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劉子》與《文心雕龍》思想的差異
關燈
小
中
大
用“辭令”來表達,使“物無隐貌”,這就跟“閉口而不言”不同。
又稱:“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
”這裡的“元解”、“獨照”,都要用心來思慮;“尋聲律”有待于耳聽,“窺意象”有待于心慮目視;“定墨”有待于口中所發之言辭。
就《神思》看,全篇皆離不開目視、耳聽、口言、心慮,與《清神》的“不視”、“不聽”、“不言”、“不慮”絕然不同。
《劉子·防欲》:“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
情出于性而情違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
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與水火也。
煙生于火而煙郁火,冰出于水而冰遏水。
故煙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
”欲怎樣害情,情又怎樣傷性呢?《劉子》說:“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輿驷,命曰召蹶之機。
” 劉勰在《文心雕龍》裡也講情性。
他在《明詩》裡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這裡指出詩是持人情性,使歸于正的;又指出情是應物斯感的,感物吟志都出于自然。
他在《物色》裡說:“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這裡指出不同的感情,是受外界景物的變化引起的,如春天有悅豫之情,夏天有郁陶之心,指心悅而未舒暢;秋天有陰沉之志,冬天有矜肅之慮。
這種受外界影響所引起的不同感情,産生了感物吟志的詩歌,都是出于自然。
因此又稱:“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他認為詩人感物引起的各種感情,跟物貌是聯系的。
因此詩人的感物吟志,既是“寫氣圖貌”,又是“與心徘徊”,做到“情貌無遺”。
怎樣“情貌無遺”呢?“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狀美盛),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這個女子出嫁),宜其室家。
”用“灼灼”來狀桃花的鮮明,是“圖貌”;用“灼灼”來寫新嫁娘如火的熱情,是“與心”。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用“依依”來描寫楊柳條的柔順,是“圖貌”;用“依依”來寫分别時依依不舍之情,是“與心”。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杲杲”乃描狀日光高照,是“圖貌”。
用“杲杲”來寫思婦盼望丈夫回家像盼望天雨,卻看到杲杲日出那樣的失望心情,是“與心”。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曰消。
”“瀌瀌”狀大雪紛紛,是“圖貌”;又指希望看到日出雪消,卻隻見大雪紛紛時的失望心情,是“與心”。
這樣看來,劉勰認為“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情是受外界景物或事物的感觸而産生的,詩人因而“感物吟志”,有“圖貌”、“與心”兩方面,做到“情貌無遺”。
這樣“情貌無遺”的詩,是“持人情性”,“義歸無邪”,是歸于正确的。
因此,劉勰講的情,是“應物斯感”而生的,不是“情出于性而情違性”的;“感物吟志”所表達的“情”,可以是“義歸無邪”的,不是“情之傷性”的。
“情貌無遺”的詩,可以“持人情性”,不是“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的。
情既“感物而動”,不是“情之所安者欲也”。
詩既“持人情性”,故性貞則情正,不是“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的。
因此,劉勰講的情性跟《劉子》講的情性是完全不同的。
《劉子·去情》:“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
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是非利害存于衷,而彼此還相疑。
故無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觸應而成礙。
由此觀之,則情之所處,物之所疑也。
”《劉子》認為是非利害是從情來的,要排遣是非利害,所以要“去情”。
劉勰
又稱:“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
”這裡的“元解”、“獨照”,都要用心來思慮;“尋聲律”有待于耳聽,“窺意象”有待于心慮目視;“定墨”有待于口中所發之言辭。
就《神思》看,全篇皆離不開目視、耳聽、口言、心慮,與《清神》的“不視”、“不聽”、“不言”、“不慮”絕然不同。
《劉子·防欲》:“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
情出于性而情違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
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與水火也。
煙生于火而煙郁火,冰出于水而冰遏水。
故煙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
”欲怎樣害情,情又怎樣傷性呢?《劉子》說:“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輿驷,命曰召蹶之機。
” 劉勰在《文心雕龍》裡也講情性。
他在《明詩》裡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這裡指出詩是持人情性,使歸于正的;又指出情是應物斯感的,感物吟志都出于自然。
他在《物色》裡說:“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這裡指出不同的感情,是受外界景物的變化引起的,如春天有悅豫之情,夏天有郁陶之心,指心悅而未舒暢;秋天有陰沉之志,冬天有矜肅之慮。
這種受外界影響所引起的不同感情,産生了感物吟志的詩歌,都是出于自然。
因此又稱:“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随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他認為詩人感物引起的各種感情,跟物貌是聯系的。
因此詩人的感物吟志,既是“寫氣圖貌”,又是“與心徘徊”,做到“情貌無遺”。
怎樣“情貌無遺”呢?“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狀美盛),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這個女子出嫁),宜其室家。
”用“灼灼”來狀桃花的鮮明,是“圖貌”;用“灼灼”來寫新嫁娘如火的熱情,是“與心”。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用“依依”來描寫楊柳條的柔順,是“圖貌”;用“依依”來寫分别時依依不舍之情,是“與心”。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杲杲”乃描狀日光高照,是“圖貌”。
用“杲杲”來寫思婦盼望丈夫回家像盼望天雨,卻看到杲杲日出那樣的失望心情,是“與心”。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曰消。
”“瀌瀌”狀大雪紛紛,是“圖貌”;又指希望看到日出雪消,卻隻見大雪紛紛時的失望心情,是“與心”。
這樣看來,劉勰認為“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情是受外界景物或事物的感觸而産生的,詩人因而“感物吟志”,有“圖貌”、“與心”兩方面,做到“情貌無遺”。
這樣“情貌無遺”的詩,是“持人情性”,“義歸無邪”,是歸于正确的。
因此,劉勰講的情,是“應物斯感”而生的,不是“情出于性而情違性”的;“感物吟志”所表達的“情”,可以是“義歸無邪”的,不是“情之傷性”的。
“情貌無遺”的詩,可以“持人情性”,不是“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的。
情既“感物而動”,不是“情之所安者欲也”。
詩既“持人情性”,故性貞則情正,不是“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的。
因此,劉勰講的情性跟《劉子》講的情性是完全不同的。
《劉子·去情》:“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
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是非利害存于衷,而彼此還相疑。
故無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觸應而成礙。
由此觀之,則情之所處,物之所疑也。
”《劉子》認為是非利害是從情來的,要排遣是非利害,所以要“去情”。
劉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