    ”按:此“有”字乃“有時”之有,語詞也,與“有無”之有為動詞者不同。

    (語詞在前者可稱“引詞”,引詞有為引一字者,有為引句者,如:“有國”、“有人”,引字也;“粵若稽古”、“曰為改歲”,引句也。

    )“時或”,時也,有時也(時與或有關;不時,常)。

    “遑”,休息;“或遑”,間或的休息也。

     此篇每章末二句不用《羔羊》倒字法,三章皆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佛經說“萬法歸一”,萬法完成而有真美善。

    然未歸一之前仍是萬法,如入海之前,江、淮、河、漢,各自存在。

    怎樣作法要用你自己心的天平去衡量。

    何以《羔羊》句法變化好,因是“委蛇委蛇”,這樣變化正表現其心理之“舒徐”。

    若“振振君子,歸哉歸哉”,作者心理是“迫切”的,顧不得玩花樣。

    此正所謂“文無定法,文成而法立”。

     篇九 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摽有梅》三章,章四句。

     《摽有梅》字義: “摽有梅”,“摽”,毛傳:“落也。

    ”趙岐[14]《孟子章句》引《詩》曰“有梅。

    ”《說文》:“,物落,上下相付也。

    讀若《詩》‘摽有梅’。

    ”段[15]注以毛詩“摽”字為“”之假借。

     “頃筐塈之”,“塈”,毛傳:“取也。

    ”《玉篇》引《詩》曰“頃筐概之”。

     “迨其謂之”,“謂”,毛無傳,惟曰:“禮未備則不待禮會而行之。

    ”段懋堂曰:“毛意‘謂’即‘會’也”。

    《爾雅&bull釋诂》:“謂,勤也。

    ”郭[16]注引《詩》“迨其謂之”。

    黃晦聞先生曰:“言勤求也。

    ”(《詩旨纂辭》) 《摽有梅》詩旨: 《詩序》言此詩乃“男女及時也”,殊牽強,以情理度之不合。

    “求我庶士”,“士”,自我也。

    而此篇卻又不講作求賢,是民歌,是戀歌。

    餘以為當是男子作。

    若曰是女子自作則似不合,若曰是男子托言則未免無聊。

     篇十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

    肅肅宵征,抱衾與裯。

    寔命不猶。

     《小星》二章,章五句。

     《小星》字義: “嘒彼小星”,“嘒”,傳曰:“微貌。

    ”《廣韻》“暳”下曰:“《小星》詩亦作‘嘒’。

    ”《玉篇》“暳”下注:“衆星貌。

    ”《說文》于“嘒”下隻注“小聲”,如言蟬聲嘒嘒、鸾聲嘒嘒。

    《詩》中《雲漢》篇有“有嘒其星”句(《大雅&bull蕩之什》),傳曰:“嘒,衆星貌。

    ”然則嘒當是“暳”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