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

關燈
》裡講“政化貴文”,“事迹貴文”,“修身貴文”,這都指與善結合的美。

    在《宗經》篇裡講到“故文能宗經,則體有六義”,“六義”中“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

    ”事信和義貞都是善,也是美與善的結合。

    《辨騷》篇稱《離騷》:“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禹湯之祗敬,典诰之體也;譏桀纣之猖披,傷羿澆之颠隕,規諷之旨也。

    ”這裡贊美《離騷》有典诰之體、規諷之旨,也是善與美的結合。

    又認為《離騷》有“詭異之辭”、“谲怪之談”、“狷狹之志”、“荒淫之意”,認為“摘此四事,異乎經典者也”,認為不夠善。

    那麼怎樣來評價呢?“觀其骨鲠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

    ”還是看重它“取熔經意”這部分,即美與善結合這部分是主要的。

    再強調它“自鑄偉辭”,贊美它在文辭上有壯偉的風格美。

    不提它不夠善的部分。

    那麼劉勰一方面接受儒家美與善結合的美學觀點,一方面又強調文辭的風格美掩蓋它美與善不結合的部分。

    孔子也是這樣評價的,他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是美和善結合的最好的美。

    “《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武》是美與善不結合的次一點兒的美。

    但就音樂的聲容說,也是盡美。

    那劉勰對《離騷》的評價還是用孔子的評價标準的,但他在《辨騷》裡總結說:“酌奇而不失其[真]貞,玩華而不墜其實。

    ”要求既有奇華,又有貞實,還是歸結到美與善的結合。

     再看文體論,同樣貫徹美與善結合的觀點。

    他在《明詩》裡指出:“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持人情性和無邪,都是善,詩是美與善的結合。

    《诠賦》裡說:“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

    ”明雅是善,巧麗是美,也是善與美的結合。

    因此批評“繁華損枝,膏腴害骨”,即美而不善之作。

    但在具體論到賦家時,他指出“宋發誇談,實始淫麗”;“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豔”,都不提“義必明雅”,隻提“淫麗”和“繁豔”,說明他們的賦美而不夠善,但也承認他們是“辭賦之英傑”。

    那在他看來,美與善結合是最高要求,美而不夠善,還是好的。

     在美與善結合上,劉勰是不是以儒家思想為善,要求按照儒家思想來創作呢?那又不是的。

    劉勰在《諸子》裡說:“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

    ”他提出“原道”,諸子也入道,而且“李實孔師”,老子還是孔子的老師,所以原道就不必按照孔子的思想來寫作。

    他又說:“夫自六國以前,去聖未遠,故能越世高談,自開戶牖;兩漢以後,體勢浸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采。

    ”他認為先秦諸子,無所依傍,自開戶牖,所以好;兩漢以後,依傍儒家,就弱了。

    他在《時序》裡講後漢,“磊落鴻儒,才不時乏,而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這些鴻儒的文章,就存而不論了。

    可見依傍儒家思想來創作是不行的。

    那麼依傍道家思想來創作怎樣呢?也不行。

    《時序》批評了東晉的玄言詩,“因談馀氣,流成文體。

    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

    不能反映時代。

    那麼怎樣才算美與善的結合呢?《時序》裡又說:“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幽厲昏而《闆》《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那麼就文學創作說,所謂美與善的結合,就是結合世的治亂、政的得失和人民的勤樂怒哀來創作,這就是美與善的結合,是創作,不是依傍哪一家學說來寫的。

    所以《論說》裡贊美論說的傑作,“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是有創見的。

     儒家論美,又是美與真統一的。

    《易·乾·文言》:“修辭立其誠。

    ”朱熹《本義》:“修辭見于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

    ”實指真實。

    《文心雕龍·情采》:“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

    ”“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

    ”“故有志深軒冕,而泛詠臯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熱衷利祿,空說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