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劉勰的文學論
關燈
小
中
大
哀也,凄焉如可傷。
”其人可見,不正是寫形象,通過形象來表達哀思嗎?怎麼說劉勰的論文,是以言志抒情為主呢?劉勰在《物色》裡确實談到“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
這樣講形似,跟窺情志深結合,還是以情志為主,不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
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情思含蘊在形象裡,不一定點明。
這樣以情志為主來寫形象,跟以形象為主來反映生活不同。
所以《物色》裡又說:“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晔晔而更新”,“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這樣寫物色,還是以情味為主。
物色有盡而作者的情思無窮,所以對同一景物,不同作者寫得各不相同,是情有餘,還是以情為主。
因此“析辭尚簡”。
他講“寫氣圖貌”尚簡,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用“灼灼”的紅豔來寫桃花,“灼灼”還含有表達新嫁娘的熱烈感情的意思。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用“依依”來寫楊柳的柔軟,“依依”還含有征人與親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這就是“與心徘徊”,也就是“物無隐貌”。
這樣來寫物貌,主要是抒情,寫灼灼的熱情,依依的難舍。
這樣寫物貌,不是跟現在講的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不同嗎?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要描繪形象。
這裡的“灼灼”、“依依”,通過它們來寫熱情和難舍之情,對形象缺少具體描繪。
再看《比興》的“物雖胡越,合則肝膽。
拟容取心,斷辭必敢”。
這裡前兩句指比,後兩句指興。
興怎麼“拟容取心”呢?“關雎有别,故後妃方德。
”《詩·關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傳》:“鳥摯而有别,後妃若關雎之有别焉。
”拟容即以關雎比淑女,取心即取關雎的摯而有别,以表淑女的摯而有别。
這樣是不是寫形象呢?寫形象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情思即含蓄在形象之中。
如詩人寫一對雎鸠,其中一頭死了,另一頭徘徊哀鳴,永遠不再和别的雎鸠結合,這才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摯而有别的含意。
在《關雎》這首詩裡隻寫“關關”,“關關”是和鳴的形象,這裡根本沒有“摯而有别”的含意,所以說“發注而後見也”。
這個含意隻有看了注才知道,詩裡根本沒有。
所以“拟容取心”,也不同于寫形象。
再看《诔碑》的“論其人也,暧乎若可觌”,即仿佛像看見。
如潘嶽的《皇女诔》:“妙妙弱媛,窈窕淑良;孰是人斯,而罹斯殃!”主要是寫悲,不是對皇女形象的描繪,也跟用形象來表情思的不同。
所以劉勰的講文,還是以言志抒情為主。
就是《神思》裡講的“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應”。
還是以情理為主。
所以《情采》稱:“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本源在情理。
劉勰的文論,以言志抒情為主,所以《體性》開頭提“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強調情理。
但情志要本于性情,所以在《體性》裡講作家的風格,就從作品本于性情來立論,稱:“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
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聊傲誕,故理侈而辭溢。
”賈誼的性情俊發,所以作品文潔體清,司馬相如的性情傲誕,所以作品浮侈溢美。
他還舉了不少人來說明。
他又提出作品的風格,稱“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
認為作家和作品風格的形成,跟“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有關,都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對于八種風格,他在《總術》裡指出要分别玉石。
“精者要約,匮者亦鮮;博者該贍,蕪者亦繁;辯者昭晰,淺者亦露;奧者複隐,詭者亦曲。
”這樣,在評價作品時,要分清玉和石的不同,對于匮者、蕪者、淺者、詭者,不能認為它們具有精、博、繁、奧的風格,要從作品中排除出去。
可見用言志抒情來論文,還要看它們是不是本于性情,是不是具有風格。
對于造成風格的才、氣、學、習,他是贊美才俊、氣剛、學深、習雅的。
這就接觸到《風骨》。
《風骨》開頭講風,“志氣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風”,這裡就提到情志。
又說:“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強調情和氣。
