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劉子》與《文心雕龍》思想的差異
關燈
小
中
大
在《文心雕龍·論說》裡說:“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劉勰認為論的辨正然否,即分别是非。
分别是非是靠理論分析,合理的是,違理的非,這不同于劉子是非本于情的說法。
劉勰的看法是正确的。
《文心雕龍·祝盟》:“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
”後漢末年,董卓弑帝專權,臧洪會集各州刺史,主持盟約,起兵讨卓,稱“齊心一力,以緻臣節,隕首喪元(頭),必無二志”。
東晉初年,劉琨與段匹結盟,共讨劉聰、石勒。
盟辭說:“有渝此盟,亡其宗族。
”這兩次結盟,與強敵作戰,害多利少。
可見對利害的判斷,應該以道義為主:合于道義的,雖害也不能避;不合于道義的,雖利也不能取。
那麼判斷利害,也不本于情。
劉勰的認識勝過《劉子》。
《文心雕龍·情采》裡稱:“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
……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臯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劉勰論文,極推重情,贊美詩人的“為情而造文”,指斥缺乏真情的假話。
這跟《劉子》的“去情”是不同的。
《劉子·随時》:“昔秦攻梁,惠王謂孟轲曰:‘先生不遠千裡,辱幸敝邑。
今秦攻梁,先生何以禦乎?’孟轲對曰:‘昔太王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玉帛,不可;太王不欲傷其民,乃去邠之岐。
今王何不去梁乎?’惠王不悅。
夫梁所寶者國也,今使去梁,非不能去也,非今日之所宜行也。
”《文心雕龍·事類》雲:“引事乖謬,雖千載而為瑕。
”劉勰是反對引事乖謬的,《劉子》正是引事乖謬。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将有以利吾國乎?’”根本沒有“秦攻梁,先生何以禦乎”的問。
《梁惠王下》:“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将去之。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從之者如歸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君請擇于斯二者。
’”孟子對滕文公所問,提出兩個辦法,不是隻勸他退避。
《劉子》把滕文公誤為梁惠王,又把兩個辦法誤作一個,從而批評孟子。
這正是劉勰所指斥的“引事乖謬”了。
《劉子·文武》說:“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非黑,非适才之情,得實之論也。
”《文心雕龍·程器》稱:“文武之術,左右惟宜,郤縠敦書,故舉為元帥,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因此主張“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
劉勰是主張文武兼擅的,與《劉子》所言文武各相非嗤者不同。
《劉子·知人》:“故明哲之相士,聽之于未聞,察之于未形,而鑒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
若功成事遂然後知之者,何異耳聞雷霆而稱為聰,目見日月而謂之明乎?”怎樣聽于未聞,察于未形,沒有說明。
《文心雕龍·知音》稱:“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
閱喬嶽以形培,酌滄波以喻畎浍。
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劉勰不光要聽聲,還要操千曲;不光要辨形,還要觀千劍,還要以喬嶽與培比,以滄波與畎浍比。
這同《劉子》的聽于未聞,察于未形不同。
這樣看來,劉勰識照圓通,所以兼采各家而無抵牾,使《文心雕龍》成為體大思精之作。
《劉子》亦兼采各家,然多自相矛盾,識昧圓通。
《文心雕龍》的思想多與《劉子》不同,顯出《文心雕龍》的理圓事密與《劉子》的識解偏蔽來,這不是劉勰的思想不同于《劉子》嗎?
劉勰認為論的辨正然否,即分别是非。
分别是非是靠理論分析,合理的是,違理的非,這不同于劉子是非本于情的說法。
劉勰的看法是正确的。
《文心雕龍·祝盟》:“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
”後漢末年,董卓弑帝專權,臧洪會集各州刺史,主持盟約,起兵讨卓,稱“齊心一力,以緻臣節,隕首喪元(頭),必無二志”。
東晉初年,劉琨與段匹結盟,共讨劉聰、石勒。
盟辭說:“有渝此盟,亡其宗族。
”這兩次結盟,與強敵作戰,害多利少。
可見對利害的判斷,應該以道義為主:合于道義的,雖害也不能避;不合于道義的,雖利也不能取。
那麼判斷利害,也不本于情。
劉勰的認識勝過《劉子》。
《文心雕龍·情采》裡稱:“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
……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臯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劉勰論文,極推重情,贊美詩人的“為情而造文”,指斥缺乏真情的假話。
這跟《劉子》的“去情”是不同的。
《劉子·随時》:“昔秦攻梁,惠王謂孟轲曰:‘先生不遠千裡,辱幸敝邑。
今秦攻梁,先生何以禦乎?’孟轲對曰:‘昔太王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玉帛,不可;太王不欲傷其民,乃去邠之岐。
今王何不去梁乎?’惠王不悅。
夫梁所寶者國也,今使去梁,非不能去也,非今日之所宜行也。
”《文心雕龍·事類》雲:“引事乖謬,雖千載而為瑕。
”劉勰是反對引事乖謬的,《劉子》正是引事乖謬。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将有以利吾國乎?’”根本沒有“秦攻梁,先生何以禦乎”的問。
《梁惠王下》:“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将去之。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從之者如歸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君請擇于斯二者。
’”孟子對滕文公所問,提出兩個辦法,不是隻勸他退避。
《劉子》把滕文公誤為梁惠王,又把兩個辦法誤作一個,從而批評孟子。
這正是劉勰所指斥的“引事乖謬”了。
《劉子·文武》說:“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非黑,非适才之情,得實之論也。
”《文心雕龍·程器》稱:“文武之術,左右惟宜,郤縠敦書,故舉為元帥,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因此主張“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
劉勰是主張文武兼擅的,與《劉子》所言文武各相非嗤者不同。
《劉子·知人》:“故明哲之相士,聽之于未聞,察之于未形,而鑒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
若功成事遂然後知之者,何異耳聞雷霆而稱為聰,目見日月而謂之明乎?”怎樣聽于未聞,察于未形,沒有說明。
《文心雕龍·知音》稱:“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
閱喬嶽以形培,酌滄波以喻畎浍。
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劉勰不光要聽聲,還要操千曲;不光要辨形,還要觀千劍,還要以喬嶽與培比,以滄波與畎浍比。
這同《劉子》的聽于未聞,察于未形不同。
這樣看來,劉勰識照圓通,所以兼采各家而無抵牾,使《文心雕龍》成為體大思精之作。
《劉子》亦兼采各家,然多自相矛盾,識昧圓通。
《文心雕龍》的思想多與《劉子》不同,顯出《文心雕龍》的理圓事密與《劉子》的識解偏蔽來,這不是劉勰的思想不同于《劉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