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劉子》與《文心雕龍》思想的差異
關燈
小
中
大
林其锬、陳鳳金兩位同志,在顧起潛先生的幫助下,就上海圖書館中所藏各種珍本《劉子》進行了集校。
陳同志又遍訪全國各地圖書館所藏《劉子》珍本,進行校勘。
因此,他們的《劉子集校》,是超越了前人的最完善的校本。
這點,堪為我們古籍整理工作者師法。
林、陳兩同志在集校《劉子》的基礎上,又輯錄了《劉子》的曆代主要序跋,考證了《劉子》的曆代著錄,撰成《劉子作者考辨》一文,認為《劉子》為劉勰的著作。
最後,林、陳兩位同志認為這“隻是根據現有的材料作出的初步推論,能否成立,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考證和研究”。
怎樣作進一步深入的考證和研究,應該也像林、陳兩同志的考辨那樣,從《劉子》的曆代著錄考起,一直考求到劉勰與《劉子》的思想。
在這方面,楊明照先生已作了非常詳盡切實的考辨。
我隻是仿效林、陳兩同志的《劉勰的生平思想與〈劉子〉》中談到思想這一點,談談《劉子》思想與《文心雕龍》思想的差異,希冀得到林、陳兩同志和讀者的指正。
一 《劉子》的思想自相矛盾 《劉子》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裡都被列于雜家。
《漢書·藝文志》稱:“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雜家有兩種:一種是見治理國家需要兼采儒墨名法之說,去掉各家互相抵觸的部分,加以融會貫通,《文心雕龍》兼采儒道佛各家的說法,就是這樣;另一種是“漫羨而無所歸心”,即采取各家的說法沒有一定準則,不免自相矛盾,《劉子》就是這樣。
《劉子·清神》:“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
”這是本于道家的說法。
《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四十三章:“不言之教。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按照《老子》的說法,十九章稱:“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二十章:“絕學無憂。
”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那麼主張道家的“不視”、“不聽”、“不言”、“不慮”,就要“絕學”。
可是《劉子》有《崇學》篇,說:“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
”《老子》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劉子》卻要“因學而鑒道”。
《老子》認為“絕學無憂”,《劉子》卻認為“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原來《劉子》的《崇學》稱:“故不登峻嶺,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遊六藝,不知智之深。
”這是化用《荀子·勸學》中語:“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這就跟他在《清神》裡講的“不視”、“不聽”、“不言”、“不慮”矛盾了。
“不視”、“不聽”怎麼能登峻嶺而知天之高,瞰深谷而知地之厚;“不言”、“不慮”怎麼能遊六藝而知智之深。
這是雜引道家和儒家之說發生的矛盾。
《劉子·去情》:“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
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是非利害存于衷,而彼此還相疑。
故無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觸應而成礙”;“是以聖人棄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
這是《莊子·齊物論》要排遣是非的說法:“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所以要去情。
但是《劉子·思順》裡卻說:“故忠孝仁義,德之順也;悖傲無禮,德之逆也。
順者福之門,逆者禍之府。
”這裡提出順逆和禍福來,順逆和禍福跟是非利害有關。
順則是而有利有福,逆則非而有害有禍。
提倡順逆和福禍不是又跟排遣是非利害相矛盾嗎? 不僅這樣,《劉子·辯樂》說:“樂者,天地之聲,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人心喜則笑,笑則樂,樂則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
歌之舞之,容發于聲音,形發于動靜,而入于至道。
”這裡認為聲樂是人情之所不能免
陳同志又遍訪全國各地圖書館所藏《劉子》珍本,進行校勘。
因此,他們的《劉子集校》,是超越了前人的最完善的校本。
這點,堪為我們古籍整理工作者師法。
林、陳兩同志在集校《劉子》的基礎上,又輯錄了《劉子》的曆代主要序跋,考證了《劉子》的曆代著錄,撰成《劉子作者考辨》一文,認為《劉子》為劉勰的著作。
最後,林、陳兩位同志認為這“隻是根據現有的材料作出的初步推論,能否成立,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考證和研究”。
怎樣作進一步深入的考證和研究,應該也像林、陳兩同志的考辨那樣,從《劉子》的曆代著錄考起,一直考求到劉勰與《劉子》的思想。
在這方面,楊明照先生已作了非常詳盡切實的考辨。
我隻是仿效林、陳兩同志的《劉勰的生平思想與〈劉子〉》中談到思想這一點,談談《劉子》思想與《文心雕龍》思想的差異,希冀得到林、陳兩同志和讀者的指正。
一 《劉子》的思想自相矛盾 《劉子》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裡都被列于雜家。
《漢書·藝文志》稱:“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雜家有兩種:一種是見治理國家需要兼采儒墨名法之說,去掉各家互相抵觸的部分,加以融會貫通,《文心雕龍》兼采儒道佛各家的說法,就是這樣;另一種是“漫羨而無所歸心”,即采取各家的說法沒有一定準則,不免自相矛盾,《劉子》就是這樣。
《劉子·清神》:“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
”這是本于道家的說法。
《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四十三章:“不言之教。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按照《老子》的說法,十九章稱:“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二十章:“絕學無憂。
”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那麼主張道家的“不視”、“不聽”、“不言”、“不慮”,就要“絕學”。
可是《劉子》有《崇學》篇,說:“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
”《老子》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劉子》卻要“因學而鑒道”。
《老子》認為“絕學無憂”,《劉子》卻認為“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原來《劉子》的《崇學》稱:“故不登峻嶺,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遊六藝,不知智之深。
”這是化用《荀子·勸學》中語:“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這就跟他在《清神》裡講的“不視”、“不聽”、“不言”、“不慮”矛盾了。
“不視”、“不聽”怎麼能登峻嶺而知天之高,瞰深谷而知地之厚;“不言”、“不慮”怎麼能遊六藝而知智之深。
這是雜引道家和儒家之說發生的矛盾。
《劉子·去情》:“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
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是非利害存于衷,而彼此還相疑。
故無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觸應而成礙”;“是以聖人棄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
這是《莊子·齊物論》要排遣是非的說法:“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所以要去情。
但是《劉子·思順》裡卻說:“故忠孝仁義,德之順也;悖傲無禮,德之逆也。
順者福之門,逆者禍之府。
”這裡提出順逆和禍福來,順逆和禍福跟是非利害有關。
順則是而有利有福,逆則非而有害有禍。
提倡順逆和福禍不是又跟排遣是非利害相矛盾嗎? 不僅這樣,《劉子·辯樂》說:“樂者,天地之聲,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人心喜則笑,笑則樂,樂則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
歌之舞之,容發于聲音,形發于動靜,而入于至道。
”這裡認為聲樂是人情之所不能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