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劉子》與《文心雕龍》思想的差異

關燈
,歌之舞之還可以入于至道。

    又說:“邪者不入,則情性内和;情性内和,然後乃為樂也。

    ”那麼講音樂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正音還可使情性内和,跟《去情》主張“去情”,不又矛盾嗎? 《劉子·法術》:“主以術為神。

    術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斷為工。

    淳風一澆,則人有争心;情為(僞)既動,則立法以檢之。

    ”這裡采用法家的講法和術,術是君主所用的權術,稱為神隐。

    不論用術或法,都跟《清神》的“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矛盾。

    “不視”、“不聽”、“不言”、“不慮”就不可能行法用術。

    又說:“今法者則溺于古律,儒者則拘于舊禮,而不識情移法宜變改也。

    ”這裡提出“識情”,又跟“去情”矛盾。

     《劉子·賞罰》:“善賞者因民所喜以勸善,善罰者因民所惡以禁奸。

    故賞少而善勸,刑薄而奸息。

    ”這裡提出民的所喜所惡,這是因民喜惡之情來定賞罰,又跟“去情”矛盾。

    又說:“故君者賞罰之所歸,誘人以趣善也,其利重矣。

    ”這裡把賞罰跟善惡利害結合,又跟《去情》的排遣是非利害相矛盾。

     《劉子·貴言》:“善言成德,其惠重也。

    ……人皆欲栉之理其發,不願善言之理其情,是棄重德而采輕功,不亦倒乎?”又說:“故臣子之于君父,則有獻可替否諷谏之文。

    ”姑不論這裡的“貴言”與《清神》的“不言”相矛盾,這裡的“善言以理其情”又與“去情”相矛盾。

    這裡的“獻可替否”,指“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左》昭二十)。

    這裡講到可中有否,否中有可,就屬于是非利害問題,又跟《去情》中排遣是非利害相矛盾了。

     《劉子·防欲》:“情出于性而情違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

    所以稱“情之傷性,性之妨情”。

    但《辯施》說:“不赈朋戚,人之惡;惠及四鄰,人之善。

    蓋善惡之行,出于性情,而系于饑穰也。

    以此觀之:太豐則恩情生,窭乏則仁惠廢也。

    ”是年豐則恩情生,不是情違性了;恩情生則性貞,不是性貞則情銷了。

    是《辯施》又與《防欲》矛盾了。

     《劉子·兵術》稱:“故将者必明天時,辨地勢,練人謀。

    明天時者,察七緯之情,洞五行之趣,聽八風之動,鑒五雲之候。

    辨地勢者,識七舍之形,别九地之勢。

    練人謀者,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

    ”這跟《清神》的“不視”、“不聽”、“不言”、“不慮”又有矛盾。

    即使“不視”、“不聽”、“不言”、“不慮”指君主說,這樣的君主又怎能選用知兵的大将呢? 或許有人會說,《劉子·九流》稱:“今治世之賢,宜以禮教為先;嘉遁之士,應以無為是務。

    則操業俱遂,而身名兩全也。

    ”因此,《清神》、《防欲》、《去情》是對嘉遁之士而言,《崇學》、《辯樂》、《思順》等是對治世之賢而言,兩者對象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按《清神》稱:“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是指聖人說的,當時稱帝王為聖人,不稱“嘉遁之士”為聖人。

    又《防欲》稱:“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輿驷,命曰召蹶之機。

    ”這些也不是嘉遁之士所享用的。

    《去情》稱“是以聖人棄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所以上面的解說還是不能成立的。

    再說,既稱“今治世之賢,宜以禮教為先”,但在《法術》裡宣揚法家的用法行術,也與“宜以禮教為先”相矛盾。

    這樣看來,《劉子》作為雜家,當屬于“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歸心”這一類。

     二 《文心雕龍》的思想融會貫通 《文心雕龍》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尊采道佛諸子,融會貫通而無矛盾,與《劉子》不同。

    《文心雕龍·原道》:“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

    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這裡人參天地的三才說,本于《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