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劉勰的文學論

關燈
既實,輝光乃新”,可見他是贊美氣剛、才俊的。

    他又講“潘勖錫魏,思摹經典”,指他的習雅。

    “相如賦仙,氣号淩雲”,指他的才俊。

    他又要求“熔鑄經典之範,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這是學深。

    才俊、氣剛、學深、習雅才能構成風骨。

    這是對言志抒情的作品提出的更高要求。

    他這樣講文的理論,是從文體論中歸納出來的。

    所以《通變》裡說:“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也。

    ”所說的“詩賦書記”,即從詩賦到書記,包括論文叙筆的全部,包括論古代應用文在内。

    因此,講劉勰的文論,忽略他的論筆部分,是不符合他的用意的。

    他在《體性》裡舉例,提到“子政簡易”,“孟堅懿雅”,就包括劉向、班固的筆在内。

    他在《風骨》裡舉“潘勖錫魏”,“相如賦仙”,一指筆,一指文,所以講他的創作論是不能排除他的論筆的。

    他在《通變》裡講的“文辭氣力,通變則久”,跟“變乎騷”結合。

    又稱“矯訛翻淺,還宗經诰”,跟“體乎經”結合。

    他的創作論,就這樣結合總綱和宗經的六義與文體論來立論的。

    他在《定勢》裡指出“因情立體,即體成勢”,又提出情來。

    他在“随勢各配”裡,提到“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于核要;箴銘碑诔,則體制于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随變而立功者也”。

    這裡指出作品的循體成勢,包括各種文體在内,即包括筆在内。

    因此抛開筆而講劉勰的創作論,是不符合劉勰的用意的。

     從《神思》到《通變》是劉勰創作論的主要部分,就這主要部分來看,是跟文體論密切結合的。

    劉勰的創作論是講文學的,這點很少有人懷疑。

    那它跟文體論的密切結合,跟論筆的密切結合,應該不發生疑問了。

    把筆認為是文學作品,用形象來作說明有困難,這也說明劉勰講的文,主要是就言志抒情說的。

    此外的創作論,像《情采》的講情,指出“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

    認為言志抒情本于情性。

    又稱“詩人為情而造文”,“繁彩寡情,味之必厭”。

    《熔裁》稱“括情理,矯揉文采”,“情周而不煩”,都着重情。

    《聲律》稱“标情務遠,比音則近”。

    《章句》稱“設情有宅,宅情曰章”。

    又稱“控引情理,送迎際會”,“環情草調,宛轉相騰”。

    章句的安排,脈絡的貫通,都有待于情理。

    《事類》稱“學貧者迍邅于事義,才餒者劬勞于辭情,此内外之殊分也”。

    以情為内,以學為外。

    《隐秀》稱隐為“文外之重旨”,旨即指情理。

    《養氣》稱“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為情理而養氣。

    《附會》稱“以情志為神明”,是創作的首要。

    《時序》稱“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

    幽厲昏而《闆》《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這裡講的“不怨”、“樂”、“怒”、“哀”,都指抒情。

    稱建安文學,則“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

    講志深,歸結到“文變染乎世情”,用世情的變化來說明曆代文學的變化。

    《知音》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統觀全書,他的文論,以情志為主,或稱情理,或稱情義,或稱情,都是一緻的。

    他所講的文,主張文以明道,通過言志抒情,要求情信而辭巧。

    這種言志抒情本于性情,構成作品和作家的風格,進一步要求風骨,注意通變。

    這一切都是跟文體論密切結合的。

    這是講中國古代詩文的文論。

    這個文論就其原道宗經到言志抒情來說,跟唐宋的古文運動的文論是一緻的,隻是古文運動不談對偶聲律。

    到桐城派姚鼐講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把聲律藻彩都包括進去,跟劉勰的文論更為接近,可見劉勰文論影響的深遠。

     總之,今人所講的文學,指用語言塑造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劉勰所講的文論,指用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為主,在表達感情中反映作者的風采,具有感人的力量,構成作者或作品的風格。

    就《物色》講,劉勰認為文的特點,在情景交融,構成一種意境,不強調形象;就《史傳》講,他認為在于褒貶的正确,即表達正确的情志,使“萬古魂動”,震動後世讀者的靈魂,重在感人的力量,不重在塑造人物形象。

    從這裡,看到劉勰講的論文,是古代論詩文的文,有他的局限性;但強調抒情、感人、意境、風格,有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