這裡提到“駿爽”,又說“剛健
”其人可見,不正是寫形象,通過形象來表達哀思嗎?怎麼說劉勰的論文,是以言志抒情為主呢?劉勰在《物色》裡确實談到“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
這樣講形似,跟窺情志深結合,還是以情志為主,不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
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情思含蘊在形象裡,不一定點明。
這樣以情志為主來寫形象,跟以形象為主來反映生活不同。
所以《物色》裡又說:“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晔晔而更新”,“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這樣寫物色,還是以情味為主。
物色有盡而作者的情思無窮,所以對同一景物,不同作者寫得各不相同,是情有餘,還是以情為主。
因此“析辭尚簡”。
他講“寫氣圖貌”尚簡,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用“灼灼”的紅豔來寫桃花,“灼灼”還含有表達新嫁娘的熱烈感情的意思。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用“依依”來寫楊柳的柔軟,“依依”還含有征人與親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這就是“與心徘徊”,也就是“物無隐貌”。
這樣來寫物貌,主要是抒情,寫灼灼的熱情,依依的難舍。
這樣寫物貌,不是跟現在講的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不同嗎?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要描繪形象。
這裡的“灼灼”、“依依”,通過它們來寫熱情和難舍之情,對形象缺少具體描繪。
再看《比興》的“物雖胡越,合則肝膽。
拟容取心,斷辭必敢”。
這裡前兩句指比,後兩句指興。
興怎麼“拟容取心”呢?“關雎有别,故後妃方德。
”《詩·關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傳》:“鳥摯而有别,後妃若關雎之有别焉。
”拟容即以關雎比淑女,取心即取關雎的摯而有别,以表淑女的摯而有别。
這樣是不是寫形象呢?寫形象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思,情思即含蓄在形象之中。
如詩人寫一對雎鸠,其中一頭死了,另一頭徘徊哀鳴,永遠不再和别的雎鸠結合,這才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摯而有别的含意。
在《關雎》這首詩裡隻寫“關關”,“關關”是和鳴的形象,這裡根本沒有“摯而有别”的含意,所以說“發注而後見也”。
這個含意隻有看了注才知道,詩裡根本沒有。
所以“拟容取心”,也不同于寫形象。
再看《诔碑》的“論其人也,暧乎若可觌”,即仿佛像看見。
如潘嶽的《皇女诔》:“妙妙弱媛,窈窕淑良;孰是人斯,而罹斯殃!”主要是寫悲,不是對皇女形象的描繪,也跟用形象來表情思的不同。
所以劉勰的講文,還是以言志抒情為主。
就是《神思》裡講的“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應”。
還是以情理為主。
所以《情采》稱:“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本源在情理。
劉勰的文論,以言志抒情為主,所以《體性》開頭提“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強調情理。
但情志要本于性情,所以在《體性》裡講作家的風格,就從作品本于性情來立論,稱:“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
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長聊傲誕,故理侈而辭溢。
”賈誼的性情俊發,所以作品文潔體清,司馬相如的性情傲誕,所以作品浮侈溢美。
他還舉了不少人來說明。
他又提出作品的風格,稱“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
認為作家和作品風格的形成,跟“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有關,都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對于八種風格,他在《總術》裡指出要分别玉石。
“精者要約,匮者亦鮮;博者該贍,蕪者亦繁;辯者昭晰,淺者亦露;奧者複隐,詭者亦曲。
”這樣,在評價作品時,要分清玉和石的不同,對于匮者、蕪者、淺者、詭者,不能認為它們具有精、博、繁、奧的風格,要從作品中排除出去。
可見用言志抒情來論文,還要看它們是不是本于性情,是不是具有風格。
對于造成風格的才、氣、學、習,他是贊美才俊、氣剛、學深、習雅的。
這就接觸到《風骨》。
《風骨》開頭講風,“志氣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風”,這裡就提到情志。
又說:“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強調情和氣。
這裡提到“駿爽”,又說“剛健