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劉子》與《文心雕龍》思想的差異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儒家的說法。
“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本于《禮·禮運》:“人者……五行之秀氣也。
”又:“人者,天地之心也”,也是儒家的說法。
“自然之道”,本于《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這裡,劉勰把儒家的“三才”跟道家的“自然之道”相結合。
紀昀評:“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劉勰論文原道,提出“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有取于道家的自然,這是要糾正齊梁文藻的浮華。
提出仁義是注意思想性,提出自然是反對矯揉造作,這兩者互相配合以糾正浮華之文風,是沒有抵牾的。
《文心雕龍·論說》:“夷甫裴,交辨于有無之域……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劉勰認為,王衍的貴無,注重虛無,專守寂寥;裴的崇有,着眼在形象和實用,都有片面性。
不如佛家的講有和空,破除了崇有和貴無的片面性。
他提出佛家的般若絕境,是就破除崇有和貴無的片面性說的。
這跟他在《論說》裡提出“彌綸群言,研精一理”的說法是一貫的。
他認為對某一問題有各種不同意見,就要網羅各種不同說法,加以研精,得出一理,以避免片面性。
他提倡佛說,就是為避免片面性而來的。
《文心雕龍·諸子》稱“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
他又指出:“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采正。
”因此他指斥“至如商韓,六虱五蠹,棄孝廢仁,藥之禍,非虛至也”,認為商鞅的被車裂,韓非的被毒死,正由于他們的棄孝廢仁;又指斥“公孫之白馬孤犢,辭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鳥,非妄貶也”。
公孫龍說“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都是詭辯。
因為白馬的概念雖跟馬不同,馬可以包括黃馬、黑馬,也可以包括白馬,所以說“白馬非馬”是詭辯。
“孤犢”自然無母,但孤犢剛生下來時稱犢是有母的,說它不曾有過母是詭辯。
商韓“棄孝廢仁”,違反儒家的提倡仁孝,所以要反對;公孫龍的詭辯,違反儒家的正名,所以也要駁斥。
這正說明劉勰推重儒家思想,反對跟儒家思想相抵觸的說法,他的思想是融合各家而不矛盾的。
《文心雕龍·情采》稱:“《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老子疾僞,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
莊周雲,‘辯雕萬物’,謂藻飾也。
韓非雲,‘豔乎辯說’,謂绮麗也。
”在這裡,他引用儒家、道家、法家的說法,來論證文辭的必須講究律采。
他引了《老子》的反對美言,就用《老子》五千言的精妙來指明他的非棄美。
這樣,他所引三家之說是一貫地贊美文辭要绮麗的。
如此看來,劉勰在《文心雕龍》裡引用各家之說,是融會貫通的,這與《劉子》引用各家之說而自相矛盾,“漫羨而無所歸心”大不相同。
劉勰是通才,《文心雕龍》體大思精,能融會各家之說而無抵牾;《劉子》兼采儒道兵法各家,其說則互相矛盾而不可通。
《劉子》作者的學識當遠在劉勰以下。
三 《劉子》與《文心雕龍》思想不同 《劉子·清神》:“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
”《文心雕龍·神思》稱:“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緻乎?”他在講想象時,就要“思接千載”,不是“棄心而不慮”;就要“視通萬裡”,不是“清目而不視”;要求“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不是“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
他講“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關鍵将塞,則神有遁心”。
這裡指出“物沿耳目”,即要耳聽目視來捕捉事物的形象聲音,不是“不視”、“不聽”。
這裡指出“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即以心為精神活動的主宰,由志和氣來統轄,這就需要心的思慮,不是“棄心而不慮”。
“物沿耳目”,要
“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本于《禮·禮運》:“人者……五行之秀氣也。
”又:“人者,天地之心也”,也是儒家的說法。
“自然之道”,本于《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這裡,劉勰把儒家的“三才”跟道家的“自然之道”相結合。
紀昀評:“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标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劉勰論文原道,提出“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有取于道家的自然,這是要糾正齊梁文藻的浮華。
提出仁義是注意思想性,提出自然是反對矯揉造作,這兩者互相配合以糾正浮華之文風,是沒有抵牾的。
《文心雕龍·論說》:“夷甫裴,交辨于有無之域……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貴無者專守于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劉勰認為,王衍的貴無,注重虛無,專守寂寥;裴的崇有,着眼在形象和實用,都有片面性。
不如佛家的講有和空,破除了崇有和貴無的片面性。
他提出佛家的般若絕境,是就破除崇有和貴無的片面性說的。
這跟他在《論說》裡提出“彌綸群言,研精一理”的說法是一貫的。
他認為對某一問題有各種不同意見,就要網羅各種不同說法,加以研精,得出一理,以避免片面性。
他提倡佛說,就是為避免片面性而來的。
《文心雕龍·諸子》稱“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
他又指出:“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采正。
”因此他指斥“至如商韓,六虱五蠹,棄孝廢仁,藥之禍,非虛至也”,認為商鞅的被車裂,韓非的被毒死,正由于他們的棄孝廢仁;又指斥“公孫之白馬孤犢,辭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鳥,非妄貶也”。
公孫龍說“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都是詭辯。
因為白馬的概念雖跟馬不同,馬可以包括黃馬、黑馬,也可以包括白馬,所以說“白馬非馬”是詭辯。
“孤犢”自然無母,但孤犢剛生下來時稱犢是有母的,說它不曾有過母是詭辯。
商韓“棄孝廢仁”,違反儒家的提倡仁孝,所以要反對;公孫龍的詭辯,違反儒家的正名,所以也要駁斥。
這正說明劉勰推重儒家思想,反對跟儒家思想相抵觸的說法,他的思想是融合各家而不矛盾的。
《文心雕龍·情采》稱:“《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老子疾僞,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
莊周雲,‘辯雕萬物’,謂藻飾也。
韓非雲,‘豔乎辯說’,謂绮麗也。
”在這裡,他引用儒家、道家、法家的說法,來論證文辭的必須講究律采。
他引了《老子》的反對美言,就用《老子》五千言的精妙來指明他的非棄美。
這樣,他所引三家之說是一貫地贊美文辭要绮麗的。
如此看來,劉勰在《文心雕龍》裡引用各家之說,是融會貫通的,這與《劉子》引用各家之說而自相矛盾,“漫羨而無所歸心”大不相同。
劉勰是通才,《文心雕龍》體大思精,能融會各家之說而無抵牾;《劉子》兼采儒道兵法各家,其說則互相矛盾而不可通。
《劉子》作者的學識當遠在劉勰以下。
三 《劉子》與《文心雕龍》思想不同 《劉子·清神》:“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
”《文心雕龍·神思》稱:“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緻乎?”他在講想象時,就要“思接千載”,不是“棄心而不慮”;就要“視通萬裡”,不是“清目而不視”;要求“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不是“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
他講“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則物無隐貌;關鍵将塞,則神有遁心”。
這裡指出“物沿耳目”,即要耳聽目視來捕捉事物的形象聲音,不是“不視”、“不聽”。
這裡指出“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即以心為精神活動的主宰,由志和氣來統轄,這就需要心的思慮,不是“棄心而不慮”。
“物沿耳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